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社戲
2.為什么作者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后討論。)
明確:
(1)民風淳樸、鄉民善良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自由快樂的天堂!拔摇弊鳛榭腿耍谶@里“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小伙伴們對“我”體貼照顧的無微不至,在“看社戲”一節中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
(2)也因為在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么多規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絕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么寶貴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城鎮宅院中那種蒼白無味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因此,“我”對這樣的“樂土”、這樣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現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結。
1.教師再次強調有關魯迅的重點介紹、課文的結構安排意圖。
2.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與體會,提出質疑。
六、布置作業:
1.抄詞(見《詞語手冊》)各三遍。
2.再讀課文,找出文中表現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別說說美在哪里。
3.思考課后“閱讀練習•探究”三、四題。
第二課時
一、研討課文第三、四部分:
講析上節課的作業第2題,在學生分組探討的基礎上,全班討論。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舉例說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戲的途中景色和歸航途中的景色,可以從寫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
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
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婉轉,悠揚”;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2.情美:(這一內容較多,主要是孩子們的熱情好客無私聰慧等品質。)
如“伴我來游戲”,“蝦照例是歸我吃”,“我們是朋友,即使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起‘犯上’兩個字來”;當“我”為沒看成戲而不樂時,“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辦法,陪“我”去看戲;“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還有偷豆一節,寫出了雙喜的精明能干,阿發的無私,大伙的團結協作。另外,還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樸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瀾曲折的情節和孩子們的動作和活動描寫等。)
如看戲前的風波,使故事波瀾曲折,出門一節的動作描寫,既寫出了孩子們的能干,又寫出了大家快樂舒展的心情,歸航一節既寫出了孩子們的歡樂又表現了他們高超的架船本領,最有趣的是偷豆一節,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二)指導朗讀幾個重點段落,進一步體會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開船出發:“一出門,……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出來的清香……趙莊便真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