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精選12篇)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1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xiàn)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空想。
。ㄋ模┛偨Y、擴展
作者用一個似假似真似虛似實的動人故事,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礦、麻桌(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如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威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纤慰蹬c之《昨夢錄》)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此公欲來 指代(楊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下面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3.補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語。
。ㄑㄖ腥耍┯纸湓唬骸白觼砘蜻t,則封穴矣!逼饶海钍希┡c老人同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桃花源》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jīng)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之大穴。
B.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yǎng)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ㄎ澹┎贾米鳂I(yè)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六)隨堂練習
一、寫漁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边@兩句可以用陸游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來評點。
四、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達作者向往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人自食其力、人們自由快樂的社會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
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一種不可能實現(xiàn)的空想。(一分為二地看)
八、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2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xiàn)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空想。
。ㄋ模┛偨Y、擴展
作者用一個似假似真似虛似實的動人故事,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礦、麻桌(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如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睏钪x而從之。又威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逼饶,與老人同出。
(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此公欲來 指代(楊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下面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3.補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語。
。ㄑㄖ腥耍┯纸湓唬骸白觼砘蜻t,則封穴矣!逼饶海钍希┡c老人同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桃花源》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jīng)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之大穴。
B.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yǎng)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六)隨堂練習
一、寫漁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這兩句可以用陸游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來評點。
四、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達作者向往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人自食其力、人們自由快樂的社會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
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一種不可能實現(xiàn)的空想。(一分為二地看)
八、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3
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xiàn)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空想。
。ㄋ模┛偨Y、擴展
作者用一個似假似真似虛似實的動人故事,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礦、麻桌(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如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威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纤慰蹬c之《昨夢錄》)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此公欲來 指代(楊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下面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3.補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語。
(穴中人)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逼饶,(楊氏)與老人同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桃花源》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jīng)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之大穴。
B.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yǎng)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ㄎ澹┎贾米鳂I(yè)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六)隨堂練習
一、寫漁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這兩句可以用陸游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來評點。
四、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達作者向往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人自食其力、人們自由快樂的社會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
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一種不可能實現(xiàn)的空想。(一分為二地看)
八、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4
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出自我國屈原以后的又一偉大詩人、晉宋時代杰出的詩辭散文大作家陶淵明的手筆!短一ㄔ从洝芳础短一ㄔ丛姟非斑叺挠洝S洠且环N文體,為記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詩,“記”又相當于該詩的序。故《桃花源記》又叫《桃花源詩并序》。它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那么,陶令公寫這篇名記的動機和思想來源何在呢?這與陶淵明的身世有關。
陶淵明(公元365-427),字元亮,又名潛,別號五柳先生,溢號“靖節(jié)先生”。原籍江州潯陽紫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
他生于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6年)一個沒落了的官僚世家。曾祖陶侃,封長沙公,贈大司馬。祖陶茂,武昌太守。父名已佚,無從查考。母孟氏,孟嘉女。孟嘉為桓溫長史,名為州里之冠,時稱盛德,而孟氏又為陶侃之外孫女。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陶淵明自幼聰明好學。史稱“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男,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
陶淵明29歲開始作官,任江州祭灑,不久,解職歸。太元十九年(公元304年),淵明30歲,喪妻,續(xù)妻翟氏,甚賢淑,能與夫共甘苦。前后共生五子:儼、候、份、佚、佟。35歲時,在江陵為桓玄僚佐。后玄反跡暴露,乃離去。 40歲為鎮(zhèn)軍劉裕參軍,第二年,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因叔父推薦,得為彭澤今。當時規(guī)定:縣令可種公田200畝(二頃),他卻吩咐全部田土都要種秫,便于煮酒。翟氏說:“還是多種點粳吧,我們母子還要吃 飯哩!”陶淵明不得已,分50畝給種粳。又買一奴送給兒子說:“他可以助你勞動,但不能虐待他,他也是好人家的子弟呀”郡遣督郵至縣,史役告訴他要束帶鞠躬迎接,他說:“我不能為五斗米而折腰!奔醋悦怆x職去。在官僅80多天。離任肘,作了一篇《歸去來辭》以明志.此后一直過穩(wěn)居的田園生活,自食其力,再沒有出仕。他一生愛灑,常設灑宴客,已若先醉,使說:“我醉欲眠,卿可去!币淮,家中酒熟,淵明急不可耐,便以頭上葛巾濾酒取飲。濾畢,又將葛巾戴上。他不善音樂,而蓄無弦琴一張,聊以寄惠。他對人喜慍不形于色。
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顏延之為江州刺史的功曹,住潯陽,與淵明結鄰,常至淵明家飲灑談文,相得甚歡。此次二人相處約一年之久。到了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顏延之做了始安郡的太守,路過潯陽,又和淵明同飲月余,臨去,給了淵明二萬錢,淵明卻全交給酒家,以便隨時飲灑。江州刺史王弘,慕淵明之名,思欲一見,不能得見,于是趁淵明上廬山時,使其故人龐通之于半道置灑相邀。二人正飲時,王弘亦乘機而至,龐為之介紹,遂同飲酒。以后弘常遣人給淵明送酒。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劉裕殺晉安帝,立恭帝,朝廷大權全歸劉裕。為了籠絡人心,征淵明任著作佐郎,淵明說有病而不赴任,故又有“陶征士”之稱。公元420年,劉裕稱帝,國導宋,改元永初,廢晉恭帝,晉朝滅亡。第二年,恭帝為劉裕所殺。就在宋永初元年前后,陶淵朗使寫下了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詩并序》。
陶淵明逝世前幾年,生活因苦極了。因為年老多病,完全喪失了勞動力,經(jīng)常斷炊,而靠乞食度日。當時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給他送來糧食和肉類,勸他做官,都被淵明所拒絕,一無所受。宋元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淵明己63歲了。他為自己寫了《統(tǒng)歌詩》、《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顏延之作了《陶征土誄》稱他為“有晉征士”,把他比為巢父、許由、伯夷、四浩等人物,突出了他的高節(jié),說他“心好異書,性樂酒德”,又介紹了他困苦的一生:“少而貧病,居無仆妾,井臼弗任,黎菽不給,母老子幼,就養(yǎng)勤匱”。并說他:“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已之操”,符合謚典。于是詢諸友好,溢他為“靖節(jié)征士”。
由上可知,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說,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加之,他對東晉的黑暗政府觀實不滿而歸隱,面對這些滲痛的現(xiàn)實,于是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環(huán)境優(yōu)美,怡然自樂。在這樣的理想社會,沒有君主,沒有戰(zhàn)亂,沒有貧窮,沒有欺詐。人們淳樸厚道,和睦相處,過著自食其力,康樂幸福的生活。這就是陶淵明以浪漫主義手法寫的世上烏有的桃花源。這個桃花源理想,反映了人民群眾對于和平寧靜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黑瞎的舊社會的抗議和憎恨。寫桃花源里“靡王稅”的安樂,正是要說明現(xiàn)實社會君主制度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陶淵明因為自己的理想、抱負已在現(xiàn)實生活中破滅了,而又耳聞目睹了人民群眾的苦難和愿望,才寫比了這篇劃時代的杰作。
當然,陶淵明寫出這篇杰作,是有其思想基礎的。一些學者指出,《桃花源記》的產(chǎn)生,其思想來源主要有三:一‘是受老子、莊子“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影響。他們說,在原始社會,人們都“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共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二是受了魏晉以來嵇康、阮籍、鮑敬言等人的思想影響。嵇康說;“刑本禁暴,今以脅賢,昔為天下,今為一身。”阮籍說:“蓋無君而遮物定,無臣而萬事理!薄熬鞫芭d,臣設而賊生.坐制禮法,束縛下民。”鮑敬言創(chuàng)“無君論”,認為君主是社會一切丑惡、災難的根源。他說:“曩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面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爾自得,不竟不榮,無榮無辱!边@種言論,反映了農(nóng)民階級對殘酷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抗議,表達了廣大農(nóng)民希望擺脫一切剝削壓迫而過安居樂業(yè)生活的要求。三是受了儒家 “大同”思想的影響!抖Y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餅情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養(yǎng)也,男有分,女有歸。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5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與農(nóng)民來往與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是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與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F(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xiāng)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jīng)。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五、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jié)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ch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與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與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fā)現(xiàn)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yè)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美讀直至背誦課文。
2、整體把握在課文內容。
3、領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疏通文意(第一課時),多媒體教學情景引領,把握兩個問題切入,背景交代,主題呈現(xiàn),拓展延伸。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理想生活和社會的渴望及對現(xiàn)實的否定,引領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
教學重點、難點:
1、集中研討桃花源內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狀況。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體驗感受、 對話交流、探究思考。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有人說,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淵明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可是他筆下的桃花源卻美麗得神秘,這節(jié)課,讓我們再次走進它。
二、學生美讀課文,調動情感,引領思緒。
三、美圖展示,學生齊讀,調動想象思維:桃花源給了你怎樣的印象?
1、文中哪段文字是對桃花源自然風光的描繪?請展開想象,用自己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一番(強調不能是翻譯)。用什么詞加以形容?(生找出后讀)教師點撥:進入桃花源,漁人驚呆了,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平坦而開闊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有致,美麗的池塘有魚兒歡悅,恣意地暢游,是桑林竹樹間鳥兒啁啾而鳴,盡情歡唱,田間的的小路悠遠綿長縱橫交錯,村落間雞犬聲彼此相聞……(預設:花瓣紛飛、綠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郁郁、竹森森小路悠悠)這是一幅寧靜的、淡遠的、美麗的、優(yōu)美的、祥和的'、古樸的……田園風景畫。生齊讀。
2、這樣美的去處,這里的人們生活的如何呢?跳讀: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樣的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學生表達。教師點撥: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yè);老老少少無憂無慮,安其居。人們過著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生活,并且自得其樂。這里的人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其間以問梳理第二段內容:⑴為什么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⑵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嘆些什么?⑶漁人與桃源人的的對話是怎樣的?⑷為什么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3、這樣美麗祥和的社會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世外桃源。請解釋。
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虛構,用意何在?哪些語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組合作探究
教師點撥: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得自由快樂,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這在當時不可能存在,由開頭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后來漁人的尋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種種描寫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表面寫其隱蔽,實質以其虛幻的,不可能的暗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寄托了作者對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和心聲。
四、背景交代:
本文大約寫成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作者57歲時。當時的統(tǒng)治者內部互相傾軋,戰(zhàn)亂頻繁,加之統(tǒng)治者日益加重對人民的盤剝和壓榨,給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的慘象,陶淵明對此深有感觸,對當朝者的不滿加深了他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又無能為力,只能逃遁,選擇遠離。只好借助文字抒懷。
五、我眼里的陶澤令。
由于他對現(xiàn)實對社會對人生對生死的徹悟,
由于他的博聞強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愿在腐白的官場蠅營狗茍,不愿與濁世同流合污,
他炒了俗世,救贖自己,選擇做一介自由的農(nóng)夫,投身于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在《愛蓮說》中,我便欽慕他作為隱士的特立獨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又艷羨他悠閑自適的那份愜意。他愛菊還嗜酒,他說“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讓我懂了他的率真與自然……
后世的人們尊崇他:孟浩然、李白、杜甫贊美他的詩句呈現(xiàn)
《桃花源詩》呈現(xiàn)
六、小結:走出這個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別意,他讓我們不得不審視我們的生活和生活的時代,而我要說的是熱愛生活,珍惜今天。
七、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背誦陶淵明其他詩作。
3、日記記錄收獲。
八、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景之美 優(yōu)美寧靜祥和和平自由幸福 世外桃源
人之美 熱情好客 ,民風淳樸 。 人之樂趣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2、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xiàn)象;
3、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4、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5、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與德育:
6、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2、3、4
教學難點:
目標5
教學方法:
1、朗讀背誦法;
2、講解歸納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歸納字詞,疏理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欣賞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痹~講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蒼茫而迷路誤入荷花深處,驚動了水鳥,別有一番情趣。今天,我們要學的《桃花源記》也是講述的一個漁人因迷路而誤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觀呢?請打開書——
二、檢查預習:
1、學生齊讀課文。
2、抽生談談初讀課文的感想。
三、夯實基礎: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他受家庭教養(yǎng)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上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
得:便得一山(看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志:處處志之(做標記)尋向所志(做的標記)
復:不復出焉、不復得路(再)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又)
遂:遂與外人間隔(因而)遂迷(終于)后遂無問津者(就)
5)同義詞
1.悉如外人:悉:都
并怡然自樂:并:都
咸來問訊:咸:都
皆嘆惋:皆:都
2.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3.緣溪行:緣:順著。
便扶向路:扶:沿、順著。
四、解題、圖解課文:
1、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第一段:寫漁人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經(jīng)過。
第二、三段: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jīng)過。
第四段: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
2、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3、解題,復述主要內容: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本堂小結:
這一節(jié)課我們從整體感知了本文,也積累了一些文言詞語,但我想同學們在理解文章上還有一些疑惑,下一節(jié)課我們重點來解答同學們的不懂之處,到時請同學們大膽提出。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深入分析課文;
2、討論課文思想。
教學步驟:
一、背誦導入:
背誦課文;
二、疑點解惑:
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師精講。
參考問題及作答:
1、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產(ch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6、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7、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8、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三、亮點欣賞: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
。ǘ└惺芴一ㄔ吹纳衩
1、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現(xiàn)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發(fā)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2、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主題討論: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五、處理練習: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h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xiàn)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六、小結: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xiāng),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情趣,表現(xiàn)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nóng)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nóng)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jié)、有優(yōu)美環(huán)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2、字詞歸類:
1)補充實詞: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
屬:類。悉:全。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咸:都。
所從來:從哪兒來。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
邑人:同鄉(xiāng)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
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云: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jīng)。詣:拜見,
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2)通假字:
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3)古今異義:
阡陌交通交通:古義:交錯相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
無論魏晉。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表示條件的連詞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味好,香濃
詣太守,說如此。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為: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尋:尋向所志(尋找)尋病終(不久)
乃:見漁人,乃大驚(于是)乃不知有漢(竟然)
舍:便舍船(舍棄)屋舍儼然(房屋)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8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今異義現(xiàn)象;了解課文大概內容
2、積累文言實詞,感受課文生動的描寫,感受課文優(yōu)美的社會自然風景;
3、感受作者的社會理想和思想的局限性。
二、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受課文桃花源優(yōu)美環(huán)境及漁人與村人的交往情感,積累文言詞句,領悟作者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難點:古今異義現(xiàn)象,課文中流露作者的社會理想及局限性。
四、教學方法:問題引讀,以讀啟思法。
五、學法:反復誦讀,仔細品味,積極思考,勇于發(fā)表勾畫,討論,扮演。
六、教學思路:整體感知──重點誦讀──啟發(fā)探究──延伸創(chuàng)新。
七、教學過程:
一、課外引入,激發(fā)興趣。
1、提問:大家知道成語“世外桃源”嗎?講的是什么意思?只要學生說出有關理想中的美好幸福的地方即可。
2、引出課題《桃花源記》,請學生簡介陶淵明。
3、鋪墊:東晉怎樣的一個時代?(戰(zhàn)亂的時代)
過渡語:作者在這樣的一個戰(zhàn)亂時代會寫些什么呢?
二、整體感知,了解線索。
小組分段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思考:
1、課文主要寫了誰?什么事?
漁人無意闖入桃花源的見聞
2、課文中的漁人沿路走過了哪些地方?
緣溪──桃花林──山──洞──村──郡下
3、由上題可見課文是以什么為線索寫的呢?
漁人的行蹤(游蹤)
4、桃花源給你的印象怎樣?或課文哪一段給你的印象最深?
三、反復誦讀,感受美景。
(一)學生齊讀第二段“土地平行──怡然自樂”。
1、思考:寫了怎樣的自然美景?寫了些什么人?他們怎樣?
以問題啟發(fā)學生理解語句,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及求知欲望。
2、重點點撥:儼然、之屬、交通、悉知、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
3、誦讀感受,如果學生難以理解多讀幾遍。
4、小結并板書:優(yōu)美環(huán)境,安定的社會(優(yōu)美、和睦、幸福)。
。ǘ┻^渡語:漁人進村了。
齊讀第三段:1、村人見了漁人做了些什么?
問要設酒殺雞作食
2、村人向漁人介紹了他們哪些情況?
“自云……遂與外人間隔”
3、誰能說說這句話講些什么?
4、點撥:率妻子絕境同時引出古今異義現(xiàn)象
5、漁人向村詢問介紹了些什么?
“問今是……皆嘆惋”
6、找出本段中的一對近義詞。(要延)
7、村人為什么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害怕戰(zhàn)爭,幸福生活不愿被打撓等)
。ㄋ模┥钊敫惺埽缪輨(chuàng)新。
課文中漁人具體怎樣問?村人怎樣答?不夠詳細,請同學們展開想象,以講故事的形式或分角色扮演的方法演一演。
要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準備3分鐘,抽小組表演。
再讀課文二、三段。
桃花源,表現(xiàn)作者理想。
自從漁人去過了桃花源后,還有人進去過嗎?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人進去過,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實際上桃花源并不存在)
我們現(xiàn)在實現(xiàn)了陶淵明的理想了嗎?
。ㄗ寣W生結合現(xiàn)實自由發(fā)揮,注意正確的思想引導)
五、延伸課外,布置作業(yè)。
一千五百多年過去,桃花源村的后人,無意中走出了桃花源,看到了外面世界(比如我們蒼南、深圳、上海),他回去會向村人介紹些什么?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溪 桃花林 山 洞 桃花源村 郡下 線索清晰
環(huán)境優(yōu)美
漁人見聞 社會安定 向往 描寫生動
幸?鞓贰 又不可實現(xiàn)的矛盾心理 情感矛盾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9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緣:沿著,順著。
夾岸:兩岸。
甚異之:對這兒景色感到很驚異。
窮:走盡。
其中往來:在那田野里來來往往。
怡y 然自樂:都安閑快樂。
具:詳細。
妻子邑y 人:妻子兒女;鄉(xiāng)鄰們。
復延:又請。
不足:不值得。
高尚士:志向高潔的隱士。
阡qi n陌m 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雞(鳴)狗(叫)可以互相聽到。
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
問津:問路。文中指訪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xiàn)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于詩文辭賦,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nóng)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tǒng)治集團的憎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2、相關知識:
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時57歲,因為此時正處于東晉末期,社會環(huán)境是戰(zhàn)亂紛呈,生靈涂炭。他拒絕同統(tǒng)治者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隱居農(nóng)村已十余年,對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的。
文中所說的桃花源似乎有實際根據(jù),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認為就是桃花源。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能為力的思想矛盾。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過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陶淵明對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快樂的理想社會。
二、文章脈絡
全文按情節(jié)的發(fā)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故事開端,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發(fā)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三、寫作方法
1.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序,線索清楚,重點明確,詳略分明。本文重點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達社會感想,所以中間部分對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詳細描寫,而對“忽逢桃花林”和歸來得尋“遂迷”、“未果”的傳奇性開頭、結尾,則寫得清晰簡略。
2.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
本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了一個有頭有尾情節(jié)完整的故事,而且寫得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此為第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懸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嗎?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這是第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舉動!俺鯓O狹,才通人”又產(chǎn)生了懸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這是第三折。接著便具體描繪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設懸念:漁人出去后給“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边@是第四折!疤丶辞踩穗S其往,尋向所志”,懸念又起:找到了嗎?“不復得路”,留下更大的懸念。為之迷惑不解。這是第五折。
3.虛實結合的寫法。
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從和現(xiàn)實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虛構了一個“理想境界”,顯示出作者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
四、參考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在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那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氐娇だ铮グ菀娞,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桃花源)的人了。
【練習解答】
一、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作用:這樣寫既制造了懸念,引起讀者閱讀下文的興趣,也為后文寫“不復得路”埋下伏筆。
2、桃花源中景色優(yōu)美,地廣物豐,人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彼此和睦相處,民風淳樸,熱情好客,一派和平寧靜的景象。
3、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理想的地方。
4、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和對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生活的向往。作者的社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勞動群眾追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美好生活的愿望;但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作者的理想?yún)s是建議在烏托邦式的空想的基礎上的,因而是脫離社會實際的。
二、舍:放棄,離開;房屋 尋:尋找;不久 為:作為;給;對
三、⑴交通: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破拮樱浩拮雍蛢号。(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境地。(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峭馊耍禾一ㄔ匆酝獾氖廊。(今義:指和自己沒有親密關系的人。)
、葻o論: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四、1、村里人;漁人;漁人;村里人
2、村里人;漁人;村里人;漁人;漁人
五、略
【類文品讀】
蓮花洞
蓮花洞之前為居然亭。亭軒豁可望,每一登覽,則湖光獻碧,須眉形影,如落鏡中。六橋楊柳,一路牽風引浪,蕭疏可愛。晴雨煙月,風景互異,凈慈之絕勝處也。洞石玲瓏若生,巧逾雕鏤。余嘗謂,吳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膚,中空四達,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園亭皆搜得者。又紫陽宮石,為孫內史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將,挽錢塘江水,將法泥洗盡,山骨盡出,其廳奧當何如哉?
1.作者對自然的景色有獨特的感受,且不事雕飾,如用“ ”寫亭,用“ ”寫湖水,用“ ”寫楊柳,用“ ”寫石。
2.試舉例說明本文在描寫景物時擬人手法的運用。
3.注釋句中的加點字。
山骨盡出余嘗謂,吳山南屏一派
盡: 嘗:
4. 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晴雨煙月,風景互異。
、诙词岘嚾羯,巧逾雕鏤。
(參考答案:1.亭軒豁可望;湖光獻碧,須眉形影,如落鏡中;一路牽風引浪,蕭疏可愛;玲瓏若生,巧逾雕鏤。 2.寫湖水時用的“獻”字,寫楊柳時用的“牽”、“引”二字!3.盡:全、皆。嘗:曾經(jīng) 4.略)
【同步評價】
一、基礎訓練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hu 然開朗( 。 然( 。〈箃i o( ) 嘆w n( ) y 太守( )
2.下列加點字釋義有誤的一組是( 。
a.欲窮其林(完了,盡) 悉如外人(全、都)
b.延至其家(邀請) 此中人語云(語言)
c.詣太守(往見) 為具言所聞(詳細地)
d.處處志之(作標記) 咸來問訊(全、都)
3.下列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一一為具言所聞
b. 聞之,欣然規(guī)往 漁人甚異之
c. 尋向所志 尋病終
d. 見漁人,乃大驚 乃不知有漢
4.下列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未果,尋/病終
b.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c.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d.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5.在括號內填入被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為( 。┚哐运,( 。┙試@惋。余人各復延( 。┲疗浼,( 。┙猿鼍剖。( 。┩(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 。┰疲骸埃ā 。┎蛔銥橥馊说酪!
6.用原文回答。
①寫桃花林的美景的句子: 。
②寫初見桃花源的總體感受: 。
③寫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的句子: 。
、軐懱一ㄔ慈说纳鐣L尚的句子: 。
、葑髡咴鯓痈爬ㄌ以慈税捕ǜ蛔愕纳?
7.下面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
a.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譯文:就順道舊路回去,處處做下記號。
b. 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
譯文:黃色的頭發(fā)垂在腦門前,并且非?鞓贰
c. 問所從來,具答之。
譯文:問從哪里來,漁人具體回答了他們。
d. 未果,尋病終。
譯文:沒有結果,最終尋找生了病。
8.簡答:
、佟短一ㄔ从洝肥且允裁礊榫索行文的?
②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二、同步解讀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9.“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體現(xiàn)了桃花源人 。
10.“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的原因是 。
11.寫出桃花源人對陌生人驚異的一句是 ,顯示桃花源與世隔絕久遠的一句是 。
1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闭埜鶕(jù)上下文推測一下,漁人都講了些什么?為什么桃花源人聽了會嘆惋?
13.“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钡脑蚴鞘裁矗
14.漁人離開桃花源后,“便扶向路,處處志之!焙髞韰s“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钡脑蚴牵ā 。
a. 漁人“志”得不準,所以難以尋找。
b. 讓人覺得桃花源似有似幻,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
c. 照應開頭“異”字,進一步渲染了神秘色彩。
d. 暗示桃花源所處的位置太隱蔽,是難以找到的。
15.陶淵明生活在一戰(zhàn)亂頻繁、社會黑暗的時代,他為什么卻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社會現(xiàn)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
三、美文賞讀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揭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不汲汲于富貴!逼溲,茲若人之儔手?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16、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僖嗖辉斊湫兆帧 ≡敚
②既醉而退 既:
、塾H舊知其如此 舊:
、芤詷菲渲尽 罚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亦不詳其姓字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b、因以為號焉 以樂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 無懷氏之民歟
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
18、請把“不戚戚于貧*,不汲汲于富貴”和“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兩個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
、
19、本文寫了五柳先生哪幾方面的愛好?請摘錄原文回答。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10
互動目標:
一.反復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二.感受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
試卷內容: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教師范讀,學生初步感知:
請你大膽地談出第一遍聽讀后對作者描述的境界的最大感受吧:
二.以默讀為主,探討下列第1、2段中加橫線的詞語意思。
1.緣溪行( ) 2. 芳草鮮美( ) 3.漁人甚異之( )
4.欲窮其林( ) 5.林盡水源( ) 6.仿佛若有光( )
7.豁然開朗( ) 8.屋舍儼然( )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10.阡陌交通( ) 11.悉如外人( ) 12.黃發(fā)垂髫( )
13.并怡然自樂( )( )
三.反復誦讀。充分感受第1、2 段中作者所描寫的美好境界。
1.作者極力表現(xiàn)漁人怎樣的感覺?借用文中詞語回答。
2.默寫表現(xiàn)桃花林美異的文字。
3.默寫表現(xiàn)世外桃源中環(huán)境美異的文字。
四.默讀并探討第3-5段中加橫線的詞語的意思。
1.乃大驚( ) 2.具答之( ) 3.便要還家( )
4.咸來問訊( ) 5.妻子邑人( ) 6.來此絕境( )
7.不復出焉( ) 8.無論魏晉( ) 9.具言所聞( )( )
10.延至其家( ) 11.不足為外人道也( )12.既出( )
13.便扶向路( ) 14.處處志之( ) 15.及郡下( )
16.詣太守( ) 17.說如此( ) 18.尋向所志( )( )
19.欣然規(guī)往( ) 20.未果( ) 21.尋病終( )
22.后遂無問津者( )
五.反復誦讀,補充下列語句中的省略詞。
1.( )具答之。
2.( )問(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 )皆嘆惋。
4.林盡( )水源。
六.反復誦讀,感受桃花源內外世界的不同,體會陶淵明虛構理想社會的時代根源。
1.桃源中人為何來此?
2.桃源中人為何皆嘆惋?
3.桃源中人為何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4.作者為什么又寫后人無法尋找到世外桃源?
第二部分:綜合探究
一.指出下列語句中的通假字。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
二.指出下列句中古今異義的詞,并分別解釋。
1.阡陌交通 古義: 今義: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 今義: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古義: 今義:
4.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古義: 今義:
5.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古義: 今義:
6.不足為外人道也。 古義: 今義:
7.詣太守,說如此。 古義: 今義:
三、選擇與句中加點字含義相同的一項
1.屋舍儼然( )a.好像 b.整齊的樣子 c.嚴肅的樣子
2.欲窮其林( )a.徹底 b.窮盡,盡 c.沒有錢,與富相對
3.芳草鮮美( )a.色彩鮮艷美麗 b.新鮮美麗 c.這里指味道好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a.妻子一人;沒有出路的地方 b.妻子一人:與世隔絕的地方c.妻子和兒女;與世隔絕的地方
5.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a.竟 b.就 c.才
6.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a.標記 b.志向 c.做標記
四.寫出本文中出現(xiàn)的三個成語。a. b. c.
五、選擇下列語句中翻譯正確的一項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b.有良田池水桑葉竹子等。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種植物。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a.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說魏晉了。
b.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社會,于是不知道有漢朝, 無論是魏還是晉了。
c.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無論如何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d.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六.給下列加橫線字注音:
豁然開朗( ) 屋舍儼然( 。≮淠敖煌ǎā 。↑S發(fā)垂髫( 。♀蛔詷罚ā 。”阋家( 。
七.下面幾句話,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八.《桃花源記》作者 ,他是 時人,名 ,是著名 。本文原是
中的“序”。《桃花源記》是一篇的名作,它虛構了一個與 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反映了 的意愿。本文以 為線索,以 為順序。
九.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古今意義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
a.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c.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十.下列句中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中:晉太元中 中無雜樹 b、舍:便舍船 屋舍儼然
c、皆:皆嘆惋 皆出酒食 d、尋:尋向所志 尋病終
十一.對“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逃避現(xiàn)實的一種空想,毫無積極意義可言。b、這是針對現(xiàn)實的一種追求,在當時有著積極的意義。
c、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d、它的出現(xiàn)反映當時社會黑暗,戰(zhàn)亂頻繁。
十二.解釋下列多義字: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 復前行,欲窮其林( )
為 其
不足為外人道也( )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
見漁人,乃大驚( ) 尋向所志( )
乃 尋
乃不知有漢( ) 尋病終( )
便舍船( ) 便扶向路( )
舍 向
屋舍儼然( ) 尋向所志( )
便得一山( ) 處處志之( )
得 志
既出,得其船( ) 尋向所志( )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 1.沿著2.鮮艷美麗3.對此景感到驚詫4.走完沒有5.隱隱約約6.開闊的樣子7.整齊的樣子8.之類9.交錯相通10.都11.老人小孩12.都13.高高興興,自得其樂三.略四.1.竟然2.詳細3.通“邀”4.都5.妻子和兒女6.與世隔絕的地方7.這里8.更不必說9.詳細 所聽說的事情10.邀請11.值得12.已經(jīng)13.沿著14.做標記15.到 16.到,拜見17.像這樣18.原來的 所做的標記19.計劃20.實現(xiàn)21.不久22.訪求五.1.漁人2.村中人 漁人3.村中人 村中人4.于六.1.先世避秦時亂2.為外面世界變化之大而驚訝,為其動蕩不休而嘆息。3.擔心外面世界的侵擾。4.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遠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第二部分:一.要,通“邀” 二. 1.交通:古義,為交錯相通;今義,往來通達,或各種運輸?shù)目偡Q。2.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3.無論:此處為“不用說”“更不用說”之意;今義,是表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4.鮮美;古義,色彩鮮艷美麗;今味好,香濃5.得:此處義為“看到”,今義,用為助詞6.不足:古義,不值得;今義,不滿不充分7.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三. 1.b 2.b 3.a 4.c 5.a 6.c. 四.a.豁然開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五.1.c 2.d六.略 七.c 八.陶淵明;東晉;潛;詩人 《桃花源詩并序》;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作者的政治理想;廣大人民 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時間先后 九.b十.c 十一.a 十二. 為:作為、對,向 其:這,那 他(指漁人) 乃:就,于是 竟然 尋:尋找、不久 舍:舍棄、房屋 向:舊、原先的 得:看到、找到 志:做標記、做的標記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 1.沿著2.鮮艷美麗3.對此景感到驚詫4.走完沒有5.隱隱約約6.開闊的樣子7.整齊的樣子8.之類9.交錯相通10.都11.老人小孩12.都13.高高興興,自得其樂三.略四.1.竟然2.詳細3.通“邀”4.都5.妻子和兒女6.與世隔絕的地方7.這里8.更不必說9.詳細 所聽說的事情10.邀請11.值得12.已經(jīng)13.沿著14.做標記15.到 16.到,拜見17.像這樣18.原來的 所做的標記19.計劃20.實現(xiàn)21.不久22.訪求五.1.漁人2.村中人 漁人3.村中人 村中人4.于六.1.先世避秦時亂2.為外面世界變化之大而驚訝,為其動蕩不休而嘆息。3.擔心外面世界的侵擾。4.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遠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第二部分:一.要,通“邀” 二. 1.交通:古義,為交錯相通;今義,往來通達,或各種運輸?shù)目偡Q。2.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3.無論:此處為“不用說”“更不用說”之意;今義,是表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4.鮮美;古義,色彩鮮艷美麗;今味好,香濃5.得:此處義為“看到”,今義,用為助詞6.不足:古義,不值得;今義,不滿不充分7.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三. 1.b 2.b 3.a 4.c 5.a 6.c. 四.a.豁然開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五.1.c 2.d六.略 七.c 八.陶淵明;東晉;潛;詩人 《桃花源詩并序》;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作者的政治理想;廣大人民 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時間先后 九.b十.c 十一.a 十二. 為:作為、對,向 其:這,那 他(指漁人) 乃:就,于是 竟然 尋:尋找、不久 舍:舍棄、房屋 向:舊、原先的 得:看到、找到 志:做標記、做的標記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 1.沿著2.鮮艷美麗3.對此景感到驚詫4.走完沒有5.隱隱約約6.開闊的樣子7.整齊的樣子8.之類9.交錯相通10.都11.老人小孩12.都13.高高興興,自得其樂三.略四.1.竟然2.詳細3.通“邀”4.都5.妻子和兒女6.與世隔絕的地方7.這里8.更不必說9.詳細 所聽說的事情10.邀請11.值得12.已經(jīng)13.沿著14.做標記15.到 16.到,拜見17.像這樣18.原來的 所做的標記19.計劃20.實現(xiàn)21.不久22.訪求五.1.漁人2.村中人 漁人3.村中人 村中人4.于六.1.先世避秦時亂2.為外面世界變化之大而驚訝,為其動蕩不休而嘆息。3.擔心外面世界的侵擾。4.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遠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第二部分:一.要,通“邀” 二. 1.交通:古義,為交錯相通;今義,往來通達,或各種運輸?shù)目偡Q。2.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3.無論:此處為“不用說”“更不用說”之意;今義,是表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4.鮮美;古義,色彩鮮艷美麗;今味好,香濃5.得:此處義為“看到”,今義,用為助詞6.不足:古義,不值得;今義,不滿不充分7.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三. 1.b 2.b 3.a 4.c 5.a 6.c. 四.a.豁然開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五.1.c 2.d六.略 七.c 八.陶淵明;東晉;潛;詩人 《桃花源詩并序》;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作者的政治理想;廣大人民 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時間先后 九.b十.c 十一.a 十二. 為:作為、對,向 其:這,那 他(指漁人) 乃:就,于是 竟然 尋:尋找、不久 舍:舍棄、房屋 向:舊、原先的 得:看到、找到 志:做標記、做的標記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 1.沿著2.鮮艷美麗3.對此景感到驚詫4.走完沒有5.隱隱約約6.開闊的樣子7.整齊的樣子8.之類9.交錯相通10.都11.老人小孩12.都13.高高興興,自得其樂三.略四.1.竟然2.詳細3.通“邀”4.都5.妻子和兒女6.與世隔絕的地方7.這里8.更不必說9.詳細 所聽說的事情10.邀請11.值得12.已經(jīng)13.沿著14.做標記15.到 16.到,拜見17.像這樣18.原來的 所做的標記19.計劃20.實現(xiàn)21.不久22.訪求五.1.漁人2.村中人 漁人3.村中人 村中人4.于六.1.先世避秦時亂2.為外面世界變化之大而驚訝,為其動蕩不休而嘆息。3.擔心外面世界的侵擾。4.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遠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第二部分:一.要,通“邀” 二. 1.交通:古義,為交錯相通;今義,往來通達,或各種運輸?shù)目偡Q。2.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3.無論:此處為“不用說”“更不用說”之意;今義,是表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4.鮮美;古義,色彩鮮艷美麗;今味好,香濃5.得:此處義為“看到”,今義,用為助詞6.不足:古義,不值得;今義,不滿不充分7.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三. 1.b 2.b 3.a 4.c 5.a 6.c. 四.a.豁然開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五.1.c 2.d六.略 七.c 八.陶淵明;東晉;潛;詩人 《桃花源詩并序》;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作者的政治理想;廣大人民 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時間先后 九.b十.c 十一.a 十二. 為:作為、對,向 其:這,那 他(指漁人) 乃:就,于是 竟然 尋:尋找、不久 舍:舍棄、房屋 向:舊、原先的 得:看到、找到 志:做標記、做的標記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11
李秀榮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板書課題、作者)。課下有同學問,老師啊,桃花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
生雜說:是虛構的。
師:作者虛構的桃花源有怎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癡迷地探尋?他為什么虛構這個桃花源?從大家給我的問題紙條上看出,這些都是同學們想迫切了解的。這節(jié)課我們師生也來一次探尋,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樣的所在?請同學們靜靜地思考,你認為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細細讀書,在文中找依據(jù)。
師:看你微笑地望著老師,你來回答吧。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與外界隔絕的閉塞的地方,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另外,漁人出來之前,桃源人還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師:是啊,他們從秦到東晉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與外界溝通,你看書很細致哦。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美好快樂安寧的地方。
師:喔,你一下說出了這么多。請分別說一說理由。
生:因為這里的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桑樹竹子,環(huán)境優(yōu)美,這里的房屋整齊,沒有出現(xiàn)倒塌,說明不是破敗景象,而是安寧的?鞓肥侵傅睦先撕秃⒆逾蛔詷,還有壯年人在田地里勞動,也是快樂的。
師:你說得有條有理的,尤其是從房屋整齊想到社會的安寧,是很難得的。
生:我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也看出社會的安定。
師:請說說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錯相通,說明他們安心到田間勞動,有雞叫有狗叫,說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沒有亂軍來搶。(全堂大笑)
師:是不是看抗戰(zhàn)片里日本鬼子抓雞宰羊殺狗的?
生:我想,古時候發(fā)生戰(zhàn)爭也避免不了。
師:你的聯(lián)想很豐富,說得對。連家禽都能舒展地鳴叫,唱著最動聽的歌,這個社會一定是安定的。
師:再請同學們推測一下,這里的壯年人從事什么勞動?
生:種田。
生:養(yǎng)魚,因為有池塘。
生:種桑樹,養(yǎng)蠶。
生:織布。
生:做衣服。
生:釀酒。
師:看來這里的行業(yè)很多的,百姓能安居樂業(yè),確實是個好社會。
生:我補充,其中往來種作,從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閑。
師:你的語感很好哇,這里的勞動是輕松的,而不是被迫的,把勞動當作享受,體現(xiàn)出一種精神的愉悅,你很了不起!
生:我認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熱情好客。
師:哦,你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漁人來到后,他們立刻請他回家,并且還用酒飯招待他,后面還有人各復延至其家。他們都很熱情。
師:對,一個陌生人的到來,他們都這樣傾其所有,拿出最高質量的盛宴款待他,何況是他們自己人呢?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認為這里還是個富裕的地方。
師: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為他們有酒有肉,客人來了設酒殺雞作食,開宴會。
師:精細的地方被你發(fā)現(xiàn)了!細讀推想才會有收獲。
師:大家再推測一下,他們有了收入是否繳稅?
生:不繳。
師: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為當時他們出來的時候率妻子邑人來的,都是一家人,誰跟誰啊,沒必要繳。
師:(微笑)小腦袋挺機靈。也就是說,這里沒有人從他們的收成里克扣。
生齊:對,沒人剝削他們。
師:你們從歷史課上學的“剝削”這個詞吧。其實啊與《桃花源記》一并流傳的還有《桃花源詩》,在這方面詩要寫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請學生齊讀)桃花源里沒有稅收,沒有剝削,也沒有官府的壓迫,這個社會是和諧自由的。
師:那么你認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與我們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會的安定,沒有戰(zhàn)爭。
生:要有美好的環(huán)境。
生:人與人關系融洽和睦,人人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生:沒有剝削和壓迫,社會和諧。
師:陶淵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們現(xiàn)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關系和諧,這里和平安寧,人情淳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是陶淵明夢想中的理想社會。這個理想在當時能實現(xiàn)嗎?
生:不能。
師:文中有沒有暗示?
生:有,結尾處漁人記號找不到了,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暗示了這個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師:除了結尾處的復尋而迷,還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開頭的桃花林,是純一色,很少見。
師:對,桃林中無雜樹,年號、地點含混,漁人也沒有名字。
生:還有他們穿的衣服,也暗示了這不是真實的故事。桃源人與外界隔絕600年了,還和東晉人穿的一樣,既然不通音信,怎么會一樣?這也說明是個神奇的地方。
師:你的回答更令老師驚訝,你的解釋說得通,而且很符合這個故事的神秘性,謝謝你!同學們,如果細心閱讀全文,就會感到作者處處在暗示這個桃源是虛構的,在當時的社會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麗,只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國而已。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社會?
生:當時的東晉是歷史上比較動亂的時期,他為了表達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為了讓勞動人民看到,雖然當時社會黑暗戰(zhàn)亂,以后還會出現(xiàn)好社會的,不讓百姓失望。
師:兩位同學談得都有道理。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請看下面一段資料(出示字幕):請學生齊讀。
男不被養(yǎng),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晉書 劉毅傳)
賦役嚴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亡入蠻——(宋書 荊州蠻)
師:“蠻”就是南方。據(jù)說當時的南方?jīng)]有賦稅。我們剛剛學過《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會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歸”
師:可是,當時的現(xiàn)實是男子沒有職業(yè),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戰(zhàn)亂和繁重的賦稅,土地荒蕪,民不聊生。這是陶淵明構想理想社會的現(xiàn)實基礎,另一個現(xiàn)實就是黑暗的門閥士族制度。(出示資料,并讀出)
士族制度就是以人出身高低作為評介的唯一標準,出身名門叫士族,出身寒門叫庶族,士族地位顯貴,庶族得不到重視。
生:老師,那時沒有科舉制度嗎?(學生一臉憤慨)
師:還沒有?婆e制度始創(chuàng)于隋朝,成熟于宋朝,東晉時期還沒有形成。在那個制度下,出身成了評判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只要出身名門,就算是個是庸才,也會得高官厚祿,,如果出生在寒門,即使才高八斗,也不會得到重用和發(fā)展。陶淵明生活在這樣一個政治黑暗的時期,“大濟于蒼生”的壯志難酬,他的心中是悲憤的。就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作者表達對現(xiàn)實不滿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揭露現(xiàn)實,如《禮記》中的《苛政猛于虎》,出示:
孔子適齊,過泰山,有婦人哭于墓,使子路問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婦曰:無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這段文字就是直接揭露當時的嚴酷的苛政,另一種是憧憬和幻想,用反常手法來表現(xiàn),比如《天上的街市》。郭老通過天上街市美好幸福生活的描寫,來表達對當時封建制度的強烈不滿。陶淵明采用的是——
生:虛構,幻想。
師:陶淵明深切體驗到社會的黑暗和人生的憂苦,多年的農(nóng)村生活使他對勞動人民產(chǎn)生濃厚的感情,他用一個讀書人的良知為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呼喚著人間樂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勞動人民渴望和平安寧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古代的勞動人民是多么盼望有這樣一方凈土并長期住下去啊。同學們,我們再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你是否愿意長期生活在這個桃花源里?
沒想到學生立刻喊:不——愿——意。
師:都不喜歡嗎?喜歡的舉手。
師:有兩位。不喜歡的呢?(其余都舉手)你們先討論討論。(生討論)
師:先請兩位喜歡的同學來談。
生:那里的環(huán)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寫作業(yè) 。
師:你的桃源是沒有學習沒有作業(yè) 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愛學習,可能是作業(yè) 太難對嗎?
生:是。
師:你可以找老師同學解決,可千萬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學習的,現(xiàn)在是學習化社會。(笑)
生:我不喜歡,F(xiàn)在我們多先進,有電視,有汽車,他們連個馬路都沒有,都是田間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師:你不喜歡那里,是因為落后對嗎?
生:是。
生:我也不喜歡,桃花源里不與外界聯(lián)系,學不到外面先進的技術,他們發(fā)展太慢,科技不會太發(fā)達。
師:你的眼光很高遠喔!只有開放社會才能得到長足發(fā)展。不過當時能對外開放么?
生:不能,當時他們進入桃源時在秦朝末年,社會動蕩,外面的社會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們不能開放。
生:能開放,后來又經(jīng)過西漢,很強盛呢,他們隔幾年就應該出來看看。(大笑)
師:他們遠不如我們的同學有遠見卓識哦!他們一直不出來,進去時是秦朝,外面是動亂的,漁人偶然進入時是東晉,外面還是動亂的,也不知道外面有過多少滄海桑田的變遷,也沒有經(jīng)歷過強盛的時期?磥,閉塞是有許多弊端。
生:我不喜歡,就那么一小塊地方,每天看見的都是那幾個人,太無聊了。
師:你覺得不斷地更新,才有樂趣是吧。
生:我不喜歡長期住在那里,可以想象他們的人口質量也不會好高。
師:怎么說呢?
生:人少閉塞,發(fā)展慢,即使不實行計劃生育,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口,因此優(yōu)秀的人不會太多。我不喜歡死氣沉沉的地方。
生:我也不喜歡,因為那里沒有競爭,有競爭的地方才有進步,我喜歡競爭。
生:當時的外界很動亂,現(xiàn)在我們的社會非常和平,就不喜歡到哪里去了。
師:大家談得非常精彩,小小年紀都成社會學家了!同學們能用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分析問題,老師特高興特激動。至于這個桃花源,無論大家喜歡與否,無論這個桃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都不重要,因為它已經(jīng)成為人們心中的理想境界,成為美的象征。
課后反思:
亮點:一是從課程觀出發(fā),將文學、哲學、歷史知識恰當揉在一起,帶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背景,在比較寬闊的平臺上展開師生互動,課堂上時時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出現(xiàn)了精彩的生成。
二是解讀課文有深度有廣度,打破了對桃花源常規(guī)性的理解,將古典與現(xiàn)實結合得非常完美。
暗瘢:結尾處學生的討論有些離開文本,況且,用現(xiàn)在的眼光去衡量過去,無論如何也是昔不如今,從學生的發(fā)言來看,還是停留在物質層面,而沒有從作品出發(fā)。
2005-10-20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篇12
一直以來,現(xiàn)代文閱讀都是高考語文試卷的重點內容,占分高、難度大,是考生得分的重點,同時也是考生失分的瓶頸。為提高大家的閱讀能力,現(xiàn)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了《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答案,以供同學們練習、反思和感悟,希望對你有幫助。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答案
桃花源記(選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xǐ,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選自南宋 康與之《昨夢錄》
9.第一段選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詩人 。(1分)
10.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2分)
、俾势拮右厝藖泶私^境 ②麻枲之屬
11.第一段選文的開頭描寫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請你就這部分內容寫幾句評注性的文字。(3分)
12.第一段選文中的“漁人”沒有留在桃花源,最終是離開了。那么第二段選文中的“楊氏”是否要定居穴中,從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來?(1分)
13.兩段選文所描繪的社會在社會面貌居民生活狀態(tài)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處?(3分)
1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請用簡單的語言回答。(3分)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答案由第一范文網(wǎng)網(wǎng)小編整理并分享,僅供參考:
(一)9.東晉 陶淵明 (每空0.5分) 10. ①與世隔絕的地方 ② 類 (每個1分) 11.這部分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1分)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氣氛,(1分)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鋪墊。(1分) 12.是。楊謝而從之。(每問0.5分) 13.社會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風純樸(1分)人們過著自由快樂、自給自足的生活。(1分)(意對即可) 14.因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的否定和批判。(每點1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