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閱讀指導詳案
總結答題規律:說明方法的作用+具體語境
舉例子:具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分類別:條理清晰
打比方:生動形象,增加趣味性
列數字:準確,令人信服
作比較:突出強調特點
作引用:增強說服力,引用詩詞還可以增強文學色彩
下定義:科學準確的揭示本質特征
務必要結合語言環境具體來分析其作用
學生做能力訓練七、八相關題目。
過渡: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不僅僅是說明方法的功勞。其實,這還要歸功于修飾、限制詞語的正確使用呢。譬如說,下面一段文字:有哪些修飾、限制詞語用得特別好,值得我們來品味的呢?
《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
作者先用“大約”、“可能”表示估計,再用“有記載的”限定范圍,然后用“最”強調程度,極有分寸地說明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的特點。
當然,在中考時,不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提問,一般都用以下的形式來命題:
……一詞能否去掉?
……一詞能否換成…… 
[1] [2] 下一頁
說明文閱讀指導詳案; 譬如例題:1、我國每年被污染的糧食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至少一次能否去掉?)
2、月球很可能成為人類遠征其他星體的中轉站。 (“很可能”能否換成“將會”?)
1.不能去掉,“至少” 從數量上限制,強調了經濟損失之大, 如果去掉就變成“我國每年被污染的糧食合計經濟損失剛好是200億元”,表達就不準確,不嚴密了。“至少”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2.不能換成“將會”。“很可能”表估計,它說明月球成為人類遠征其他星體的中轉站不一定能夠實現。而“將會”則表示肯定。“很可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師生共同歸納解題規律:
1表態:不能刪;
2定性:解釋本詞(表數量/程度/范圍/次序/時間/空間等),帶詞解釋句子;
3若刪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不準確);
4……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這樣的題目在我們的能力訓練上也不少。做能力訓練七、八相關題目。
當然,在千變萬化的中考中,說明文的考察題型不僅僅是以上這些,總之我們都必須在初讀文本,品味語言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深入思考, 綜合運用解題能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解決各類綜合性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四、小結
今天老師教給了大家在考場上閱讀說明文的解題思路,和解題的一些技巧,希望通過今天這一堂復習課,大家能更自如的對待中考中的說明文閱讀。愿大家在中考中都能發揮出色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