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教案
(八)本文對候風地動儀的介紹,寫得那么具體細致、清晰扼要,還由于作者是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并說明事物的特點的。深入理解這部分的文字,有助于學生記事狀物能力的提高。(這一內容,可作為基礎好一點的班級進一步探討之用。)
分析:大體上可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即第一句,點明地動儀制作的時間和名稱。
第二層“以精銅鑄成……周密無際”,寫地動儀的構造。構造寫得井然有序:先寫材料,再從大小、形狀以及外形上部的雕飾綜述整體的構造,再以“中有都柱”一句從外過渡到內,分述內部構造,然后又回述整體構造,涉及外形的下部。使讀者既看到地動儀完整的形象,又理解內中的機構。這是具體事物說明的關鍵部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按事物本身的內在聯系決定說明的順序。這可算是地動儀的“靜態”。
第三層“如有地動……未之有也”,寫地動儀的功能,或者說是它的“動態”吧。這里用“振”、“吐”、“銜”幾個動詞準確、連貫,說明都柱、龍首、銅丸、蟾蜍的報震功能的靈敏,卻只用了十三個字的一個假設復句,“振聲激揚……”是說功能的自動。“雖一龍發機……”一句說明地動儀八道機關的報震功能的準確。唯其功能靈敏、自動、準確,而且從古未有,所以作者予以稱贊。功能,是具體事物說明必不可少的內容。
構造,要寫得條理清楚、具體精確,功能,要寫得恰如其分、切合實際。
第四層“嘗一龍機發……所從方起”,寫地動儀的驗證。這看似設下的波瀾,以顯示“合契若神”的效果,點出科學史上的重要貢獻,實際更可使讀者領會張衡發明地動儀的重要意義,即從此人類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架觀察地震的科學儀器。
總之,這段文字除開頭的時間與名稱之外,是從地動儀的外形、構造、功能和驗證幾個角度去觀察并說明事物的特點的,值得好好學習。
(九)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記敘語言非常質樸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應”、“不慕”等句用語非常質樸通俗,毫無雕飾,卻鮮明地表現出了張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說明語言十分準確簡潔。例如,第4段中僅用140多字就將候風地動儀的有關情況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可見用語簡潔;用酒樽描摹儀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見其用語之準確。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結合課題注釋概述文化常識。
《后漢書》是紀傳體東漢史,也是杰出的歷史散文,南北朝時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原定編著百篇,僅完成帝紀十篇、列傳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謀擁護文帝弟劉義康做皇帝而死于獄中。后人將梁代所注的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補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漢書》。
范曄的《后漢書》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均對我國的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的《樂羊子妻》,選自《后漢書•列女傳》。
(二)指導自讀。
1.課文的主要內容和重點,“自讀提示”第二小節已作了說明。自讀課文時,要對照提示想一想,張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刻苦鉆研的精神表現在哪里?他在文學上、科學上的成就是什么?政治上的作為怎么樣?自讀時要適當圈點勾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