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教案2
教學目標:1.順暢朗讀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整體感知,領會文章主旨。
4.學習王羲之勤勞苦練的精神(從“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事例中獲得教益)。
5.了解借事立論、敘議結合的寫法。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可先讓學生結合注釋自讀,掃清文字障礙。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賞析、評點;
課時安排:1—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元豐類稿》,作者曾鞏(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后人稱之為南豐先生。卒謚“文定”。曾鞏聰敏好學,十二歲即能著文立論,受到歐陽修的器重。嘉佑二年舉進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過官。曾鞏將儒家之“道”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廣泛接觸儒家經典以外的文化遺產。他在不少詩文中,都談到自己刻苦讀書的情況,認為沒有濃厚的文化知識積累,要自成一家,是絕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風格樸實沉著,議論醇正,講究法度和布局,結構謹嚴,條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潔著稱。其作品對后世有一定影響。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關于墨池
墨池,寫字時供洗筆洗硯的水池。文中所記墨池在江西臨川,相傳為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學習書法的墨地遺跡。
二、學生自讀
1.結合注釋,將課文通讀一遍,掃清文字障礙,要求讀準、讀通,粗知文章內容。
洼(wā) 邪(yé) 楹(yínɡ) 徜(chánɡ) 徉(yánɡ) 恣(zì) 肆(sì)
2.朗讀課文,要求做到讀音準確,節奏分明,語氣流暢,飽含感情。
3.利用注釋,疏通文字,體會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處,作出標記。
三、質疑解難
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學生間、師生間的相互討論補充解決疑難。
四、研讀,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1.再次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這篇文章是曾鞏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之請于慶歷八年九月寫的,記述墨池所在地及其來歷,點出王羲之臨池學書的傳說。論述王羲之書之善,雖“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書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學習不夠,進而點出欲深造道德,應加倍勤奮學習。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記的經過,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勵學者努力深造。)
2.作者認為王羲之能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作者認為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學苦練取得的(“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撫州學官王盛邀曾鞏為墨池作記,目的是什么?( 撫州學官王君,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于楹柱間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