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教學目的:一、明確寓言的特點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二、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積累文言詞匯,嘗試和練習辨析詞的古今意義,學習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現象。
三 、反復朗讀、記誦、逐步積累語言材料,培養文言語感。
四 、運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評價作品的積極意義與歷史的局限,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教學過程:
一 、激發興趣,音樂導入
( 課前一分鐘時彩屏顯示,播放mtv背景音樂——《愚公移山》歌曲,營造課堂氛圍。聽完歌曲之后。)
師:巍巍壁迎的三峽是舉目的“高峽”,曾被人們認為是夢幻中“高峽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隨著三峽水利工程的建成,夢幻已經變成了事實,中國人民為世人演繹了一個現代版的神話傳說。剛才我們欣賞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話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編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樣搬走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的呢?請同學們把目光轉向課文。(彩屏顯示課題:愚公移山。一個熱火朝天的挖山畫面為背景)
二 、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初讀課文。
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其間,遇到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看注釋或查字典。教師不予指導。
2、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讀,一個聽。聽者發現讀音有錯,當即指出。兩人對某字的讀音意見不一致時,記下這個字,留待一會兒解決。如是,二人各讀一遍。
3、 訂正讀音。
教師逐一出示下列字,請學生個體回答,集體訂正。正音時,有意識引導學生了解字詞的意思。為后邊了解課文內容做準備。
萬仞 懲山北之塞 迂 汝 曾不能 遂荷擔者 叩石
箕畚 始齔 窮匱 亡以應 一厝朔東
4、 再讀課文。
學生再次放聲讀一遍課文。教師提示:注意讀準字音。
[說明]至此,學生已經讀了三遍課文,聽讀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釋詞),可以說,教師借助“讀準字音”這一要求,基本上實現了熟讀課文的目的。在反復的朗讀中,相當一部分學生會對課文內容有所了解,這就為完成后邊的教學環節打好了基礎。但這并不算完全達到了“讀”的要求,下一步,通過指導“讀好句中停頓”,再讀課文的重點語句,并為完成“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的進一步做鋪墊。
5、讀好停頓。教師逐一出示下列語句,請學生讀出其中的停頓,然后,對為什么這樣讀作一點解說。其間,隨時提示學生會借助注釋來讀,慢慢培養使用注釋的習慣。
下邊語句中所畫的“/”為停頓處,供參考。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說明]句中的停頓,一般依據句意或一定的語法關系來讀,但又不能限制的過于死板。有的長句,可以停頓兩次。這里沒有標示出來,是為了供施教時靈活掌握。因為讀好停頓,一是為了會讀文言文,二是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階段,不必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頓而糾纏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達到了目的。學生隨著讀文言文數量的增多,尤其是隨著對內容的深入理解,會慢慢讀好句中停頓的。
6、 試譯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由一位學生根據書上注釋和自己的理解,串譯課文大意;另一位學生訂正或補充。二人遇到不會解釋或意見不一致的語句,將它們畫下來,留待一會兒解決。
[說明]在前面誦讀的基礎上,大部分學生對課文語句的意思能夠做到大體了解。兩人互相研究、討論,創造了較準確了解課文內容的條件。提倡借助注釋來疏通文意,這也是在培養學生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