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漢字之美 妙在多維
教學目標
1. 了解科學散文的特點,學習有條理地闡述問題。
2. 在合作探究中理清文章思路;在體驗、拓展中感悟漢字的多維之美;在論辯、爭鳴中培養傳承中華傳統文明的意識。
3. 熱愛中國漢字,熱愛傳統文化;自覺捍衛、弘揚、傳承中華文明。
教學重點
梳理文章思路,感悟漢字的多維之美。
教學難點以書法藝術為窗口,培養“從小寫好中國字,長大做好中國人”的意識,自覺捍衛、弘揚、傳承中華文明。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觀看視頻,導入新課。《漢字五千年》是國家漢辦國慶 60周年獻禮巨片,于XX年春節期間在央視4套隆重播出。該片通過生動展示漢字產生、發展、演變過程及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去溯求和展示中華文化連綿不斷的精神紐帶。全片包括人類奇葩、高天長河、霞光萬道、內在超越、翰墨情懷、天下至寶、浴火重生、芳華永駐八集,生動描繪了一幅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卷。同學們即將觀看的是從第二集“高天長河”中截取的部分視頻。(學生觀看視頻。)這段視頻展示了漢字的前世和今生,漢字作為一種社會生命體,從甲骨文到信息時代的鍵盤文字,從未中斷過自己的生命,它是一位天生的舞者,穿越時空,舞動在每位炎黃子孫的心里夢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位科學家眼中的漢字之美。二、初讀文章,夯實基礎。1. 朗讀課文,標注、解釋重要詞語。琳瑯滿目 各領風騷 美不勝收 筆力千鈞 如出一轍堪稱獨步 不吐不快 遒勁挺拔 力透紙背 澤被四鄰曠世奇美 璀璨一時 意猶未盡 歷久而彌新2. 明確寫作角度,由幾何學角度引出科學散文,由科學散文引出作者。(1)寫作角度。從幾何學角度發掘漢字之美。(2)科學散文。科學散文是以科學內容為題材的科學小品文,它與一般科普文章相比,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可見,融科學性與文學性于一身,是科學散文的突出特點。科學散文和我們平時的科普文章是不同的。“科普文章的主要任務是傳播科學知識,而科學散文的主要目的是發掘科學的美,兩者有聯系,但是畢竟是不同的。簡單說就是科學散文和科學詩比較側重文藝性,而科普是比較側重于對科學內容的述說、解說、介紹,所以兩者有共同的地方,但是還是很不同的。”(沈致遠)它可以在各學科之間縱橫馳騁,甚至將自然科學、現實生活、社會科學聯為一體。它融說理抒情于一體,兼有雜文的犀利、論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隨筆的輕松、詩的醇郁,具有科學性、文學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點。(3)作者介紹。沈致遠,江蘇溧陽人。畢業于浙江大學。沈致遠研究興趣和領域包括微波、超導、激光以及物理學和經濟學等,擁有美國專利 15 項。在國際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過四十多篇學術論文。專著《微波技術》被國內高等學校有關科系長期用作教材,《高溫超導微波電路》是該領域唯一的專著,為各國同行所經常引用,被昵稱為“灰皮書”,并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中國清華大學等校選作博士研究生教材。沈致遠致力于提倡科學文藝,從事科學散文及科學詩創作。1998年應邀在《文匯報》副刊《筆會》上開辟了《天趣園》專欄,專門發表他的科學散文及科學隨筆。科學散文集有《科學是美麗的》和《科學是大眾的》兩本。《說數》《師法自然》《蒙娜麗莎微笑揭秘》等多篇文章被收入大中小學教材。寫散文固然不易,寫科學散文須將科學與文學聯姻,則更為不易。沈致遠先生的科學散文,以生動的筆觸,雋永、流暢的文字,窮天地之幽玄,述生命之奧秘,既折射其知識的底蘊,又足見其文學的功底,讀來引人入勝。擅文學者對科學常有隔膜,長科學者對文字又多欠功力,以生花之妙筆,娓娓闡述科學真諦,款款抒發心曲波瀾,熔真、美、情、理于一爐,可謂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