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
(3)文章第一節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但太守又是誰呢?文章直到最后才點明,這樣安排結構有何作用?
[點撥]指導學生把握文章嚴謹周密的結構,學習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
2.研讀第二節:
(1)找出文中準確、生動地表現山間景象“晦明變化”的詞語。
[點撥]“出”“歸”“開”“暝”四個字準確、生動地表現了山間景象的“晦明變化”。
(2)描寫四季景色時,作者分別展現了各個季節怎樣的景象?如果每個季節調出一個背景色,你會如何配色?并說明理由。
[點撥]春——繁花爭艷、幽香撲鼻;夏——萬木競秀、枝繁葉茂;秋——秋高氣爽、霜華潔白;冬——水枯石瘦、草木凋零。綠、紅、白。(言之有理即可)
3.研讀第三節:
這段分為幾層?試用文中的話概括。作者描繪這幾幅圖景有什么用意?
[點撥]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作者以醉翁亭的美麗風光為背景,描繪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圖,同時也顯示了太守的政績。
4.研讀第四節:
作者是如何突出“太守之樂”的?為什么“太守之樂”是別人所不同的呢?
[點撥]以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樂襯托太守樂,層層推進,來突出太守之樂;因為太守看到了自己的政績,他要以治滁的政績證明:自己政治上雖然遭受沉重打擊,并未消沉頹唐,滁人安樂正說明自己的政見正確,治理有方。個中之樂不是別人所能理解的。“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 己 的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四、課內小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為滁州 做知州時留下的名作。文中通過描寫滁州山間的美景以及他和當地百姓一起游樂的情景,展現了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本節課通過研讀,我們感受了文章的語言美、韻律美、情境美,也加深了對文章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