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此時,教師作巡視,注意了解學生出現的問題,使后面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7、 集體討論。每一組提出疏通文意時遇到的問題,全班研究、討論。意見不一致時,教師適時給予點撥。
待學生沒有問題再提,教師提出下列語句,指定學生說出大意,以檢查剛才學生們自譯的效果,也是將重點突出,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語句,學生們已提出,此時教師不必再檢查。
說出下列語句的意思和加點詞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陽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5.叩石墾壤 6.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8、 聽讀課文。教師讀課文,學生聽讀。要求:邊聽邊想每句話的意思,不看書。
[說明]這個環節,是在前面讀、譯、議的基礎上,通過聽讀,回憶強化學生對課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對前面施教內容的小結。
三、 整理,積累文言現象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詞
3、一詞多義
4、倒裝句與反問句
四、 走進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討論如下幾個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意思嗎?(本文寫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公為何要移山?移山有哪些困難?家里人對移山是什么態度?
3、愚公的妻子與智叟所說的話意思相近,他們的態度一樣嗎?
4、怎樣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話,向自然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愿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5、你認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為什么?(討論這個問題,要緊扣課文內容。要點是①愚公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決心移山的——“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②下定了決心移山,就毫不動搖——“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結尾,終于感動了天帝,將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說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話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聰明”呢?
(回答要點:表面看起來,智叟好像是聰明。因為愚公畢竟“年且九十”了,兩座山又這樣大,很難移走。但是,他卻沒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孫孫不斷挖下去,“山不加增”,終于會成功的哲理。他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更說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聰明。課文要告訴人們什么道理呢?
(面對困難,要敢于斗爭,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取得成功。能夠這樣做的人,才是聰明的)
8、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
五、 自由辯論 激活思維
讀課后研討與練習三,討論“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為到底愚不愚?我們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嗎?為什么?”
[說明]此題旨在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深化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教師作小結性評價。
六、 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2-3段,直至記牢。
2.、寫一篇讀后感或發揮想象,改寫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