綜合性學習《老年人生活狀況及調查》教案
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教學要求:
“尊老、愛老、敬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每一位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作為中學生,應該關注這一社會問題。圍繞老年人生活狀況進行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類、統計、分析,得出調查結論,寫出調查報告。本地區屬于新興的小工業城市,最近三年來,初步建成比較完善的社區體系,這是本活動得以開展的有利的客觀條件。其次,本地區文化氛圍比較薄弱,學生們學習語文主要局限在教室中,因而,這次活動可以使學生體會“處處留心皆學問,”處處留心皆學文的意義,溝通課內與課外學習,拓寬語文學習的范圍,促進學生關注身外事物發展,養成在生活中自覺培養語文素養的習慣。第三,引導學生關注老人關心他人,培養學生初步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敬老愛老的愛心。
教學內容:
一、實施步驟
1.老師先向學生進行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這項活動的意義。調查前,讓學生搜集古今中外有關尊老敬老的故事或名言,激發學生關注老人的情感。
2.分組。學生自愿組合,老師協助調整。5-6人為一組,分成6組,任命或推舉一人為組長,由組長與組員協商分工:聯系社區者,訪問老人時提問者,速記者,制表者,填表者,寫總結者。
3.確定調查對象、范圍:每組就近聯系社區,確定訪問對象,一般定為5-6位老人。請社區負責人推薦不同層次的老人。
4.調查內容:制成表格式樣,教師與學生共同協商列表內容和形式。(1)老年人基本生活情況:姓名,性別,經濟收入,身體健康狀況,有無伴侶,醫療保健情況(公費,私費),子女情況;(2)日常生活情況:每日生活程序,主要活動;(3)精神方面:有何種愛好,特長,參加什么文化活動;(4)愿望:最希望什么。鼓勵學生探詢老人的性格,情感,思想等深層次的問題,自行設計問題,鼓勵有個性的訪談。
5.對調查結果進行分類、統計、分析,得出調查結論,寫出調查報告。
6.在班上宣讀調查報告,并談自己的感想、體會。
二、有關資料
(一)有關尊老敬老的故事或名言
(1)孔融讓梨
(2)張良拾履
(3)父慈子孝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6)《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7)魔術大師大衛•科波菲爾走到何處都帶著父母.
(8)自己觀察感受到的孝敬老人的事。
總結敬老的理由:
(1)老人用一生奉獻給社會和家庭,他們是功臣
(2)老人節儉,付出多,索取少。
(3)老人牽掛兒女,對兒女有無私的愛
(4)老人有智慧,有經驗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于1996年8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共計五十條,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三)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是:基數大、速度快,而又底子薄、負擔重,是“未富先老”,被稱為“跑步進入老齡化”。2001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7.1%,達到9062萬,人口年齡結構進入老年型。從1982年開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我國就完成了發達國家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轉變。根據預測,以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7%上升到14%所需時間作比較,中國為28年,法國115年,瑞典85年,英國和德國45年。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國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增長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長率。至2050年,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從現在的10%上升到20%,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老年及高齡老年人增加所帶來的養老、醫療和照料的負擔,會使我們真正感到老齡問題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