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通用16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30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通用16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抗澰姷那皟删涠贾阜磩咏y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ā坝械娜嘶钪/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叭蹘r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后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節)(第2、3、4節)(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對比)(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钪娜,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舉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后題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闭f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的不同含義。

 。ā坝械娜嘶钪/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垮”字分別說明什么?

 。ā膀T”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后題二:

  為什么說“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庇謶斣鯓永斫猓

 。ò衙挚倘胧^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ǖ谝徊糠,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ㄒ驗樵娙耸"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1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趯Υ嗣袢罕姂B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廴嗣袢罕妼煞N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珴蓶|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有的人》寫于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

  作者說過:“對于這樣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頌,那是很難下筆的。我只是概括地從生前為人民奮斗犧牲而不想到個人,在他死后,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的偉大!薄盀榱思訌姟⑼怀鲋黝}的意義,豐富這篇短詩的內容,通篇用了對比的表現方法,題目不寫做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這首詩以《有的人》為題,是對全詩內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蘊涵著深意。詩的第一節即第一部分,詩人揭示了這種深刻含意的具體內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弊髡邿崆轫灀P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

  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教學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钡暮x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視頻文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出示幻燈片)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2、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 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

 。ǔ鍪净脽羝9、8,齊讀)

 。4)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

  (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

  (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

  (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課內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延伸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采取多中對比朗讀的形式,讓學生熟讀成誦。

  課前準備

  課件:毛澤東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誦):“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币贿B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誦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讀流暢。

  2、指導學生讀出節奏。

  3、指名讀,師生評議。

  4、齊讀,注意讀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達

  1、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讀。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結合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對魯迅的了解以及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理解和體會。(可以談難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點評詩人的斟詞酌句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手法)

  3、集體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4、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article/,朗讀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聯系實際,總結反思

  1、談談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和感受。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像魯迅先生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給了你怎樣的教育和啟迪?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小詩,寫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3、根據本單元小課題研究情況,辦一期手抄報:“走近魯迅”。

  教學后記:在教學中,我將死的意義拓展為如何看待生死,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學習時,讓學生感受到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當這些孩子們平時熟知的語言和事例和課文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們的思維也活躍起來,這樣一篇離孩子們很遠的文章一下子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

  語文即生活,尤其是這樣一篇經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里,它就會枯萎在學生的心靈里。

  板書設計:

  20、有的人

  有的人有的人

  死(肉體)活(肉體)

  活(精神)死(精神)

  作牛馬騎頭上

  記住摔垮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深入思考詩歌的深刻內涵;

  2、體會詩歌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3、誦讀作品體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

  2、體會詩歌中多重對比的藝術手法的運用。

  教學建議:

  《有的人》是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對比中,闡揚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對比的方法,頗具意味。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詩歌的特點加以點撥,并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會。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指導:

  1、閱讀巴金的作品:《憶魯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寫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讀臧克家的詩《有的人》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戰爭,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樣點燃了人們的愛國熱情;解放戰爭時期,他創作了大量政治諷刺詩,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有的人》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

  二、導讀

  1、學生自由誦讀,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

  2、教師配樂朗誦全詩(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明確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三、導學

  1、這首詩的小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請大家快速默讀全詩,看一看詩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補充。

  3、有感情朗讀。(注意愛憎情感的表達)

  4、討論以下問題:

  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句中兩個“死”字、兩個“活”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點撥:前一個“活”是指“肉體的生存”,后一個“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個“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個“死”是指“生命結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使你聯想到了什么?

  點撥:“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使讀者聯想起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話,感受到魯迅對人民的愛的執著。

  3)“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么精神?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點撥:“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能喚起我們讀魯迅《野草題辭》時的激動!爸灰猴L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會使我們聯想起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詩句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詩中為何要給我們刻畫另一類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這首詩是從哪幾方面將兩種人進行對比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7、分組朗讀(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前兩行,另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后兩行),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8、討論:把這首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紀念魯迅》好不好?為什么?

  點撥:以《有的人》為題更含蓄,更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為題,大大擴大的詩歌的思想內涵,使詩歌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

  四、小結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完全取決于對人民的態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壓迫人民的人速朽。這種人生觀念在詩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魯迅逝世時,他就寫過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

  五、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并自制錄音帶,條件允許的話,盡可能采用配樂朗誦的形式。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臧克家的詩是醞于抒情之中的詩的哲學,是哲學的詩。聞一多曾下過一個精辟結論,“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頂真的生活的意義”。這“極頂真”正是來自詩人觀照生活本質,把握生活本質的哲理性結論!队械娜恕肥琼懕樽鎳蟮氐拿ψ鳌_@首詩把人生偉大與丑惡論述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詩文又是那么瀟瀟灑灑,句句都鐫刻在人們心間,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諦。

  二、導讀

  1、學生自由誦讀,形成整體印象。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注意朗誦的節奏和愛憎情感。

  3、同桌互讀,要求學生對同桌的朗讀進行簡單的評價。

  三、導學

  1、請同學注意這首詩的副標題,從詩中找到與其相照應的語句,并聯系魯迅的創作說明根據。

  1)“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2)“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斞干⑽脑娂兑安荨ゎ}辭》)

  小結:朱自清對臧克家有過這樣的評價:“他知道節省文字,運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說明!痹凇队械娜恕分羞@一特色有相當的顯示。

  2、《有的人》是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中,闡發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中的對比表現在哪些方面?

  點撥:詩歌的對比著重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兩種人迥然不同的表現,另一個是人民對這兩種人截然相反的態度。

  3、自由誦讀,讀出詩歌的感情。

  4、閱讀詩歌領會作者的用意是十分重要的,但這并不是我們學習詩歌的全部。閱讀詩歌,只有通過對語言的品味才能對作品有更為深刻的體會。下面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讀,并從中找出你比較喜歡的語句,最好能說一說你欣賞它的理由。

  (學生默讀后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1)問題預想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點撥: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問題預想2:“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點撥:詩句生動再現了某些人的丑惡嘴臉,在噪與靜的對比中使人物的精神躍然紙上。

  3)問題預想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點撥:詩句入木三分地刻畫出“有的人”的險惡而可笑的用心,極具諷刺意味。

  4)問題預想4:“后三節”

  點撥:“后三節”詩酣暢淋漓,在對比中體現人民的愛憎,這也是對人生價值最客觀的評價,閱讀這些詩句無異于一次靈魂的凈化。

  小結:臧克家對他的詩歌的風格,作了十分精煉、準確的概括,即“嚴謹質樸,凝煉含蓄,沉郁頓挫。”對這個詩風的形成,克家十分珍視聞一多的影響,他說:“他(聞一多)的《死水》中的那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和‘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的極富感染力的詩篇是學習的榜樣。”“在他(聞一多)的指導下,我學習著怎樣想象,怎樣造句,怎樣去安放一個字。我不甘心于藝術上的平庸”,臧克家在詩歌創作中常常為了一個字的推敲,一個人踱盡一個黃昏。

  5、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情感及語言。

  四、導練

  閱讀臧克家的詩《三代》,并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爺爺

  在土里葬埋。

  1942年

  簡析:臧克家的抒情短詩向來具有質樸、簡潔、冷峻、深刻的藝術特色,這首作于抗戰期間的小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全詩由三個排比句組成,共有二十一個字,沒有任何的修飾與形容。然而,詩人緊緊扣住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這個獨特的角度,揭示了一個無情的事實: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改“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時,“爸爸”也早已年勞力衰,榨盡了身上的血汗,又將“在土里葬埋”了。詩人感慨無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筆簡潔質樸而又內涵深厚。

  五、小結

  閱讀臧克家的詩,往往被它的質樸、深刻、真誠,以及火一樣的激情所打動。正如有人在文章中所寫到的那樣:“您的為人和您的詩一樣,像清澈見底的涓涓流水那樣清純,像春天和煦的陽光那樣明快,像林中美麗候鳥那樣爽朗,像一團火那樣灼熱、那樣別有風韻,像一幅古樸的油畫那樣質樸、真誠。”

  六、臧克家經典作品推薦:《老馬》、《罪惡的黑手》

  第三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人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帶人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的體裁是怎樣的?

  明確: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詩。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4.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明確:圖示的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把握主要內容即可。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么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確:第1詩節:兩種生死觀的對比。

  第2——4詩節: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5—7詩節:兩種人不同結局的對比。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明確:這樣改不僅筆墨精練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準確、形象、深刻。試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頭”,形象地表現了這些人妄圖“不朽”的癡心夢想!安恍唷奔右,更顯諷刺意味。修改后的“石頭”之后,以逗號點開,句末的“頭”(t6u)與“朽”(xǐu)押韻,使語句具有音樂美。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明確:“倒”和“垮”,兩個動詞在程度上有差別:“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翱濉北取暗埂痹诔潭壬细M一層,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滿腔憤恨之情。此外,這樣一改,“垮”(kuǎ)與下句的“人民永遠紀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韻。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明確:“當”與“作”,屬同義詞。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從平仄角度考慮的。原句中的“當”(dāng)屬平聲,“當”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聲,轉用一仄聲字“作”(zu),可使詩的語言更富抑揚頓挫之感。“紀念他”改作“記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顯著的不同。

  4.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歌當中其他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3.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來朗讀,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感情。對于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文后的題目。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記敘,哪些是議論,它的議論與本詩的議論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記敘,其余三段是議論。詩中的議論具體、生動、形象,而本文中的議論相比之下就顯得抽象。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5

  教材簡析:

  《有的人》這首詩是著名詩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參加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時所作。詩歌對比強烈、形象鮮明、語言樸素、節奏明快。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了解為多數人活著的人將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對照的寫作手法,體會運用這種寫法的好處。

  3、初步欣賞詩歌,對現代詩充滿興趣。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師: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魯迅先生不幸病逝時說:“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

  過渡:今天,我們學習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詩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讀,吟詩解疑

  1.略讀課文怎么學?生交流學法。

  出示閱讀要求:

 。1)讀準確,讀流暢。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讀詩:讀準字音。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分節讀詩,正音。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師:猜一猜,這句話容易讀錯的字是哪一個?

  生:大多說“呵”,有的把字音說成是he,有的說成是a

  師:這個字平時讀“he”,比如— 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這兩個字有的時候讀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它一樣可以讀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在這句話中讀第幾聲呢?   為什么   ?  

  師:這個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這些騎在別人頭上的人,對自己的做法很驕傲。

  生: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說“呵,我多偉大!”

  師:所以,在這里應該讀第四聲。我們一起來讀這句話。

  強調預設:朽,理解:不朽。

  3.吟詩:讀順詩歌。

  回歸整體,讀詩。

  齊讀詩歌。

  三、合作賞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種人嗎?

 。1)(隨即出示)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2)輕聲讀讀,發現什么?

  兩個“死”,兩個“活”一樣嗎?

 。3)朗讀指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現在你心里應該非常明白,兩個“有的人”一樣嗎?

  板書:雖生猶死

  雖死猶生

 。4)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對比。(板書)

  2.合作學習,細讀《有的人》。

 。1)找找兩種人的不同,在旁邊寫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構課文,對照感受

 。1)第2到6節中找出第一類人。組內讀讀。

 、伲ǔ鍪荆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么偉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谶@些“有的人”是怎樣的人?他們的結果呢?(出示)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話說說這樣的人。

  偉大,實則渺小,讓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燃燒。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②人們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做牛馬的

  遠記住他!

  風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勰阕x出詩中的言外之音了嗎?

  牛馬,野草為了別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誰?

 、苎a充魯迅的資料,交流。

 。ǔ鍪荆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火,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腐朽。”

  “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原來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魯迅的原話。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又發現了什么?每節都是“先反后正”。

  四、對比特寫,寫法感受。

  1.對比讀。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強烈的對比?

  2.交流:

  品讀“騎”“俯”,“刻入”“情愿”,“不朽”“爛得更早”……

  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一善一惡,一美一丑。

  3.比較讀

 。1)2、3、4節5、6、7節

  2與5節,3與6節,4與7節,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與“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與前面放在一起寫比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無愧于“中國當代詩魂”。

  五、總結齊誦,激起共鳴

  1.十三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記得,讀詩……七十二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記得,讀詩……

  2.《有的人》僅僅是在歌頌魯迅嗎?更是在贊美那些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的人,以小見大。

  3. 將來等我們老了,我們還依然記得,齊讀詩。

  教學反思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并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先讓學生讀準,特別是對容易讀錯的“呵”字,進行正音。其次,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范讀。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人運用比較手法,抒發的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教育。

  2、通過詩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戰士的偉大精神,培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觀。

  3、加強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通過詩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戰士的偉大精神,培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四年多的小學生活,我們從書本上認識了許多人格上偉大的人。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一個人嗎?

  這些偉大的人都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二、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

  我很喜歡這首詩,讓我們共同分享,教師范讀。

  2、再讀課文

 。1)這首詩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嗎?初次見面,必須要真誠:讀兩遍。

 。2)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務必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挑戰朗讀,啟發個性化理解,適時點撥

 。1)誰敢跟我比賽朗讀?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讀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此刻就比對你們不公平。給你時間,試著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把你的見解寫在書邊的空白處。

 。2)這首詩寫了拿幾種人?魯迅屬于哪種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再做準備,比賽朗讀。

  4.你認為作者哪兒寫得好,值得你學習。

  5.欣賞詩歌。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放射光輝。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但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入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進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根據你收集到的資料,交流一下對本詩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資料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資料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資料,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么變化

  (3)比較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比較,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比較的手法,但每一次比較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比較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以前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對于其他詩節,能夠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談自己的體會: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用法的好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鮮明的愛憎情感,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白自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詞語鋪墊導入,揭示新課

  1、詞語鋪墊。

  丑陋 渺小 鴻毛 卑微 唾棄 滅亡

  美麗 偉大 泰山 崇高 愛戴 永生

  2、本單元我們已學過關于魯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生簡單匯報。

  3、揭示課題,板書,齊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紀念魯迅的文章,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寫的經典詩篇《有的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指三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正確。

  2、根據朗讀表現,簡單評價。及時指導字音,呵在詩中讀啊的音。呵平時讀---笑呵呵,還可以讀-----呵斥,呵在這應該讀第---四聲。試著讀好這一句。

  三、范讀引領,指導朗讀

  1、聽讀錄音。(今天,我幫大家請來了一位老師。聽,他來啦!)

  2、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范第一小節,指名練習第二小節,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結。)

  3、學生自由展示朗讀,把握節奏。

  4、齊讀,慢慢讀出詩的味道。

  讀出了詩的味道!我相信你們已經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四、對比品讀,理解內容,體驗情感

  1、可是詩歌的魅力不僅僅表現在它有明顯的節奏,更表現在它獨特的寫法上。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發現什么?(生默讀體會)

  2、生匯報發現:對比的寫法,讀出相應詩句。再讀讀,還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說出每小節中還有對比,2、3、4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5、6、7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其實這兩部分內容之間又是一一對照的。)

  3、根據學生匯報的適時出示插圖和文字,圖文對照,男女生對比朗讀。

  4、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兩類人?引讀第一小節,這兩類人你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雖生猶死,雖死猶生)

  5、對這兩類人,你認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生匯報出幾種態度:批判,贊揚,熱愛。你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呢?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6、對待不同的人,勢必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語氣。請同學們兩兩對讀,一人一句,讓我從你們的表情中看看誰最能讀出臧克家的心聲。

  7、師生對讀,烘托詩情。

  小結:同學們讀得真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我們更——愛戴、敬仰、懷念…….損害人民利益的人我們更——痛恨,蔑視,憎惡......

  五、研讀品悟,升華情感

  1、看課文題目,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齊讀),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你發現了嗎?詩中卻沒有提到魯迅的名字。詩人該不會忘了吧?你一定能從文中找到魯迅的影子。學生讀詩找詩句。

  2、匯報讀詩句。結合所學課文簡單談談你的理解。

  3、感悟魯迅精神:這首詩只是在贊揚魯迅一個人嗎?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人也和魯迅先生一樣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讓我們把深深的敬仰獻給那些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人。齊讀描寫魯迅的詩句。

  六、課堂小結,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你打算做個怎一個什么樣的人?

  3、總結:讀兩句詩,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七、拓展訓練,從容練筆

  1、看課件資料,了解人們紀念魯迅的活動及評價。

  2、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認識。也更激起了我們對先生的深切懷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時寫的,今年是魯迅逝世75周年,也是魯迅誕辰130周年,讓我們深切緬懷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請你為先生獻上真摯懷念詞吧!(如果能試著運用對比的寫法,用上課前積累的詞語寫幾句詩,會更精彩!)

  3、交流展示

  總結鼓勵:同學們寫的真好!你們的詩是所有我看到的詩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從這節課開始叩響了詩歌的大門。期待你們愛上詩歌!期待你們當中能夠誕生杰出的詩人!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

  2、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 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 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教學用具:多媒體計算機

  課時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 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 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檢查預習

  1、了解魯迅,了解作者

  2、我的積累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四、 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 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 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 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 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 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 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

  (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

  (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

  (1)“永遠記住他”。

  (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

  (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五、課外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9

  目的要求

  1.理解詩中對魯迅先生的熱情贊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理解對比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3.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要點難點

  1.體會詩歌中帶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對比、前后呼應的寫法。

  寫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來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臧克家親身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并去瞻仰了魯迅故居,看到了魯迅文章中提到過的“棗樹”、“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的思念和崇敬,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現代詩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東諸城縣一個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國古典詩詞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時代在農村度過,農民的苦難引起他的深切關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學時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1923年中學時代開始習作新詩。

  1930年至1934年在國立山東大學讀書期間正式創作新詩,先后出版了詩集《烙印》(1933)和《罪惡的黑手》(1934)。這兩個最初的詩集,集中描寫了舊中國的黑暗,突出表現了農民遭受的重壓和悲苦,抒發了詩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當時新詩壇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大學畢業后,臧克家又寫下了長詩《自己的寫照》和短詩集《運河》等作品。

  抗戰爆發后,臧克家在前方進行宣傳文化工作達5年之久。寫下大量頌揚抗戰將士,歌詠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惡的詩歌,出版了《從軍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詩集。

  抗戰后期到達重慶,又創作了《古樹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響的詩集,繼續為農民的苦難呼喊?箲饎倮,他又及時寫下了很多政治諷刺詩,揭露國統區的黑暗、腐朽,有《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詩集出版。

  臧克家的詩作,以純樸凝重的筆調抒發了真摯深重的感情,顯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以對農村生活的關注而被稱為“農民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臧克家繼續創作新詩,計有《春風集》、《歡呼集》等詩集。臧克家的主要創作分別收在《臧克家詩選》(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說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詩作之一《有的人》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這首詩是1949年11月1日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它通過兩種人的鮮明對比,熱情地歌頌了魯迅“俯首甘為孺子!钡膫ゴ缶瘢瑹o情地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統治者,啟示我們要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段落大意

  全詩共七節,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是全詩的總起,擺出現實生活中的兩種人,并就其生命價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評價。

  第二部分(第2至4節):是對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問題的具體闡發,從不同側面寫這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截然相反的態度。

  第三部分(第5至7節):是全詩的收尾,從人民對這兩種人的不同態度,正確地歸結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結局。

  主題思想

  這首詩熱情贊頌了魯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的偉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騎在人民頭上”,“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寫作特點

  對比,也叫對照,是把相反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兩個方面并舉出來,用比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說明,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比如這首詩的開端,第一、三句,從人的自然生存現狀寫不同的兩種人。至于這里的“活”是怎么個活法兒,這里的“死”又是怎樣的一種死,并未標明,潛伏著疑問,

  可謂“蓄勢待發”。第二、四句,又說那明明活著的人卻是“死了”;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還“活著”,使上面的疑問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這是從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這個角度,來分別喻指他們“生”與“死”的意義的,這是虛寫。由這個簡潔而又意味深長的開頭,引出了下面的連續對比,層

  層蕩開,步步深入,把反動統治者的卑劣、丑惡、渺小揭露得淋漓盡致;又以此為反襯,把魯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純樸、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畫得十分鮮明,令人敬仰。特別應提到的是,為了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選用了兩兩相對的反義詞,如:“騎”與“俯”,寫出了對待人民群眾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力地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的人生觀,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對比到底

  詩一開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頌與鞭撻的兩種人最本質的不同擺在讀者面前,一種雖生若死,另一種雖死猶生,鮮明地構成了善與惡、美與丑的強烈對比。詩就順著這對比一直寫到底。如果說第一節是極概括的總的對比,那么后六節便是具體的、形象的對比。2-4節對比了他們與人民的關系。第2節從外在表現看:一種是昂頭“騎在人民頭上”;另一種是俯首“給人民當牛馬”。這后一種是從魯迅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衍化而來的。魯迅原用來表示自己對人民與對反動派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此處發展為對人民兩種態度的對比。第3節從內在思想看:一種想揚名傳世;另一種想作無人知道的小草。這后一種也是從魯迅《野草·題辭》的意思提煉而成的。魯迅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至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此詩中“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攻”,表現的是一種完全徹底的犧牲精神。第4節從生活目的看,一種是利己的;另一種是大公無私的。這三節詩人客觀描述了兩種人不同的形象,對比鮮明突出。5-7節又與前三節一一對應地對比了他們的不同下場。反動派是藐小的,名聲是短暫的,下場是可卑的;給人民當牛馬的是偉大的,名聲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這三節中,詩人主觀評價了兩種人生追求所得到的兩種人生結局。詩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體的一個人,而是虛指一類人。因此,詩中所蘊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義,給人啟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對比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魯迅先生的一生,始終站在文化斗爭的前列,他的偉大精神正是在這光明與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對比的寫法來贊頌他,非常符合斗爭的現實,同時亦有較強的生活真實。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使主題更突出。

  作業 練習

  一、《有的人》是政論的詩化,又是詩化的政論,它既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又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啟示我們去思考做人的道理。作品中所說的兩種人,一種是指什么人,另一種又是指什么人?讀了這首詩以后,試運用正確的標準,從古今中外的實際生活中,分別找出上述兩種人的實例來,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二、分別找出下列各個詞語的反義詞。

  1.偉大2.腐爛3.滿4.陌生5.寬廣6.損7.驕橫8.無憂無慮9.儉樸10.生氣勃勃

  三、判斷正誤。

  1.《有的人》,是當代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抒情詩。( )

  2.這位當代著名詩人還曾先后創作了《老馬》、《罪惡的黑手》、《回延安》、《生命的零度》等。( )

  3.這首詩的題目《有的人》,是指魯迅先生和一切革命者。如果理解為“有這樣兩種人”,是不對的。( )

  4.魯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寫的《死》這篇文章里,叮囑后人,在他死后“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情”,叫人們“忘記”他。這和那種“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的人形成強烈的對比。( )

  5.下面是魯迅《野草·題辭》中的一段引文,只是語序不正確:“①熔巖一旦噴出,②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③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④將燒盡一切野草,⑤我自愛我的野草,⑥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正確的語序應為:②①④⑥⑤③。 ( )

  答案

  二、1.渺小;2.新鮮;3.缺;4.熟識;5.狹窄;

  6.增;7.謙遜;8.多愁善感;9.奢侈;10.死氣沉沉。

  三、1.√;2.×;3.×;4.√;5.×。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學習對比寫法。

  3.了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ㄒ唬╊A習指導:

  1.摘錄臧克家《關于短詩〈右肘人〉》:

  在舊社會里,我們看慣了這樣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鄉紳,殘害壓迫人民,壞事做 絕,罪孽深重,卻妄想“流芳百世”,到處豎起“澤被鄉梓”“德高望重”一類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為萬古不朽的“偉人”。

  《有的人》寫于……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2.看“學習重點”“預習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及內容。

  3.讀課文(定條件的由男女生結合,兩人一組,每節詩由男讀1—2行,女讀3—4行,用 磁帶錄上音待評)

 。ǘ┱n堂教學(以讀帶講)

  l.導入   新課(可借鑒吳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為《革命烈士詩抄》題詞“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币耄

  2.板書課題,配樂,范讀全文(放錄音磁帶或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抽讀課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師對朗讀速度、節奏、語調的諷刺與贊頌,情感的愛與憎予以指導)

  4.預習檢測

  (l)放兩組錄音作業 ,第一盤放1—4節,第二盤放—一7節,同學評。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 (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課題更含蓄,便于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 屬于____一種人。 (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e.通篇采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后____這兩點來表現 他的偉大。 (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5.閱讀研討

 。1)限時默讀。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讀每節詩的后兩行)

 。2)同桌互相聽讀。(針對以上問題互議,互談)

 。3)表情朗讀。一人領全班合,齊讀上面板書的有關內容。(注意激發頌揚情感) 問: ①為什么說有的人死了還活著? ②誰以“野草”自比?有何含義?“地火”又指什么?“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 什么精神? ③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

 。4)個別讀。(帶著下列問題)讀每一節詩的前兩行。 問;①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另一類鮮明的形象,與前一種人有強烈的反差,這叫什么寫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這首詩從哪幾方面把兩種人進行了對比?詩的2—4節同5—7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 的? (學生搶答,教師歸納)

  (5)讓男生(或女生)帶著譏諷、詛咒的語調朗讀以上  有關詩行。

  (6)精讀2—4節,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問。 1.你怎樣理解活著的人已經死了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 人? 2.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3.(展開聯想)請聯系中國近(現)代史,舉一例說明“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場如何? 再舉一例說明“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著的人”得到人民怎樣的擁戴和回報?

 。7)背誦全詩。參看板書。

  6.揣摩運用 (l)處理課堂練習第五題。 (2)第八題與第四題比較練習。 (3)第七題在課前或課后閱讀體會。不作講解。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11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這首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并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v觀全詩,對比鮮明,照應明顯,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課前我覺得學生要理解這首詩的深刻內涵有一定困難,一方面是考慮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較遠;另一方面是考慮詩中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刻,需要查找相關資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理解,這對學生來說無疑也是一種挑戰。最后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坝械娜恕敝傅氖鞘裁慈?這些人怎么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于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花一元錢買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對教學過程中各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精準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范讀。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12

  1.閱讀下列文字,判斷對“死書讀活人”解釋的對與錯,在對的括號里打“√”人是活的,書是死的;钊俗x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①固定的書本內容可以讓人讀了變得靈活。(    )②有思維有頭腦的人卻死板地、機械地去讀書。(    )③無生命的書本讓有生命的人讀,會使人更有知識。(    )2.聯系歷史和現實,寫一篇關于這首詩的讀后感。題目自擬(在課外練筆本上作)。閱讀下面短詩,完成3-6題。

  綠與丹 春天,綠的世界;楓葉如丹,秋天,丹的天地。掛滿一樹,綠,是①的顏色,鋪滿一地。綠,是②的顏色,丹,是④的顏色,又是③的顏色。丹,是⑤的顏色,到了夏季,又是⑥的顏色。綠變得更濃、更深。綠與丹,生命在蟬鳴蛙噪翕動,打扮著天地,生命在熾熱陰雨中爭斗。為人間,于是,涼風起天末,演化出五色斑斕。秋天到了。 

  3.給詩中①—⑥空缺處填上合理的詞語(只寫序號)。a.收獲       b.播種              c.成功d.希望       e.孕育著新生命      f.走向成熟①(    )     ②(    )           ③(    )④(    )     ⑤(    )           ⑥(    )4.詩中加線的兩個句子富于形象化。“翕動”、“爭斗”說的是生命的________;“蟬鳴蛙噪”、“熾熱陰雨”說的是人生________。這加線句表達的主要含義是________。5.如果給這首詩劃分兩部分,怎么分?請在文中用“||”線表示,并歸納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這首詩主要歌頌的是________(答案限3個字以內)。 參考答案 綜合能力訓練1.①  2.(略)  3.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4.成長 經歷種種考驗  5.的顏色‖綠與丹。前一部分寫綠與丹,后一部分是總結。  6.生命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13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說課。

  一、教材

  本單元編選的5篇詩文均是勵志類,它們雖然時代不同,體裁不同,但它們的價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勵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xx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薄队械娜恕愤@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钡母锩瘢爸S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

  二、教法

  教授這堂課,我的做法是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這首詩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個方面去體味、理解。

  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為了表明教師對詩的認識與理解,我拿當下網絡流行的“梨花”詩,與本詩對比,借以加強學生印象,并辯明是非。

  三、學法

  通過誦讀理解這首詩。“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師點撥理解這首詩歌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并領會這首詩的主題。

  四、教學程序

  首先我們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然后提問同學有關魯迅的知識,重點介紹《自嘲》,從而引出這首詩《有的人》。教師配樂朗誦這首詩。同學們自讀,配樂誦讀。然后從詩歌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方面進行學習,并總結這首詩對比寫法。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14

  《有的人》教案

  教學設想: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 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 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課時計劃: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20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  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 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ǔ鍪净脽羝7)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 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 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 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 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 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ǔ鍪净脽羝9、8,齊讀)

 。4) 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 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 課內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教后反思: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做到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

  2.通過對比朗讀,體會詩歌整體內容與形式上的對比、對應,并基本能背;

  3.激發學生做服務于人民的人。

  教學重點:

  對比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與形式上的對比、對應。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

  說說你所了解的魯迅?

  二、題解

  1.題解:板書主標題,讓學生說副標題。

  2.作者:結合連接語,出示作者語,指出讀文的感情基調(語調)。

  三、通讀課文

  1.自由朗讀一遍這首詩,有問題的請舉手。

  2.出示第一節課件。

  3.有感情地再讀一遍,注意停頓。

  四、理解對比和對應

  1.出示作者語“為了加強、突出主題的意義,豐富這篇短詩的內容,通篇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詩歌是怎樣體現對比的表現手法的?(可以同桌交流)

  (兩類不同的人的對比<板書>,每小節前半節和后半節的對比)

  對比讀。

  2.(一共有幾節)出示:可以分成幾個部分?這幾個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可以同桌交流)

  (板書:行為——結果)

  3.“怎樣的行為就會有怎樣的結果!

  對應讀。

  4.理解兩句詩:出示⑴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⑵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五、出示:

  背!笆熳x成誦,先有感情地再讀一遍這首詩,然后我們來背!(齊背——個背)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 篇16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抗澰姷那皟删涠贾阜磩咏y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ā坝械娜嘶钪/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ò衙挚倘胧^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叭蹘r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后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ǖ1節)                      (第2、3、4節)                        (第5、6、7節)

  人生意義                                                                           

 。▽Ρ龋                             (對比)                                       (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钪娜耍械幕畹贸绺、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輕于鴻毛!保ㄅe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后題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闭f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 “死”字的不同含義。

 。ā坝械娜嘶钪/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ǖ谝粋 “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 “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 "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 "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ò "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 垮”字分別說明什么?  

 。ā膀T”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后題二:

  為什么說 “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庇謶斣鯓永斫?

 。ò衙挚倘胧^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ā翱倘搿焙汀盃”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   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ㄒ磺形:θ嗣竦娜耍貙⒈蝗嗣袼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ㄒ驗樵娙耸"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 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 "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廴嗣袢罕妼煞N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

八年級下冊語文《有的人》教案(通用16篇) 相關內容: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俗世奇人》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的:1.讓學生對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并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視。2.引導學生聯系文化背景領悟作品的內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學案及答案(精選3篇)

    7、閱讀理解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

  • 八年級下冊語文《列夫托爾斯泰》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感知對托爾斯泰的獨到細致的刻畫,體會作者的崇敬贊美之情和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2.品評語言,學習文中細致的肖像描寫,學習課文運用夸張和妙喻描寫托爾斯泰形貌的手法。3.體會課文采用欲揚先抑手法的藝術效果。...

  •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選5篇)

    教學目標第1課時雖有嘉肴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并背誦課文。2、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一、導入新課“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

  • 長春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回延安》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2、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難點1、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

  • 八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考試知識點(精選3篇)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人,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小說集《吶喊》,《彷徨》。...

  • 八年級下冊語文同步作文教案(通用2篇)

    獻給母親的歌800字_初二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沒有你,誰是我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冰心奶奶歌頌母親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我如果我有一束花,我要把它獻給母親,如果讓我唱支歌,我要把它獻給母親,如果我有一...

  • 八年級下冊語文《過故人莊》教案(通用12篇)

    一、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2、借助朗讀、想象感悟詩中田園生活的優美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3、通過學習這首詩,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

  • 八年級下冊語文必考知識點(精選3篇)

    【第1課 藤野先生】(一)重點字詞1.生字藤 野(tng) 發 髻(j) 蘆 薈(hu) 畸 形(jī) 杳無消息(yǎo)不 遜(xn) 詰 責(ji) 爛 熳(mn) 匿 名(n) 深惡痛疾(w)瞥 見(piē) 解 剖(pōu) 緋 紅(fēi) 油光可鑒(jin)2.詞語解釋抑y揚頓挫:聲音高低起...

  •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梳理(通用2篇)

    《短文兩篇》一,字詞旸谷(yng)寧愿(nng)倘使(tǎng)一撮灰(cuō) 皓月(ho) 姮娥(Hng)二、課文中心《短文兩篇》中的《日》和《月》選自散文集《龍虎狗》,作者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F當代著名文學家。...

  • 雖有嘉肴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通用2篇)

    【學習目標】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2、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3、聯系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精選2篇)

    練習設計1.分析下列景物描寫的語句,掌握其寫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

  • 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歸納(精選2篇)

    雷電頌一、字音佇立(zh) 睥睨(p n) 咆哮(xio) 波瀾(ln) 污穢(hu) 犀利(xī)劈開(pī) 稽首(qǐ) 馳騁(chěng) 虐待(n)二、詞義睥睨: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的樣子。污穢:不干凈。 犀利:(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播弄:擺布。...

  • 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精選3篇)

    岳陽樓記一、重點字詞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滕tng 謫zh守 浩浩湯湯shāng淫yn雨霏霏fēi 檣qing傾楫j催岸芷zhǐ汀tīng蘭 嗟jiē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1)增其舊制 制:規模。(2)予觀夫巴陵勝狀 勝狀:勝景,好景色。(3)橫無際涯 橫:廣遠。...

  •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岳陽樓記》教案(精選14篇)

    《岳陽樓記》教案教學目的:一、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翻譯和朗讀的能力。二、學習一些文言詞,懂得文言虛詞"則"的用法。三、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片毛片 | 亚洲一区二区3 | 成人无码精品免费视频在线 | 久热RE这里精品视频在线6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 国产自精品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美女一级黄色大片 | 新婚之夜玩弄人妻系列 | 亚洲乱码av中文一二区软件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小说 | 91精品婷婷色在线观看 | www.欧美| 中国产一级a毛片四川女 | 中国丰满少妇人妻XXX性董鑫洁 | 亚洲日韩高清aⅴ在线观看 91av久久 |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激情网 | 少妇被爽到高潮喷水久久欧美精品 | 国产精品对白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官网 |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拍无码视频 | 理论片麻豆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一牛影视 | 欧美色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精品 |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观看 | 大香伊蕉国产av | h视频在线免费 | 私人午夜影院 | 玖欧美性生交XXXXX无码 | 在线观看av播放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 欧美日韩1 | 亚洲精品中文综合第一页 | 无码夫の前で人妻を犯す中字 |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