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談散文》同步練習(通用7篇)
《散文家談散文》同步練習 篇1
散文家談散文
《白鷺》
①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
③白鶴太大而嫌生硬,粉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④然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
⑥在清水田里,時有一只兩只站著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畫。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為白鷺設計出的鏡匣。
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見它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絕頂,看來像不是安穩,而它卻很悠然,這是別的鳥很難表現的一種嗜好。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
⑧黃昏的空中偶見的白鷺的低飛,更是鄉居生活的一種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⑨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優美的歌嗎?——不,歌未免太鏗鏘了。
⑩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
1、給加點字注音。
①長喙( ) ②鏗鏘( )( ) ③鑲嵌( )
④嗜( )好 ⑤赦( )免 ⑥為難( )
2、對《白鷺》一文的內容和形式的理解有下列四種表述,不正確的一種是( )。
a.作者通過對白鷺形、神細致生動的描寫和情感的傾注,贊美了白鷺這一鄉居常見的物象被人忘卻了的平凡樸素的美。
b.作者借對白鷺平凡樸素美的謳歌,委婉地表達了對平凡、質樸的勞苦大眾贊美的真情。
c.作者開篇說“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這是因為作者本身是詩人,所以對富有詩意的白鷺情有獨鐘。
d.文章運用了對照、排比句、排比段等多種藝術手段,多角度多側面地描寫白鷺,表達了作者對白鷺這一平凡物象的獨特發現與感受,從平凡中提煉出不平凡的意義。
3、如何理解“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你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本篇散文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⑤段所寫的內容可分別用第①段和第②段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個詞
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有言:“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
白,敷朱則太赤”。請從文章中摘錄與之內容相近的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同學把第⑦段的內容概括為 “白鷺望哨圖” ,但乙同學不同意,認為這樣概括不
對。請根據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寫點評也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仿照下面句子寫的點評,給其它兩句作點評。
句子: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
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
點評:用排比手法表現出了白鷺外表很適宜、結構勻稱的特點。
句子:在清水田里,時有一只兩只站著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畫。
點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見它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絕預,看來像不是安穩,而它卻很悠然,這是別的鳥很難表現的一種嗜好。
點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于散文<白鷺>》
我喜歡散文,就在于它的隨意性和多樣性,就在于它是一種沒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體。
因此我喜歡讀各種風格的散文,喜歡魯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摯、茅盾的淳厚質樸、冰心的婉約清秀,也喜歡林語堂的幽默雋永、徐志摩的濃艷綺麗、汪曾祺的恬淡純凈、秦牧的博識睿智……
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詩一樣,有的寫得豪放激越、氣勢磅礴,也有的寫得柔婉清麗、秀美含蓄。比較起來,我更喜歡他的后一種散文。這篇五百字的《白鷺》,就是后一類散文的典型例子。
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極其簡練的文字,抒寫了作者對白鷺的獨特的感受和獨到的認識,絕妙地描繪出白鷺“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的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優美的歌嗎?——不,歌未免太鏗鏘了。”
我想起古人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
萊辛說:“不要讓人一看了事,應讓人品味,反復地品味。”
《白鷺》就是一篇能讓人“反復地品味”的好散文。它“是一首精巧的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言有盡而意無窮。
1、給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
①雋永( ) ②liáo廓( ) ③綺麗( )
④睿( )智 ⑤冷jùn( ) ⑥恬淡( )
2、請你仿照下列語段的表達形式再寫兩個短語,本文中提到的作家除外。
因此我喜歡讀各種風格的散文,喜歡魯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摯、茅盾的淳厚質樸、冰心的婉約清秀,也喜歡林語堂的幽默雋永、徐志摩的濃艷綺麗、汪曾祺的恬淡純凈、秦牧的博識睿智、 、 。
3、第⑤段引用名言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喜歡散文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知道第二段中的這些作家的作品嗎?請列舉一到兩例并講述你的閱讀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寫句子:
白鷺是一首詩,《白鷺》是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關于散文《白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 相關鏈接:
1、關于“白鷺”的詩歌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魚兒溪水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杜牧《鷺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漁歌子》
2、寫一般文學評論的方法:
a、能寫出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b、就語言、風格、藝術手法、立意等方面做出具體的分析評論;c、可以適當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評論文章;d、可以巧妙運用原文來評論。
答案
《白鷺》參考答案:
1、略。 2、c 3、說白鷺是一首詩,是因為白鷺的美麗、精巧,如詩如畫;說
白鷺是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是因為白鷺的美尋常、樸素、自然天成,這種美需
要人們去尋求,在尋求中理解這種美。
4、本文抒寫了作者對白鷺的獨特感受和獨到的認識,謳歌了那些因為常見而被人忘
卻的美。
5、精巧 適宜
6、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
7、沒有標準答案。參考:乙同學有道理,因為作者并不認為白鷺是望哨。理由:
(1)文中說:“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是反問,否定了“望
哨”之說;(2)文中還有“看來像不是安穩,而它卻很悠然”放哨的哨兵是不可能
悠然的。
8、(1)用擬人和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寫出白鷺與水田的配合適宜、和諧,給人
以美感;(2)用擬人和對比手法刻畫出在小樹絕頂,白鷺悠然而立,給人一種清新
高潔之感,超凡脫俗之美。
《關于散文<白鷺>》參考答案:
1、略。 2、略。 3、作者引述這段話是為了說明《白鷺》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體現了郭沫若“柔婉清麗、秀美含蓄”的一種散文風格,意在告訴讀者要感受《白鷺》的魅力和藝術價值,必須用心品味,否則無法發現水面的漣漪和珠玉的光輝,是無法聽出寥廓天際的鴻鵠的鳴叫的。 4、略。 5、略。 6、略。
《散文家談散文》同步練習 篇2
一
教學目標:
1、 了解散文的結構特點
2、 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
3、 欣賞積累散文優美的語言
教材分析:
初三學生讀散文不但要讀出淺層次的內容,不但要體悟到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更重要的是要嘗試做“小小鑒賞家”,學會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去欣賞和解剖,在有滋有味的鑒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寫作規律的影響。
《白鷺》是一篇寫物的精美散文,總分總的結構,圍繞“詩”這一特點,分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表達:外貌特征、水田釣魚、悠然樹頂、黃昏低飛,全文自然地使用了這樣一些手法:對比、比喻、擬人,用自然清麗的語言勾畫出脫俗清雅的白鷺形象。
《關于散文〈白鷺〉》是一篇鑒賞性的小品文,作者先談了散文的大體特點,羅列了各個大家的散文風格,然后說到郭沫若的散文風格,最后著重賞析《白鷺》。賞析《白鷺》作者使用了這些的方法:總體概括課文內容、適當摘抄呈現課文內容、引用古人、名人的品論性的語言。教學重點為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教學難點為教會學生欣賞散文的思路方法新課 標第 一網
教學設想:
學《白鷺》、寫《白鷺》、談共鳴。學生學習《白鷺》,寫出自己的鑒賞小品文,然后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曉雪的進行對照,談比較之獲。尊重學生對文章的原始體驗,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授以思路方法,學生通過對照比較自主提高鑒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學生自由讀課文,并說出文章“總-分-總”的結構,說出作者眼中白鷺的特點-“詩”。
二、默讀課文,說說“詩”的內涵
1、帶著“作者為什么說白鷺是一首‘詩’”的問題,學生再讀課文,并圈畫點評。
學生隨機回答教師點評小結:白鷺的外貌淡雅而精致仿佛是一首小巧別致的詩;白鷺與清水之微波余輝,田地之拙樸闊然而構成的田野水墨畫是一首古樸靈動的詩;白鷺在寂寥迷蒙的清晨獨立枝頭,悠然眺望是一首意蘊清絕的詩;白鷺低飛于黃昏的空際,又是一首浪漫而多情的詩。
2、細讀課文,選擇課文最鐘愛的一點,簡略地寫寫曉雪說《白鷺》這篇文章是“詩”的原因。
教師示范:
文章的意境很有詩意
“黃昏的空中偶見白鷺的低飛,更是鄉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那時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這段文字描寫出了一幅宏闊而又純凈的畫面,暮至而息的白鷺成了空中的精靈,成了宙宇間一道絕美的舞蹈者,非常形象真切地演繹著“清澄”者個詞語的內涵。
學生自由閱讀、討論、書寫、交流。
生1:
文章的結構是一首詩
開頭和結尾巧妙呼應,凸現主體,強調白鷺特點。中間選擇幾幅別有特色的畫面圍繞“詩”來呈現。這樣的結構小巧別致,玲瓏剔透。
生2:
文中的比喻是一首詩
“在清水田里時有一只兩只站著釣魚,整體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畫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為白鷺設計出的鏡匣。”
本體是水田與白鷺,喻體是琉璃畫,是一幅有水有田有白鷺的畫,讓人頓時就聯想到那清雅素凈的中國水墨,這純凈的境界不正是詩的內核嗎?
生3:
文中的擬人是一首詩
“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絕頂……而它卻很悠然……”
孤獨地站立、沉靜地思考不正是詩人所特有的本質?“悠然”不又顯得白鷺是如此瀟灑而淡定?
生4:
文中的對比是一首詩
“白鶴太大而嫌生硬,即如分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或許有人會感著美中的不足……不,歌未免太鏗鏘了。”
用白鶴與朱鷺、蒼鷺比出白鷺的小巧與別致的美,用鏗鏘的歌比出白鷺的婉約柔和。這率性地對比正表明了作者對白鷺的由衷地贊賞。
生5
……
三、選段朗讀課文,表現文章的詩情畫意
指名讀、學生點評、教師指導,生演讀。
四、讀《關于散文<白鷺>》,說說作者談《白鷺》的哪些語句與你產生了共鳴。
教師示范:
“我喜歡散文,就在于它的隨意性和多樣性,就在于它是一種沒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體。”
我揣摸作者說的就是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聚”,《白鷺》不正是這樣的嗎?中間的那幾幅畫看似隨心所欲,其實每幅都充滿詩意;兩次對比,看似任性而為,其實每次對比的目的都是為了表達對白鷺的欣賞與喜愛。
學生在書上圈畫、點評、交流。
生1:
“郭沫若的散文……也有的寫得柔婉清麗、秀美含蓄……就是后一類散文的典型例子。”
《白鷺》中白鷺的形象確實清麗而秀美,語言柔婉而含蓄,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欲說還羞。
生2:
“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極其簡練的文字,抒寫了作者對白鷺的獨特的感受和獨到的認識,絕妙地描繪出白鷺……”
文中“那……增之一分則嫌……,減之一分則嫌……,素之一忽則嫌……,黛之一忽則嫌……”的句式,整齊而又精練地描摹出白鷺的美麗外貌也表達了作者的獨特欣賞角度和欣賞感受。
生3:
萊辛說:“不要讓人一看了事,應讓人品味,反復地品味。”
曉雪引用的這句話正適合《白鷺》,《白鷺》的語言、《白鷺》所勾勒的白鷺的形象、《白鷺》所營造的意境、《白鷺》所表現的白鷺的靈氣都讓人越讀越有余味。
生4:
“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
曉雪引用的古人語段,提煉出《白鷺》一文中白鷺的清新淡雅、脫俗不凡的氣質,也點出了郭沫若此類散文的特點——秀美含蓄、婉約清麗,同時又意境深遠、令人回味不已。
生5
……
五、按照一定的結構進行課堂小結
題目:初三學生如何欣賞散文(以《白鷺》為例)
內容:散文作者的總體風格:
散文主要內容與情感:
散文語言特點:
散文手法簡析:
六、作業:
選擇你喜愛的一篇散文,嘗試寫鑒賞性的小品文。
板書設計:
散文作者的總體風格
散文主要內容與情感
散文家談散文:
散文語言特點
散文手法簡析
《散文家談散文》教學設計之二
教學目標:
1. 品味欣賞精短散文;
2. 初步感受散文短評的寫法。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其實由兩篇短文構成,一篇是郭沫若的散文《白鷺》,一篇是文藝評論家曉雪的短評《關于散文<白鷺>》,如此布局,編者的意圖有二,一是讓學生閱讀欣賞郭老的散文,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閱讀體驗;二是閱讀曉雪的短評,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體悟散文短評的基本寫法。
郭沫若用極其簡練的文字,描繪了白鷺“被人忘卻的美”,這個美是精巧和諧的,“一切都很適宜”;這個美是清澄淳樸的,“是鄉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這個美是淡雅秀麗的,一塊清水田、一只兩只站著釣魚的白鷺,便構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畫面”;這個美是悠然脫俗的,白鷺孤獨而悠然地站立在有小樹的絕頂,“這是別的鳥很難表現的一種嗜好”……所有這些美的核心是什么呢?作者在結尾的時候說,“白鷺是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散文詩是沒有固定格式的,是最自由自在的文體,這樣看來,作者欣賞的,是白鷺展現的自由之美!
曉雪的短評,從喜歡散文說起,介紹了散文的各種風格,說到了郭沫若的散文風格,然后簡要評論了這篇500字的美文,語言優美凝練。曉雪的短評將重心落在“用非常精彩、極其簡練的文字,抒寫了作者對白鷺的獨特的感受和獨到的認識,絕妙地描繪出白鷺‘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的美”這個點上,無疑是一語中的,作者還摘引了郭沫若《白鷺》中一些句子作為佐證,也增強了評論的說服力。至于引用古人對于美文的描述,以及萊辛對于如何讀美文的論述,其用意就不在于“評”了,而是“引誘”我們去讀,引導我們去“品味,反復地品味”。最后的結論說《白鷺》一文“言有盡而意無窮”卻偏偏不將其無窮的“意”說出來,作者恐怕也是想讓我們自己去讀,去悟。
所以這樣安排教學重難點:用文本細讀的理念,品味欣賞《白鷺》;感受散文短評的基本框架,并補充細化;感受、學習散文短評的基本寫法。
教學設想:
學習本文,首先是要將所選散文《白鷺》讀透徹,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獨到認識;其次是讀懂短評,將評論家觀點與自己的閱讀感受進行對比,以修正、完善、提高自己的認識。
所以,對這兩篇短文的處理,是不能平均用力的,我想,《白鷺》一文的品味欣賞應當作為教學的重點來落實,曉雪的短評,尊重其基本框架,但是,要在“細讀”上做文章,即對于曉雪短評中的一些內容,進行細化補充,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強化“文藝評論”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是側面入手正面解讀選文,可謂一石二鳥。
《白鷺》僅有500字,但是美不勝收,意蘊深厚,品味欣賞這樣的精短美文,一定要有“文本細讀”的意識和方法,將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讀出味道,擰出水來。細讀的設計,按照“白鷺之美、語言之美、意蘊之美”三個步驟,循著內容--語言--主題的思路,逐層推進,走進文本深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誦讀《白鷺》,說說白鷺之美。
明確:作者筆下的白鷺之美,美在精巧和諧,美在清澄淳樸,美在淡雅秀麗,美在悠然脫俗,美在詩意自由……
二、品讀《白鷺》,說說語言之美。
明確:本文的語言之美,美在凝練簡約,美在動靜結合,美在虛實相映,美在定點特寫,美在修辭,美在句式……新課 標第一 網
三、演讀《白鷺》,說說意蘊之美。
明確:本文的意蘊之美,美在字里行間滲透濃郁之情;美在對常見之物的美具有獨到發現;美在借物抒情,表達自己對詩意自由的向往……
四、默讀短評,補充美點賞析。
明確:1. 第4節,在“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由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優美的歌嗎?——不,歌未免太鏗鏘了”這些句子之后,分別補充它們各自表現了白鷺怎樣的美。
2. 第7節,在“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前,補充作者簡練語言背后的“意”,即作者含蓄的內心追求。
五、課堂小結。
明確:散文短評,首先要精讀選文,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表達感受的時候,可以從三個層面著手:作品整體風格、作品核心內容、作者表達意圖;表達的模式,就是自己的短評加原文適度引用。
六、作業: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白鷺》 關于《白鷺》
白鷺之美 風格:秀美含蓄
語言之美 內容:白鷺之美
意蘊之美 形式:短評、引用
《散文家談散文》同步練習 篇3
常州市清潭中學 于偉軍
一、單元教學目標 :
學習本單元,要能從對散文、小說、詩歌三種文體的評論中感悟到閱讀要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要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習如何正確地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評價,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獨到的見解;能從自我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評價完成習作;與同學有條理、有見解的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交流、抒發感受;能查閱資料,確立主題對自己感興趣的某種文學體裁或作家作品討論分析,寫出研究報告。
二、重點難點:能從三位作家對三種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的評論再深入,敢于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同時學習三位作家對文學作品進行評論的方法,閱讀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感受;本單元的難點是能從自我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評價,能發現文學作品中的美,發表見解要做到有條理,有中心,恰當準確。對單元中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關內容能確立專題學習。
三、教材內容的解讀:
單元課時安排:本單元的內容“學會讀書”閱讀有獨特的感受,包括“散文家談散文”;“小說家談小說”;“詩人談詩”三篇文章分別對散文《白鷺》、小說《百合花》、詩歌《一個深夜的記憶》評論。及誦讀欣賞、綜合實踐與探究、修改文章專題訓練,共需14課時。《白鷺》 “散文家談散文”3課時;《百合花》 、“小說家談小說”4課時;《一個深夜的記憶》、詩人談詩4課時。作文及修改文章專題2課時。誦讀欣賞1課時。
學法指南:本單元的學習,是對散文、小說、詩歌三種文體作品的評論,首先要了解三種文體的基本知識;同時,我們應在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作品的表現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欣賞和鑒賞。通過閱讀,力求達到情感共鳴和理智領悟的認識高度,逐步培養和提高藝術的審美能力。通過熟讀先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寫,哪些是作者寫得好的地方。其次,閱讀文學作品不能盲從,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敢于懷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尤其是文學作品的評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對于散文作品的鑒賞必須掌握要領,諸如把握立意,抓住中心。善抓文眼,按圖索驥。明白情物,即景、披事、體物從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欣賞作品的內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分析結構,弄清特點。體味情言,仔細回味,注意修辭手法,明白其表達作用。詠物散文要整體閱讀,感受所詠之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所詠之物的精神品格,進而理解散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對于小說作品,抓住小說的三要素,理解小說所描述的環境、情節和人物;填補小說虛構世界的空白,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進行理性思考分析,作出審美判斷。通過小說情節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視人物的思想及品質;對于詩歌作品,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什么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說這事物怎樣,而在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鄉愁》通過給“鄉愁”賦予了一定的意象,從而表達出了濃濃的“鄉愁”。我們應抓住關鍵性的詩句,把握全詩的主旨。詩歌的主題通常是借助意境來表達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要正確評價一首詩,要反復朗誦,盡力揣摩,抓住飽含作者深情的詞語來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其次,要了解作家,了解寫作背景。再次,要注意聯系現實生活,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如《詩人談詩》作家密切聯系生活,從常見的事物身上發現了美。這樣才會對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也才會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揭示的現實意義。
學習模式板塊設計:
一、 自主閱讀;二、走近作家作品;三、比較討論;
四、專題學習;五、成果交流展示;六、學習反思。
第十三課 散文家談散文
關于散文《白鷺》
學習目標: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出文章內容,并說說作者的見解。
2、品讀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獨特感受和見解。
3、閱讀兩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形成專題對他們的作品選擇某個角度賞讀、評析。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時安排
1、布置任務 明確任務 1
2、簡介作家作品 了解作家作品、補充
3、組織討論 比較閱讀
4、指導確立專題 自主組合確定專題
5、提供幫助 提出疑難
6、指導學生形成成果 完成專題 課內1課外3
7、組織交流展示(班上匯報或板報展出) 交流展示成果 1
師生共同反思
專題示例: (1)走近郭沫若或走近曉雪,了解其人;
(2)郭沫若或曉雪的某類作品的風格初探;
(3)文學作品中的白鷺;
(4)我眼中的某位散文家及其作品等等。
附
相
關
資
源
1、作者簡介
曉 雪: 1935年生,原名楊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市喜洲人。1956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詩人論專著《生活的牧歌——論艾青的詩》,詩集《祖國的春天》,詩論文集《淺談集》,散文集《雪與雕梅》等20余種。有些作品曾翻譯成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緬、泰、韓等國文字和哈薩克、維吾爾、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文字。他擔任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等職務,獲得過意大利蒙德卡羅國際文學獎特別獎。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杰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1914年赴日本留學,原學醫,回國后從事文藝活動。1924年以后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并倡導革命文學。1949年后,擔任新中國文聯主席,繼續進行文學創作。他長期擔負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對發展中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是繼魯迅之后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詩集《女神》,歷史劇作《蔡文姬》等,現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2、和課文有關的網址。
《散文家談散文》同步練習 篇4
教學目標: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出文章內容,并說說作者的見解。
2、品讀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獨特感受和見解。
3、閱讀兩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形成專題對他們的作品選擇某個角度賞讀、評析。
4、結合中考散文閱讀的特點,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結合中考散文閱讀的特點,談談初中散文閱讀技巧。
散文在內容上雖然或狀物,或記人,或寫景,但所寫的總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經驗的一部分。所謂自我感悟,也就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的發現。這種發現不僅是觀察和思索的結果,也是感覺的結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點,一是往往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二是往往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三是往往從側面暗示,發揮讀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結構靈活。
閱讀散文時,要善于透過“形”抓住“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結構和線索,要注意欣賞優美的語言。
散文的閱讀:
1、突出散文的文學性,注重對語言的揣摩、品析。
2、突出散文的思想性,注重對文章內容、思想感情的領悟。
3、突出散文的藝術性,注重對表達技巧、寫作手法的理解及對藝術特色的理解。
通過對近年來的中考散文閱讀題型的總結,我們可以發現,中考散文閱讀題的考查呈現出細節化的特點, 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1、理解字詞的含義及表達作用。
2、理解字詞的感情色彩。
3、理解字詞的準確運用。
4、分析關鍵句的含義及表達作用。
5、分析散文的線索及常見的表現手法。
6、分析散文所蘊涵的哲理。
7、分析領會散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8、欣賞文中優美、精辟的語言。
這些考點多以主觀題的形式見諸試題,它們著重考查學生的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普遍性、靈活性、開放性的特點。面對這樣的閱讀題,首要的步驟是對文章進行整體式閱讀,即從整體的角度對材料反復掃讀、領會,從而達到熟悉材料的目的。第二步再根據出題的要求,對材料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細節化分析,在進行分析的同時應聯系全文,充分調動平時的知識積累,調動自身的情感體驗,來展開“品析”。
二、學生朗讀《白鷺》一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提起郭沫若,我們往往會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鳳凰涅槃》、《雷電頌》等作品,這些作品曾強烈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靈,郭老由此而享譽文壇。然而,郭先生的小品文同樣別具一格,清新雋永,情趣盎然。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詩《白鷺》,看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如畫的美妙境界。
二、品讀課文,分析內容:
1、朗讀課文:
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在聽讀過程中,讓學生想像文中的“畫面”,在頭腦中形成總體印象,感受白鷺的美。
2、齊讀課文:
要求學生通過誦讀,整體感知內容,理清文章思路,設計了以下問題:
①文章如何起筆,如何收束全文?
本文以“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開頭,以“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結尾,首尾呼應,以“詩”作喻寫白鷺的美,內涵比開頭深了一層,強調白鷺是“韻在骨子里的”詩。
②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描繪白鷺,體現白鷺之美?用簡潔語言勾畫出幾幅有關白鷺的畫面。
作者先通過比較寫了白鷺的形體美(2、3),然后再寫它的尋常之中的美麗。
四幅畫面:白鷺的形象美、白鷺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畫面、白鷺悠然站在小樹的絕頂的畫面、黃昏中低飛的白鷺等四幅圖畫。
③在這些描繪中,哪些是靜態描寫,哪些是動態描寫?
前兩幅是靜態描寫,后面兩幅畫則是先靜中有動,后動中有靜。
3、細讀課文:
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品評語言,進而欣賞散文詩的意境,提煉出主題。
①提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之美。
(1)文章采取了哪種修辭方法來描繪白鷺,起到了怎樣的效果?
比喻,作者抒白鷺比作“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突出了白鷺的美,說明其容易被人忘卻,因為相對而言,散文詩不如詩那樣容易被人發現。
(2)文章首尾圓合,贊美白鷺,從哪幾個詞語上體現出來,如何理解這幾個詞?
“實在”、“韻在骨子里”,“實在”是對上文描寫的一個總結,即突出了作者的認識和感覺,表現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和贊賞;又呼應了開頭,使文章首尾圓合,渾然一體。
“韻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發現。
(3)文章選用哪些材料來刻畫白鷺?為什么選擇這些材料?
水墨,為了突出其清淡素雅。本文作者以粗線條的勾勒和大寫意的手法表現白鷺,很多地方都是虛寫的。
(4)全文感情基調為贊美,為何作者又說“白鷺不會唱歌?”
進一步說明了白鷺是“優美”而不是“鏗鏘”,這就使作者心中白鷺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現。
這幾個問題層層推進,由易到難,充分體現分層教學的實施,清晰地而展現對白鷺由外在美的刻畫升華到其內在美的具體過程,感情也進一步推進。
②在品評語言的基礎上,進而領會其優美意境,提煉出文章的主旨
(1)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鷺是一首詩,那么,文章是如何將“散文的詩”和白鷺形象相融合的?
詩有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意蘊,這跟白鷺相似(略)。
(2)找出能透視全文主旨的句子。
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
第一個問題難度較大,教師適時點拔,引導學生從散文和詩的特點入手分析,把握散文詩這種文體的特點,從而讓學生體會本文有形無聲卻有情的優美意境及淳美的意蘊,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主旨。在這兩個環節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學會品讀文章的方法。
總之,這篇散文通過對白鷺的贊頌,謳歌了那些“因為它常見,而被人忘卻了”的美。
4、感悟美點,完成兩個目標:
(1)積累語言:《登徒子好色賦》中的語句轉化和富有詩意及哲理的語句。
(2)學完這篇文章以后,給自己怎樣的啟示?
學生發言,教師適時給予點撥,最后總結:由贊美白鷺美在自然、,進一步聯想到人,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無私奉獻的人,同樣具有美的閃光點。
三、總結:
本文的寫作特點:
1、本文以粗線條的勾勒和大寫意的手法表現歌詠的對象。
2、巧用襯托比較的手法。
以白鶴、朱鷺、蒼鷺等比較。
寫白鷺晴天的清晨悠然站在小樹的絕頂,則是以別的鳥很難表現的一種嗜好來襯托。
四、布置作業
學生在課下自選一篇優美的散文,按照本次課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品評文章的練習。
第三課時
一、導入課文: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了郭沫若的《白鷺》,你對本文有何感悟?
同學們各抒己見。
二、閱讀曉雪的《關于散文〈白鷺〉》,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來欣賞的。
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感悟與曉雪的感悟進行比較,看看差別在哪里,然后認真研讀曉雪的文章。
1、請同學們先朗讀全文,邊讀邊理解曉雪是如何來評論這篇文章的。
2、掌握文章的思路。
這篇隨筆式的評論文,作者曉雪一開始表白了自己關于散文的隨意性和多樣性的見解,并在第二段列舉了一些作家的藝術風格,這一方面有力支撐了作者上文提出的觀點,同時也為下文對郭沫若的散文風格作了一個鋪襯。
寫其他作者的不同風格,這是從“面”的意義上進行比較的,最終他還是要落實到郭沫若這位作家的“點”上。因此下面就寫了郭沫若散文的風格,指出他除了“豪放激越,氣勢磅礴”的一面之外,還有“柔婉清麗,秀美含蓄”的一面,而且后者是自己更喜歡的,最后落實到《白鷺》上來。
第四段是本文的核心,它指出了《白鷺》一文的寫作特點。這就是文字上是“非常精彩、極其簡練”,感受上則是“抒寫了作者對白鷺的獨特的感受和獨到的認識”。對于具體的描寫白鷺,曉雪以引用原文的方式表達,好像也只有引用原文才能證明“絕妙的描繪”所達到的藝術境界了。以此來表達對郭老的贊嘆之情。
五、六兩段引用姚鼐和萊辛的文字,目的在于強化注重閱讀感受的一種閱讀方式。姚鼐主張以陽剛和陰柔來區分文章的風格,引文部分則說明了一種“柔婉”風格散文的藝術魅力。曉雪引用這段話是為了說明郭沫若的《白鷺》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體現了他“柔婉清麗,秀美含蓄”的風格,意在告訴讀者要感受這篇文章的魅力和藝術價值,必須用心品味,否則無法發現水面的漣漪和珠玉的光輝,是無法聽出寥廓天際的鴻鵠的鳴叫的。
最后引用萊辛的話和《白鷺》原文,反過來贊美《白鷺》一文,看似輕而易舉,實則頗具匠心。
《散文家談散文》同步練習 篇5
一、單元教學目標:
學習本單元,要能從對散文、小說、詩歌三種文體的評論中感悟到閱讀要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要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習如何正確地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評價,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獨到的見解;能從自我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評價完成習作;與同學有條理、有見解的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交流、抒發感受;能查閱資料,確立主題對自己感興趣的某種文學體裁或作家作品討論分析,寫出研究報告。
二、重點難點:能從三位作家對三種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的評論再深入,敢于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同時學習三位作家對文學作品進行評論的方法,閱讀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感受;本單元的難點是能從自我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評價,能發現文學作品中的美,發表見解要做到有條理,有中心,恰當準確。對單元中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關內容能確立專題學習。
三、教材內容的解讀:
單元課時安排:本單元的內容“學會讀書”閱讀有獨特的感受,包括“散文家談散文”;“小說家談小說”;“詩人談詩”三篇文章分別對散文《白鷺》、小說《百合花》、詩歌《一個深夜的記憶》評論。及誦讀欣賞、綜合實踐與探究、修改文章專題訓練,共需14課時。《白鷺》 “散文家談散文”3課時;《百合花》 、“小說家談小說”4課時;《一個深夜的記憶》、詩人談詩4課時。作文及修改文章專題2課時。誦讀欣賞1課時。
學法指南:本單元的學習,是對散文、小說、詩歌三種文體作品的評論,首先要了解三種文體的基本知識;同時,我們應在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作品的表現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欣賞和鑒賞。通過閱讀,力求達到情感共鳴和理智領悟的認識高度,逐步培養和提高藝術的審美能力。通過熟讀先理解作者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寫,哪些是作者寫得好的地方。其次,閱讀文學作品不能盲從,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敢于懷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尤其是文學作品的評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對于散文作品的鑒賞必須掌握要領,諸如把握立意,抓住中心。善抓文眼,按圖索驥。明白情物,即景、披事、體物從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欣賞作品的內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分析結構,弄清特點。體味情言,仔細回味,注意修辭手法,明白其表達作用。詠物散文要整體閱讀,感受所詠之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所詠之物的精神品格,進而理解散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對于小說作品,抓住小說的三要素,理解小說所描述的環境、情節和人物;填補小說虛構世界的空白,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進行理性思考分析,作出審美判斷。通過小說情節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視人物的思想及品質;對于詩歌作品,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什么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說這事物怎樣,而在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鄉愁》通過給“鄉愁”賦予了一定的意象,從而表達出了濃濃的“鄉愁”。我們應抓住關鍵性的詩句,把握全詩的主旨。詩歌的主題通常是借助意境來表達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要正確評價一首詩,要反復朗誦,盡力揣摩,抓住飽含作者深情的詞語來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其次,要了解作家,了解寫作背景。再次,要注意聯系現實生活,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如《詩人談詩》作家密切聯系生活,從常見的事物身上發現了美。這樣才會對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也才會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揭示的現實意義。
學習模式板塊設計:
一、 自主閱讀;二、走近作家作品;三、比較討論;
四、專題學習;五、成果交流展示;六、學習反思。
第十三課 散文家談散文
關于散文《白鷺》
學習目標: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出文章內容,并說說作者的見解。
2、品讀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獨特感受和見解。
3、閱讀兩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形成專題對他們的作品選擇某個角度賞讀、評析。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時安排
1、布置任務 明確任務 1
2、簡介作家作品 了解作家作品、補充
3、組織討論 比較閱讀
4、指導確立專題 自主組合確定專題
5、提供幫助 提出疑難
6、指導學生形成成果 完成專題 課內1課外3
7、組織交流展示(班上匯報或板報展出) 交流展示成果 1
師生共同反思
專題示例: (1)走近郭沫若或走近曉雪,了解其人;
(2)郭沫若或曉雪的某類作品的風格初探;
(3)文學作品中的白鷺;
(4)我眼中的某位散文家及其作品等等。
附相 關 資 源
1、作者簡介
曉 雪: 1935年生,原名楊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市喜洲人。1956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詩人論專著《生活的牧歌——論艾青的詩》,詩集《祖國的春天》,詩論文集《淺談集》,散文集《雪與雕梅》等20余種。有些作品曾翻譯成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緬、泰、韓等國文字和哈薩克、維吾爾、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文字。他擔任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等職務,獲得過意大利蒙德卡羅國際文學獎特別獎。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杰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1914年赴日本留學,原學醫,回國后從事文藝活動。1924年以后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并倡導革命文學。1949年后,擔任新中國文聯主席,繼續進行文學創作。他長期擔負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對發展中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是繼魯迅之后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詩集《女神》,歷史劇作《蔡文姬》等,現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散文家談散文》同步練習 篇6
各位評委你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第五冊第三單元的《散文家談散文》。說課的內容分為:教材分析,新課標理解,學情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設想及教學設計。
一、課本分析
第三單位的學習,對學生的要求是“學會念書”“閱讀有奇特的感覺”。重要是對散文、小說、詩歌三種文體作品的批評,起首要了解三種文體的根本知識;同時,我們應在了解作品表達的頭腦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作品的體現本領,語言氣勢派頭等方面舉行欣賞和觀賞。通過閱讀,力圖到達情緒共鳴和理智意會的了解高度,漸漸培養和提高藝術的審美本領。通過熟讀先明白作者寫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寫,哪些是作者寫得好的地方。其次,閱讀文學作品不可能盲從,要有自己的獨立思索,敢于猜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看法,尤其是文學作品的批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付散文作品的觀賞必須掌握要領,諸如掌握立意,捉住中央。善抓文眼,刻舟求劍。明確情物,即景、披事、體物從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覺作者的頭腦情感,進而欣賞作品的內容之美,地步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闡公布局,弄清特點。體會情言,細致回味,注意修辭伎倆,明確其表達作用。詠物散文要團體閱讀,感覺所詠之物的形象特性,分析所詠之物的精力風致,進而明白散文所展現的深刻原理。《白鷺》是郭沫若老師寫的一首文質兼美、清純自然,別有情趣的散文詩。作者善于運用形象和色彩來刻畫事物,運用新穎貼切的比喻刻畫清麗悠遠的意境,使全文洋溢著濃濃的詩情畫意,是一曲自然美的頌歌。《關于散文〈白鷺〉》則是一篇漫筆式的批評。作者曉雪既是墨客、散文家,又是批評家,這篇文章具有揮灑自若的特點,又兼具文筆柔美和科學嚴謹的品性。全文在隨意性的筆墨中蘊涵嚴謹的邏輯和科學的原理,大處著眼,以大寫小,小中見大,從散文的特性和散文氣勢派頭的多樣性落筆,大氣而不拘束。
二、學情分析
月朔學生在小學學習的基礎上,對誦讀有肯定的了解,但大多數學生在朗讀時只停頓在對筆墨表象的明白上,并不可能深入體會語言的內在,因此,作為教學運動中學習促進者的老師應注意要領的引導。
三、教法學法
基于以上學情的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配合語文課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采取聽讀、朗讀、品讀和啟發誘導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先采用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知其大略,然后指導學生進一步品讀,采用咬文嚼字的讀書法,品味語言,體會其內涵。這樣,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
四、教學設想
根據新課標對學生的明確要求,鑒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目標1.探討散文鑒賞知識。2.品讀文章,在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獨特感受和見解。3.能把自己的感悟與《關于散文〈白鷺〉》進行比較并說出差別,了解評論的一般寫法。
(二)教學重點:能將作品評論再深入,敢于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同時學習曉雪對文學作品進行評論的方法,閱讀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感受;
(三)教學難點:能從自我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評價,能發現文學作品中的美,發表見解要做到有條理,有中心,恰當準確。
五、整體設計:
(一)自主閱讀;
(二)走近作家作品;
(三)比較討論;
(四)專題學習;
(五)成果交流展示;
(六)學習反思。這樣組織教學的依據和理由是:
1、有利于落實課程標準中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2、“感受—領悟—積累—實踐”這一過程符合學生學習語言的一般規律,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形成學習的內驅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能力的遷移,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3、讀練結合,學以致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具體過程:
(一)結合課前收集的文字及圖片資料介紹作家作品此環節不僅在于激趣、激思、激情,而且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二)組織討論比較閱讀
1.品讀郭沫若的《白鷺》一文我設計了以下問題:1、文章如何起筆,如何收束全文?2、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描繪白鷺,體現白鷺之美?用簡潔語言勾畫出幾幅有關白鷺的畫面。3、在這些描繪中,哪些是靜態描寫,哪些是動態描寫?這幾個問題比較簡單,這就給成績稍差的同學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調動起了他們求知的渴望,增強了差等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品評語言,進而欣賞散文詩的意境,提煉出主題。1、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之美。(1)文章采取了哪種修辭方法來描繪白鷺,起到了怎樣的效果?(2)文章首尾圓合,贊美白鷺,從哪幾個詞語上體現出來,如何理解這幾個詞?(3)文章選用哪些材料來刻畫白鷺?為什么選擇這些材料?(4)全文感情基調為贊美,為何作者又說“白鷺不會唱歌?”這幾個問題層層推進,由易到難,充分體現分層教學的實施,清晰地而展現對白鷺由外在美的刻畫升華到其內在美的具體過程,感情也進一步推進。2、在品評語言的基礎上,進而領會其優美意境,提煉出文章的主旨(1)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鷺是一首詩,那么,文章是怎樣將“散文的詩”和白鷺形象相融合的?(2)找出能透視全文主旨的句子。第一個題目難度較大,老師適時點拔,引導學生從散文和詩的特點入手分析,掌握散文詩這種文體的特點,從而讓學生領會本文有形無聲卻有情的柔盛情境及淳美的意蘊,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主旨。在這兩個關鍵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學會品讀文章的要領。2.閱讀曉雪的《關于散文〈白鷺〉》(1)我談《關于散文〈白鷺〉》①請同學們先朗讀全文,邊讀邊明白曉雪是怎樣來批評這篇文章的。②請同學們談一談《關于散文〈白鷺〉》的文章思緒。(2)我評《關于散文〈白鷺〉》探究兩個題目:①《關于散文〈白鷺〉》第二自然段舉出一些作家的藝術氣勢派頭,目標是什么?②怎樣明白《關于散文〈白鷺〉》中引述的姚鼐和萊辛的話的意思,并說說引用的目標是什么?3.將你對《白鷺》的感悟與曉雪的感悟舉行比力,看看差異在哪。4.談對付文學短評該怎樣寫的想法①要過細地閱讀作品,正確地掌握批評工具。②可以重新腦內容、創作氣勢派頭、寫作特點、語言等方面舉行評價。③要有奇特的閱讀感覺。④批評點要會合。⑤引證的質料可以來自作品自己,也可以得本地引經據典。
(三)課后作業
1.專題學習引導建立專題自主組合確定專題專題示例:(1)走近郭沫若或走近曉雪,認識其人;(2)郭沫若或曉雪的某類作品的氣勢派頭初探;(3)文學作品中的白鷺;(4)我眼中的某位散文家及其作品等等。引導學生形成結果完成專題
2.組織交換展示(班上陳訴請示或板報展出)
3.師生配合反思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拓展提高,本領遷徙。
(七)板書設計散文家談散文白鷺郭沫若咀嚼語言、欣賞意境關于散文〈白鷺〉曉雪評價氣勢派頭、奇特感覺這個板書設計,目標在于濃縮教學內容,表現重點和難點。總之,在設計本課的過程中,我牢牢圍繞《新課程》的精力,播灑人文之光,開啟情緒之門,掘客念書之樂,扶引學習之法,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散文家談散文》同步練習 篇7
學習目標: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出文章內容,并說說作者的見解。
2、品讀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獨特感受和見解。
3、閱讀兩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形成專題對他們的作品選擇某個角度賞讀、評析。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時安排
1、布置任務 明確任務
2、簡介作家作品 了解作家作品、補充
3、組織討論 比較閱讀
4、指導確立專題 自主組合確定專題
5、提供幫助 提出疑難
6、指導學生形成成果 完成專題 課內1課外3
7、組織交流展示(班上匯報或板報展出) 交流展示成果 1
師生共同反思
專題示例:
(1)走近郭沫若或走近曉雪,了解其人;
(2)郭沫若或曉雪的某類作品的風格初探;
(3)文學作品中的白鷺;
(4)我眼中的某位散文家及其作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