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知識點歸納 古詩詞鑒賞題分析與解答
3.理解整首詩意、體味意象意境。
任何作品都會表達一定的主題或情感,而詩歌中主題或情感的表達,則大多依賴于意象、意境的營造。所謂意象是熔鑄詩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楊柳、明月、梅花的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其所描繪的生活圖景的巧妙結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與內在情思的統一。這類題型往往要求通過形象思維,借助聯想和想象,感知詩詞中的景物和形象,體會作品的情景、意境,領悟作者的情感。如鹽城市《游山西村》:品讀詩歌,展開想象,描繪詩人初來農家時見到的情景;溫州市《送友人》:詩歌前兩句描繪了秋天月夜什么樣的景象?
4.體會煉字煉句,品味語言特色。
語言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詩是語言的藝術,“語不驚人死不休”道出了煉字煉句追求的最高境界。品味語言類試題主要包括詞語的錘煉、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領悟等,要求學生能體味詩詞語言的精妙。如無錫市杜甫《絕句》:詩人用一“燃”字,寫出了山花怎樣的特點?湖北恩施市趙師秀《約客》:第四句詩(“閑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閑”字能否改為“忙”字?為什么?同樣是陸游的《游山西村》賞析,徐州市從煉字入手:古典詩詞講究煉字,首聯中的“足”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而連云港市則從煉句入手:簡要分析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寫景中蘊含的哲理。黃岡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詩?這一問沒有規定回答問題的角度,考生需要從語言欣賞、情感體悟、內涵探究這三方面中的任兩方面作答。這類試題命題常見的角度有: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色、領會詩詞中某個詞的表達效果、欣賞其中最有意味、最具特色的一句或一聯。
下篇:解題指津及實戰演練
【解題指津】
一、明確題材類別
根據詩詞內容,古詩詞題材一般可以分為以下七大類:
⑴送別類 主要是寫親友分別時的不舍之情,或者寫分別后的思念。如揚州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兩首詩就分別表達了這兩種情感。
⑵思鄉類 主要寫對家鄉的思念,或寫對親人的牽掛。如無錫卷中杜甫的《絕句》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寫的就是詩人思歸又不能回的傷感情緒。
⑶感懷類 或表達緬懷古人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之嘆,或表達對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泰州卷考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詩中可見詩人政治失意的苦悶與寂寞之情。詩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緬懷古人,這種復雜的情感卻無人理解。
⑷戰爭類 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前者如杜甫的《登岳陽樓》,后者如辛棄疾的《破陣子》。
⑸閑適類 或表達恬淡的心境,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前者如恩施中考卷趙師秀《約客》,后者如陸游的《游山西村》。
⑹寫景類 主要是描繪美好風光,抒發喜愛或向往之情。如南通中考卷韓愈的《春雪》,借白雪盼春之景,表現對春天的向往之情。
⑺愛情類 主要是表達對愛人的思念或怨恨之情,在中考題中出現較少。
在詩歌賞析中,明確詩歌題材可以讓賞析者很快地進入角色,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從而為進一步準確地把握詩歌內容作好準備。如無錫中考卷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只要你確定這首詩屬于思鄉類題材,對第二問(最后兩句表達他怎樣的情感)的回答就等于答對了一半。明確詩歌題材要看詩歌的內容,但更主要的是看詩歌的主旨句或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