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詩經》二首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來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里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么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后終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并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于“朦朧”和距離感。四、布置作業。1. 背誦《蒹葭》。2. 把《蒹葭》改寫為一篇散文。3. 對《詩經》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詩經選注》《詩經鑒賞集》《閑坐說詩經》等書。板書設計蒹 葭時間變化:“為霜”“未晞”“未已”——凝望追尋時間之長空間轉移:“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伊人”縹緲難尋,可望而不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