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三.聯想遷移、開掘深化師:剛才同學們準確地回答了老師設計的幾個問題,可見同學們對文章理解十分透徹。下面我再來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課外閱讀面廣不廣。(教室里顯得靜極了,師頓了頓才說)誰能說出幾個與“愚公移山”寓意類似的成語或故事呢?(有同學迅速翻看詞典,有的竊竊私語,不到一分鐘,同學紛紛舉手)生:“精衛填海”,講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變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想把東海填平。舊時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積極設法報復。后也比喻不畏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生:“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滴水日久可以把石頭穿透。比喻堅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難,終會成功。生:“繩鋸木斷”,這個成語的意思與“滴水穿石”相似。生:“鐵杵磨針”,講的是李白小時侯的故事。師:哎呀,真不錯!“移山、填海、穿石、木斷、磨針”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的目標,但目標如何變成現實呢?誰能將這幾個成語或故事體現出的共性的成功的要素來呢?(教室里頓時議論紛紛,大約2分鐘以后,有一學生大膽舉手)生:1.目標專一,2.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回答完畢,短暫寂靜后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同學們紛紛點頭表示贊賞)師:(顯得非常吃驚)概括得非常簡潔,準確!看來,同學們不僅有較高的欣賞水平,還有很強的概括能力。 四.課堂辯論、拓展思維師:人們總習慣認為“愚公不愚”,其挖山不止、艱苦奮斗的精神,令人欽佩;“智叟不智”,因為他不懂得愚公子子孫孫挖山不止、力量無窮的道理。人們總習慣贊揚愚公,諷嘲智叟,把智叟作為害怕困難、不敢變革、看不到群眾力量的右傾保守思想的代表。可是也有人認為,《愚公移山》這個寓言,它原來的含義需要深究一番。覺得傳統說法不盡合理:褒愚公而隱其愚,貶智叟則去其智。對于智叟不宜輕易否定,智叟也有可取之處。如果從事件本身來評判,愚公倒應該聽聽他的意見。贊成愚公的我們定為“正方”,坐在教室的南半部;贊成智叟的我們定為“反方”,坐在教室的北半部。下邊我們開始現場辯論,看看雙方誰說得有理有據,顯得更有道理。(學生開始自由組合,迅速投入角色,氣氛非常熱烈,學生時時情緒激動、時時反唇相譏……) 反方:愚公移山的原因是太行、王屋兩山擋住他家的去路,智叟可能會勸他把家從山后搬到山前;或者就地安居樂業,用移山的精力去改造家鄉的大自然。愚公卻吃了不聽智叟建議的虧。假如不是神仙幫忙,兩座大山肯定依然如故。這說明愚公移山是不現實的。(學生鼓掌)正方:愚公并非“固不可徹”的僵化之輩,“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既然高山擋住了屋前的去路,是閉塞視聽,安于現狀,遇屈相從,還是領導子孫“畢力平險”,以“指通豫南”?愚公選擇了后者。 反方:愚公為什么要移山呢?是因為門前高山擋住了去路。為什么他不繞山開道,或者干脆搬家呢?在古代單憑少數人的力量能夠移山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愚公要移山,這不是憑空妄想嗎?不是干蠢事嗎?(學生鼓掌)正方:愚公不愚,他不是笨老頭!他不是妄想,不是干蠢事!他身上有著難以抹殺的“人定勝天”的精神。不管時代怎么變,愚公精神永遠是需要的,就像“真理有時可能變得黯淡,但永遠不會熄滅”一樣。(學生鼓掌) 反方:便利交通,無可非議。但目的正確,也要辦法可行。而愚公卻把子子孫孫都動員起來,企圖用鋤鑿肩擔的最原始的方式,去鏟除“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太行、王屋二山,且不說實現這個遠景規劃遙無盡期,即使能夠如愿,也必將曠廢時日,所失甚多,河曲智叟給愚公潑了冷水,指出了愚公一家和大山對比的力量懸殊。應該說智叟看問題還是比較實事求是的。(學生鼓掌)正方:愚公“難”則思變,要改變現狀,堅決向“龐然大物”挑戰,這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改革、開拓精神!(學生鼓掌) 反方:方七百里、高萬丈的太行、王屋兩山,*愚公子子孫孫和鄰人京城氏的七齡遺男,用鋤頭箕畚,運土石去渤海之尾,寒暑易節,才往返一次。如此,兩座大山如何移得了?(學生鼓掌)正方:要取得一樁事情的成功,沒有韌性和毅力是不行的。愚公身上就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學生鼓掌) 反方:愚公他們需要做飯、穿衣,把全部精力用來移山,難道去啃泥土、喝西北風嗎?這不是愚蠢之至嗎?(學生鼓掌)正方:愚公不怕困難,下定決心,認定目標,能堅持不懈地為既定目標努力奮斗。他有膽有識,有勇氣,富有可貴的宏偉抱負和堅毅精神;以堅強的恒心毅力付諸行動,何愚之有?如果不行動起來,泥土、西北風也許都沒得吃!要說“愚”,這就是“大智若愚”的“愚”,是中華子孫勤勞勇敢、艱苦奮斗的美德!(掌聲雷動) 反方:智叟看到了愚公的愚處,好心地指出:這樣移山是徒勞的。但是,智叟的話還沒有說完,愚公就罵他頑固不化,還不如小孩子的見識。可見愚公自己倒是很固執的。(學生鼓掌) 正方:愚公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子孫造福的精神是令人欽佩的、值得稱頌的。相比之下,智叟的畏懼困難倒是可鄙的!愚公的移山壯舉,表現了“人定勝天”的思想,他的精神對后人是極大的鼓舞。在科學昌明的今天,移山填海,圍海造田,已成了人們的偉大實踐,許多人在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人們稱為當代的“愚公”。而“愚公移山”被人們用來比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壯志和堅定不移的斗爭精神。這樣說來愚公移山,何愚之有呢?固執在哪呢?(學生鼓掌) 反方:“愚公精神”若作為提倡一種艱苦奮斗的精神,那是十分形象生動的。但若機械地套用愚公的哲學,將其絕對化,甚至簡單的把神話中的“挖山不止”搬到現實中來,那就會使一個聰明人變得“愚蠢”起來。 正方:好心的勸阻也罷,惡意的冷嘲熱諷也罷,愚公義無返顧,決不回頭。這不就是取得事業成功的一種最可寶貴的氣質嗎?由此看來,愚公并不愚。(學生鼓掌) 反方:不談別的,也說挖山吧,文化大革命中就片面強調“以糧為綱”,某些地方硬是大打開山造田、毀林種糧的“人民戰爭”,結果勞民傷財,所得甚微,有些地方剔除去昂貴的農本,收益還不如當初割山草,此外還破壞了生態平衡。在采掘業上也是如此。蘇南明明煤炭蘊藏量不大,好多礦采沒有經濟價值,但為了實現一個“扭轉北煤南運”的口號,也是“挖山不止”,其工程之浩大,經濟虧損的嚴重,令人吃驚。“氣質”值幾個錢!(學生掌聲如雷)正方:對方辯友所說的例子是對愚公精神的誤解,是將其教條化的典型。毛澤東主席在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的報告中曾經引用《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來教育全黨:“……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由此可見這則寓言故事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義。今天,愚公移山的這種堅毅精神,對于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學生熱烈鼓掌)(有學生還想要說) 師:(做暫停手勢)哎呀,太好了,太精彩了!我真舍不得打斷大家,不過我們課上的時間實在是太有限了,只能就此打住。謝謝同學們的精彩辯論。今天正方的幾位同學列舉了一條又一條論據,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特別是,有幾位同學的機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方同學以寡敵眾,不甘示弱,他們的一番論證,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我聽了大家的辯論以后獲益匪淺!今天的這場辯論啊,我們不在于分出誰勝誰負。關鍵是,從剛才同學們的辯論中,大家對于如何看待和處理問題應當受到一點小小的啟發。下面我們請幾位同學來談談。生:我覺得看問題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盡量看到事物的兩面性。生: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有時候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生:“精神”和“方法”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缺少哪一個因素往往是行不通的。生:觀點是無所謂對錯的,關鍵是看你理由是否充分。生:要辨證地、全面地、發展地分析和看待問題。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剛才談到的幾點是我們日常分析、處理問題經常要注意的重要方面。我以為在新世紀的挑戰中,既要有雄心壯志,也要講究科學的方法步驟;既能預見勝利的必然性,也能充分估計可能遇到的挫折與失敗;既要尊重和保護群眾的積極性,也要考慮工作的經濟效果和政治影響。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能將愚公們的干勁和智叟們的智慧結合起來,那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