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教案
三、整體講解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在遭受嚴重政治迫害后的這幾年,他內心當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曠達心態泰然處之,《定風波》這首詞是借“道中遇雨”一事來抒寫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聽”~“任平生”)開篇連用“莫聽”“何妨”“且”三個詞,使一個在雨中長嘯,從容閑雅,且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自我形象躍然紙上。
從“莫聽~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前行,視風雨為無物,表現得鎮靜、瀟灑。
“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為樂,一樣可以輕松勝過騎馬,表現出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當然這里的“輕”字另有含義,有“無官一身輕”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不是寫眼前景,而是寫心中事。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這里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同時也暗含能頂得住人生風雨,說明他自然、曠達。
下片:表現作者心境恬靜,聽任自然,曠達樂觀的胸襟。
“料峭~卻相迎”:料峭的春風幾絲寒冷,山頭斜照、氣候不定,隱隱地透露出作者這幾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盡,政治風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氣是陰是晴,政治風雨是寒是冷都聽任自然勇敢面對。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看看剛剛遇雨之處,現在一切都歸于平靜(這里應該說是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呢?只有坦然面對。一個字“歸”此時的主人公只想著“歸去”,這里也許表現的是蘇軾的憂樂兩忘,禍福不驚的曠達,但也許表現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隱和逃離。因在蘇軾的思想體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莊哲學、頌揚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因而在仕途上屢遭挫折后產生隱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蘇軾一生始終沒有真的歸隱過,這說明即使嚴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還是儒家的思想觀念,他的歸隱,只能看作是一種自我心理調節,自我心里寬慰,表達他曠達通脫的人生態度。
“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語雙關,表面是說自然氣侯,實則說,人生風雨不定,政治風雨不測,但他淡化了甚至無視所有風雨,無視處境好壞,無視官職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現了他隨緣自適、心境恬靜、超凡脫俗的心態。
綜上所述:這首詞記敘的是主人公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對人生的獨特體驗和感悟,表達了作者灑脫,曠達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詞從表面上好像是寫自然風雨,但仔細體味,這里寫的己經不是自然界的風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風雨,怎樣對待這旅途中的風雨人生,應該說我們從這首詞里找到了答案。當然,蘇軾的曠達胸懷,隱含著詩人歷經政治磨難而終于醒悟的意味,他在《臨江仙》中寫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一名句,在這首《定風波》之前,可見在被貶黃州這段時期內,歸隱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讀這首詞
五、這首詞在寫作上的特點是:
1、寫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隱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嘯”,竹杖、芒鞋、寒風、酒醒、斜陽……這是眼前景,但都隱喻著蘇軾的經歷,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風雨;竹杖、芒鞋、喻蘇軾被貶漁樵雜處,放蕩出水;“酒醒”隱喻作者經歷坎坷后對世事更加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