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詠月詩三首
《月下獨酌》中,詩人把明月引為知己,對月抒懷。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qū)遣,于是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開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并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jié)聯(lián)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jié)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游。這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污濁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jié)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板書〕把酒問月:詠月抒懷:酒——月——酒 思考宇宙人生
月下獨酌:對月抒懷:月 人 影 孤獨中的向往
四、三讀:讀出情感。
引導學生再次誦讀這兩首詩,整體感知詩的文字之美,體會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極富回環(huán)錯綜之美。
〔學情預測〕通過討論及教師的介紹講解,學生一般比較能夠體會出詩人的情感,從整體感知入手,再次吟詠誦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
五、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兩首詠月詩,直至背誦。
2.預習杜甫的《月夜》,體會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與人的聯(lián)系?
第二課時
一、讀《月夜》,初步了解這首詩的內(nèi)容。
(主板書:月夜 杜甫)
1.正音
〔散行板書〕鄜 鬟 幌
2.學生討論本詩的主要內(nèi)容。
3.教師明確:望月思親。(板書)
二、背景介紹及具體內(nèi)容分析
1.學生朗讀《月夜》一詩,初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感受其與其他懷人詩的不同。
2.教師介紹并分析。
望月懷遠。這在古典詩歌中是一個爛熟的題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時期,古典詩歌固然正處于大開拓、大發(fā)展的階段,但如像對景傷懷、思親懷友這類的題材,卻已早經(jīng)無數(shù)作者吟詠,要出新意頗不容易。這一首五律,卻在內(nèi)容表達與章法技巧上脫落故常,出奇制勝,成為同類題材作品中千古獨步的名篇。
這首詩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發(fā)的是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觸發(fā)的郁勃真切的離情別緒。回溯詩人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天寶十五年(756)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軍破潼關,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攜眷北行,至鄜州暫住。七月,肅宗李亨即位靈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軍擄至長安。這首詩就是身陷賊營的杜甫八月在長安所作。沒有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zhàn)禍,便沒有詩人的這番家人離散,身陷絕境的悲慘經(jīng)歷。而如果沒有這番特殊的經(jīng)歷,要產(chǎn)生詩中的哀惋凄切、深摯纏綿的離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詩的重要價值,確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情感這一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