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雷電頌學案及答案
《雷電頌》郭沫若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體味文章氣勢,感受情感律動。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初步了解戲劇文學的特點——劇本主要靠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
3、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養閱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誦讀并背誦課文前六段。體會作品第雄偉氣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2、聯系背景資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課 型 講授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每年農歷端午,我們都會吃粽子,有些地方還會劃龍舟,同學們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一風俗習慣嗎?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
2、作者及作品介紹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比喻生動,語言瑰麗,夸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說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屈原創造了騷體,即“楚辭”,為后世詩人的創作開辟了無限的空間。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
3、歷史劇《屈原》的寫作背景及寫作意圖
《屈原》寫于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于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并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揭露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他借屈原的獨自,鞭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抒發了人民的憤恨。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雷電頌>出現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場。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他手足帶著刑具,頸上系著長鏈,散發披肩,獨身徘徊。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面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著風吼、雷鳴,看著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自——《雷電頌》。它是屈原斗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全劇高潮中最強力的一個音符。
4、介紹戲曲知識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戲劇的文學部分,通稱為劇本,是文學的一大類別,與詩歌、散文、小說并列。劇本直接規定了戲劇的主題、人物、情節、語言和結構,是舞臺演出的基礎和根據。戲劇的種類很多:根據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本文屬于話劇,以對話為主;根據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可分為歷史劇和現代劇,本文屬于歷史劇;根據劇情和結構的不同,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本文屬于多幕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堂范讀。要求學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語段所使用的語氣、語調、語速。然后積累字詞:
⑴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佇立 睥睨 咆哮 波瀾 污穢 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