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巴特勒的信》
材料4: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捏造事實,提出釋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賠禮道歉的要求。葉名琛據實駁斥,但不久即妥協退讓,同意英方要求?捎⒎骄芙^接受人犯,英艦悍然開進內河,點燃戰火。
(通過對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導,使學生實現這樣的恩維軌跡:英國等提出“修約”,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第二、以“武力示威”來強迫修改條約,“改善”通商和貿易情況,是西方列強貫用的伎倆,其實質就是侵略。第三,既然實質是侵略,亞羅號事件就只不過是發動戰爭的借口。由此得出結論:外國侵略者妄圖擴大在中國的侵略權益,加緊對中國的掠奪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板書)
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英法聯合出兵,攻陷廣州。廣州附近幾萬人奮起自衛。
二、英法聯軍進攻天津(板書)
1.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和天津(板書)
英法聯軍為了更快迫使清政府就范,決定沿海北上,進攻大沽。大沽炮臺是海河的人?,天津的門戶,大沽一失,天津就危急,并威脅北京。但這時,咸豐皇帝仍然把主要力量對付風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而對英法侵略軍則采取“柔遠之方”,因此寄希望于俄美的“調!,沒有認真備戰。5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守軍將士英勇還擊,但由于統兵將領的逃跑,大沽炮臺終于失陷。緊接著,聯軍攻占了天津,并揚言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臣赴天津談判求和。
2.《天津條約》的簽訂(板書)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可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兩國還得到巨額賠款。條約簽訂后,聯軍退出了天津。
三、進攻北京和火燒圓明園(板書)
1.大沽之戰(板書)
《天津條約》簽訂后,遠在歐洲的馬克思就預料到英法不會滿足既得利益,斷言:“這個條約不僅不能鞏固和平,反而使戰爭必然重起。”事實正是如此,聯軍退回海上后,清政府重修大沽炮臺,并派重兵把守。1859年,英法蓄意利用換約之機,重新挑起戰端,向中國進行更多的勒索。這年6月,聯軍不顧清政府規定的進京路線,派軍艦炸毀海河口攔河鐵鏈,再次襲擊大沽炮臺。守衛炮臺的愛國官兵,沉著應戰,奮起反擊,直隸提督史榮椿臨危不懼,指揮若定,后來中炮犧牲。炮臺附近的人民冒著槍林彈雨為戰士們送餅送面,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經過一晝夜激戰,敵艦沉四艘,傷六艘,侵略軍傷亡近500人,狼狽而逃。
大沽戰敗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資產階級政壇上一片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1860年,英軍1萬8千人,法軍7千人,乘二百余艘艦船,于這年8月再次猛攻大沽,中國守軍奮力苦戰,但大沽炮臺最終失守。
2.火燒圓明園(板書)
大沽炮臺失守后,聯軍攻占天津,并于這年10月,攻入北京。咸豐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親王奕訴與侵略者議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英法聯軍野蠻地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并闖入北京西郊的圓明園,他們大肆搶劫,每個軍官和士兵的口袋和背包都塞滿了金銀財寶。為了掩蓋罪行,侵略軍放火燒毀了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法國大作家雨果憤怒地譴責了這一震驚世界的暴行,宣稱這兩個叫法蘭西和英吉利的強盜,將來要交付歷史的審判。(放映“火燒圓明園”的錄像片斷,并指導學生閱讀雨果給布特勒的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