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文言文復習資料1
賓結構“以骨”后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
首”后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后
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
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后置。
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
,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
”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
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
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
,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
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