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語文考點梳理二十四:文學作品閱讀
第2題。答可否去掉,很少會出錯,關鍵在于是否能準確說明原因。原因說不清楚,本題就會失分。媽媽的瘦弱與孩子生病在床10個月有關,體力上的操勞,心理上的憂慮,使得媽媽心力交瘁。去掉“瘦弱”一詞,語意上也通,但就不足以生動表現人物形象,不能深刻表現媽媽的勞累。畫線的句子是對波洛的心理刻畫,去掉這個句子,就不能表現波洛因母親為自己操勞而感動。
第3題。波洛聽收音機時情緒變化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很容易答錯,可能會分別答成“想聽聽下文到底會說什么”“波洛太激動了”“看見媽媽笑了而激動得流淚”,這樣的答案是很膚淺的。當聽到“本來我們打算取消”時,留給波洛的是懸念,“屏住呼吸”是說明波洛已經猜想到電臺的節目未被取消而充滿激動與期待,“流出眼淚”是為媽媽的美好愿望落空而傷心,“含淚的笑”是因為自己編的美麗謊言能夠成全媽媽美好心愿而高興。
第4題。第一問答錯的幾乎沒有,第二問答錯的較多,主要是偏離原文的內容,不按照題目的要求答,憑想象答題。比如:“媽媽相信電臺會如期播出節目,媽媽不知道電臺改變了安排,相信自己的愿望能成為現實(這也應該是答案之一)”;“媽媽一直相信波洛是個好孩子,不會撒謊”。有兩點答題時必須清楚,一是媽媽睡著了沒聽到電臺的播音,一直以為自己的愿望會成為現實;二是波洛有了電臺的退信,編的話會和媽媽給電臺的信一致。
第5題。補寫結尾會出現三種可能:點題,對退信的處理,寫人物的表情或感情。前一點是畫龍點睛,后兩點是畫蛇添足。所以不能照后面兩點去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