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教案2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有一“墨池”,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曾鞏欽慕王羲之的盛名,于慶歷八年九月到臨川游覽、憑吊墨池遺跡。當時曾鞏剛剛30歲,沒有謀得一官半職,而文章卻已名滿天下了,臨川郡的州學教授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請他為“晉王右軍墨池”作記,于是曾鞏根據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這篇著名的散文。
文體知識:記
記是古文中一種不定體。敘事、寫景、狀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發作者的情操和抱負,或闡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在寫法上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寓情于事、景、物之中;一類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發出情理,而常以“卒章顯志”的方式表現出來。
文章主旨
文章從記述墨地遺跡入手,指出王羲之的書法達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從而闡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勤學苦練的道理,勉勵人們刻苦學習,提高道德修養。
結構內容
《墨池記》是“記”體。按照“記”體的格式,先記地點,次寫景物或傳說,再寫事情,然后寫功用或影響,最后說明作記原由。由此,本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說明墨池的所在,接著指出古跡不實,然后強調不由天成,而須“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題小意宏,發人深省。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記”緣由,諷諭宣揚不當。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寫作時間、作者,屬于“記”這種文體的固定體例。
以小見大的構思
這是一篇雜記,作者由墨地的一個傳說,引發出學習必須勤學苦練的道理;再由學習書法推及到道德修養;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必將永遠影響后世。步步推進,層層深入,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本文題目不大,但文章緊扣“墨池”這個中心,通過王羲之墨池的具體事例來闡明道理,生發廣,開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內容豐富,收到以小見大的效果。
鮮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雜記,但雜而不亂。結構嚴謹,章法細密,條理分明,層層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跡推出人的能力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結論,再從學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從王教授求文想到“雖一能不以廢”,又從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對后世影響會更大。文章邊敘邊議,層層生發,縱橫開合,曲折盡意。如關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當時就已不止一處,作者既為臨川墨池作記,據此考據一番,也是符合“記”這種體裁的寫法的。但是作者只用“豈信然邪”一筆帶過,不去節外生枝,而是順此引導人們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練習書法的,然后一語破的地說明道理。從全文看來,記事是次、是略,說理是主、是洋。道理雖然因事而發,但說理是目的,記事是手段,這樣安排結構,文章的主題顯得鮮明突出。
平實含蓄的語言
《墨池記》是曾鞏雜記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創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體現了其文從容平實、委婉嚴謹的風格特色,歷來為人們所重視。沈德潛評此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語言精練自然,筆調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敘事,有議論,內容豐富,得益于其語言之精練;文章不重辭藻雕飾,顯示出平實、自然的作風;多用詰問語氣,但卻不大聲色,多以測度語氣出之,給人紆徐從容,一唱三嘆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轉含蓄,富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