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詩經》二首
這首詩采用了什么表現形式?明確:《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句”。所謂“重章疊句”,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與音樂曲調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歌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調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重章疊句”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三、布置作業。1. 背誦《關雎》。2. 預習《蒹葭》,結合注釋,串解大意。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首電視連續劇的插曲,根據《詩經》中的《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對后世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蒹葭》。二、學習《蒹葭》。1. 多媒體顯示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2.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入境,體味感情。3.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讀出凄迷之景,惆悵之情。4. 放錄音,學生再聽一遍,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教師可同時出示投影,檢查字詞掌握情況。重點解決下列字詞的讀音。蒹葭( ) 伊人( ) 溯洄( ) 晞( )湄( ) 躋() 坻( ) 涘( )5.“蒹葭”換為“蘆葦”,“蒼蒼”換為“茂盛”怎樣?“之湄”“之涘”都換成“一方”,“水中坻”“水中沚”都換成“水中央”,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確:雙聲、疊音詞的好處,重復中有變化。6. 本詩在時間和空間上有無變化,說明了什么?時間變化:“為霜”“未晞”“未已”。說明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空間變化:“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再加上“宛在”,說明“伊人”縹緲難尋,可望而不可即。7. 談談“伊人”和“詩人”的形象。詩人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詩人時而“溯洄”,時而“溯游”,說明詩人是一個為了自己心愛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艱難險阻,矢志不移的追求者。而“伊人”則代表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愛情、理想、事業……8. 一個目標永遠在眼前卻永遠無法接近,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你如何看待這種追尋呢?這只是一首愛情詩嗎?你心中的“伊人”是什么?提示:討論這個問題時,教師應補充王國維的“三境界”說。三、對比賞析《關雎》《蒹葭》兩首詩的異同。明確:《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做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關雎》一詩著重于“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仿佛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懷著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