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精選14篇)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23-08-28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精選14篇)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匯。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音頻朗讀 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初步了解故事情節。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

  名家名篇大家談。(回顧七年級學過哪些文言文,接觸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淵明,并且來學習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識記生字詞: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對課文的感知,以朗讀為切入點,又以朗讀為重點。)朗讀的設計如下:

  一讀: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意在聽準字音;

  二讀: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意在讀通課文,培養語感;(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朱熹語)

  三讀:請班上朗讀課文好的同學有感情的讀。并請其他同學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么故事?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分小組細讀課文并自己試著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3.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4.集體逐段朗讀,“開火車”翻譯,貫通文意。

  5.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分組討論,明確: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四、布置作業 :

  1.初步背誦課文。

  2.抄寫并識記字詞、對譯課文2、3兩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思想內容   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步驟 

  一、重點研讀:

  1.揣摩積累語言:

  教師導學:學習文言文要注意兩點:(1)要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如“鮮——鮮嫩”、“美——美麗”、“交——交錯”等等;(2)注意古今詞義的區別及一詞多義的現象。

  古今異義:

  古:交錯相通                                古:與世隔絕的地方

  交通                                        絕境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今:走投無路的境地

  古:妻子兒女                                古:鮮艷美麗

  妻子                                        鮮美

  今:味道好

  今:男子的配偶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古:像這樣

  無論                                        如此

  今:表條件關系的連詞                        今:這樣

  古:不值得

  不足

  今:不夠

  一詞多義: 

  舍棄    “便舍船”                     

  舍                                                                         房子    “屋舍儼然”

  尋找    “尋向所志”

  尋

  不久    “尋病終”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志

  標記     “尋向所志”

  以前     “尋向所志”

  向

  對著     “眈眈相向” 

  2.思考下列問題:

  a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恋仄綍,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b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鞔_: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阋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于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酥腥苏Z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c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說明了什么?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明確: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 

  二、理解研讀:(引導學生提問題來研究,或教師提出思考題,分小組討論。)

  a.“乃不只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薄澳恕弊钟性鯓拥谋磉_效果?推想一下,漁人對桃源人說了些什么?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鞔_:“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現出桃源人對外面改朝換代的時世感到吃驚。漁人向桃源人介紹了自秦朝以來的歷史。桃源人因世間社會動亂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嘆惋。)

  b.文章最后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目的是什么?

 。鞔_: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c.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文章所表現的社會理想?

  (明確:作者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也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幻想。)

  d.歸納源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  豁然開朗  怡然自樂  與世隔絕  無人問津

  三、教師小結:

  陶淵明因生活在戰亂頻繁的環境里,因而構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這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布置作業 :

  1. 1.摘抄成語。

  2. 2.背誦并默寫全文在家庭作業 本上。

  3. 3.預習《短文兩篇》。

  板書設計 : 

  教學后記: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一)   知識目標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二)   能力目標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三)   情感目標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再現桃源,感知桃源教學方法1、朗讀法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3、品讀法4、復述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桃源請同學們先看大屏幕(教師展示有關戰爭的圖片)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生:對戰爭的控訴。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戰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現。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二、作家作品簡介多媒體顯示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關于作品:《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三、辨明字音:阡陌      遂迷     驥        郡       詣     邑人       間隔語云         便要還家          垂髫           儼然四、初識桃源1、教師放范讀錄音,學生邊聽邊結合畫面欣賞,進入意境。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韻味。3、全班齊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節奏要準。五、敘述桃源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線索。2、教師抽學生復述課文。六、感知桃源1、學生分組討論,說說桃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2、找出課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學生品讀。3、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找出描寫桃源人生活的句子。七、再現桃源作業設計: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試著寫一篇《桃花源后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背誦課文。

 。ǘ┠芰δ繕

  通過朗讀討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ㄈ┣楦心繕

  從中獲得審美情趣,提高文學鑒賞水平。

  教學重點

  1、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和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再現桃源,理解陶淵明創作目的。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學生準備:

  1、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2、根據注釋,試著翻譯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疏通課文,理清結構。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桃林”圖片(播放ppt1-6),讓學生欣賞,問:大家有怎樣的感受?聯想到一個什么成語?(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義呢?投影明確: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不遭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課題目和作者。(播放ppt7)

  二、資料助讀

  1、作者簡介(點擊“陶淵明”鏈接到ppt13);

  2、寫作背景(點擊“桃花源記”鏈接到ppt14-15)。

  三、明確本文的學習內容(播放ppt8)

  共六方面:課文朗讀、字詞釋義、課文結構、思考討論、寫作特色、文言知識。

  四、課文朗讀

  點擊播放“課文朗讀”課件,學生跟讀,注意重點字詞的讀音,領會語氣節奏。

  五、字詞釋義

  點擊播放“字詞釋義”課件,結合學生課前預習,對各段中的重點字、詞、句進行解釋。(學生匯報)

  六、課文結構

  引導學生歸納課文的結構。

  課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發展)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結局和尾聲)。即: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離開桃花源

  七、思考討論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曲折、隱蔽、幽深)

  2、漁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見:環境優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3、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地方?哪些語句寫出了桃花源人與世隔絕的久遠?

 。ㄋ劊簠拹簯馉、不滿外界生活與世隔絕)

  4、在與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語句寫出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所歷:民風淳樸)

  5、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可是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這些說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是虛構的一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寧靜安樂的理想社會)

  7、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么一個世外桃源呢?(聯系寫作背景理解)

  8、我們今天應如何看待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討論歸納)

  八、總結全文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照的美好社會,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九、布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翻譯全文。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歸納文章的寫作特色。

  2、總結并積累本課的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課文(課文的結構、主題等)

  二、寫作特色(點擊“寫作特色”鏈接到ppt24)

  (1.詳略得當;2.語言優美,通俗易懂;3.想象豐富,曲折回環; 4 .虛實結合 )

  三、文體知識(點擊“文體知識”鏈接到ppt25-31)

  (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文言句式、精華集萃五方面舉例說明。)

  四、課堂總結(播放ppt32)

  這節課,我們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來自認為遙不可及的愿望,經過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同學們,讓我們為建設自己心目中和諧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五、課外拓展(播放ppt33)

  想象訓練:(任選一題)

  1、我來到桃花源;2、 今日桃花源;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4

  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  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  1,給下列字注音:

  緣 曠 豁 髫 詣 驥

  2,朗讀并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                        二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的詞語。

  一, 導入  新課:

  1, 根據《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云南發現“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 板書課題 :        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 別字,元亮 東晉 文學家。

  指導:課后查找資料,了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 檢查預習: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 曠 豁 髫 詣 驥

  集體訂正

  三, 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的詞語。

  四, 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并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閱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 文章以什么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閱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 標出文中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 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后思考題 五。

  五, 學生再一次閱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 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為:地點的轉移。

  2, 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     忽逢桃花林      復前行     便得一山       從口入     復行數十步   停數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復得路

  3, 根據以上的總結,將課文分層:

  一,(1)發現桃花源。

  二,(2—3)進入桃花源。

  三,(4—5)離而復尋桃花源。

  六, 學生齊誦1節,對照注釋口譯課文:

  1,明確詞語:

  緣:沿著。 夾岸:兩。 落英:落花。 繽紛:繁多交雜的樣子。 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 復,再一次。 窮:盡頭。

  2,找學生概括第一節的內容:

  明確:交代人物,時間,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師問:

 。1) 怎樣設計情節,使桃花源蒙上一層神秘色彩的?

  學生討論。

  總結: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景色優美。

  (2) 文章這樣設計開頭有什么作用?

  討論總結:

  吸引讀者,令人心馳神往。為下文漁人進入桃花源作鋪墊。

  4, 背誦第一節。

  七, 學生齊讀第二節,對照注釋口譯課文。

  1, 明確詞語:

  仿佛:看得不真切。 若,好象。 才,僅僅。 曠:空闊,寬闊。 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悉。全,都。

  強調:豁然開朗,阡陌,交通(詞的古今義),往來種作,黃花垂髫(修辭格)

  2, 找學生概括地二節內容(討論)

  總結;概括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平,安寧,生活幸福,勤勞 。

  3, 學生思考:

  作者塑造這樣的生活環境有什么意圖。

  疏導:閱讀注釋(1),聯系課文的主題。

  總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4, 齊背第二節。

  八.總結第一課時:

  線索,層次,1-2節的內容及詞語。

  附:1,板書設計 : 

  緣溪性     忽逢桃花林      復前行     便得一山       從口入     復行數十步 

  發現桃花源:環境優美:芳草鮮美       環境安寧和平:土地平曠 ,雞犬相聞。  

  落英繽紛                     屋舍儼然。

  色彩神秘:忘路遠近        生活幸福:   良田,美池,怡然自樂。

  忽逢。          勤勞善良:   往來種作

  吸引人                       羨慕人

  2,作者:(365―427) 東晉文學家、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為江州祭酒、鎮江參軍,后任彭澤令。因不滿當時官員的腐敗而去職,歸隱田園,至死不仕。其詩以《歸去來兮辭》、《飲酒》、《桃花源詩》、《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為代表,今存《陶淵明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討論課文3-4節;總結全文。

  一,復習導入  新課:

  1, 找學生試背課文1-2節。

  教師提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

  重要詞語:豁然開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花垂髫,……

  基本內容:發現---進入-----(神秘----環境優美……)

  2, 集體訂正。

  二,明確本課學習內容:

  討論課文3—5節;總結全文。

  三,找學生朗誦第三節或集體朗誦。

  1, 找學生口譯第三節。(集體訂正:注意文中的成分省略)

  2, 明確詞語:

  乃:竟然。 具:完全,全部。(通假字)邀:邀請(通假字)咸:都。訊:消息。云:講,說。妻子,絕境(古今義)焉:從這里。無論(古今義)嘆惋:驚嘆。余人:剩下的人。辭:告別。語云(讀音)足:值得。

  強調:詞的古今義,通假字等古漢語知識。

  3, 概括第三節內容:(學生討論)

  總結:(1):自續身世:自云……。

 。2):熱情待客:便邀還家,設酒殺雞……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3):告戒送客:不足……。

  4, 討論:

  (1):根據上面的內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

  (2):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會告訴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3):聽后漁人的講述,桃花源中的人嘆惋表明了什么?他們為什么不愿意將自己的情況告訴外人?

  疏導:注意課文的主題,及文章的注釋一。

  總結:(1) 生活淳樸,熱情好客,對人感情真摯……。

 。2) 朝代更迭,世事變遷,生活艱難……。

  (3) 厭惡戰亂,對外人的同情,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自食其力和平安寧生活的追求。 不愿意與外人交往。(與下文作鋪墊)

  明確:

  作者塑造的桃花源的美好的生活,和現實生活形成了對比,表現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否定,對美好生活的餓憧憬。

  5, 齊讀第三節。

  四,齊讀第四節,并口譯。

  1, 明確詞語:

  既出:已經(照應上文)。扶:順著,沿。向:原來的,舊的。志:作記號。(名詞作動詞),及:到。詣:晉見,拜見。遣:派。

  2, 概括內容:

  再找桃花源不得而迷路。

  3, 討論:

 。1):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情節有什么好出?

  總結:照應開頭;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秘色彩。

 。 漁人不守信用的懲罰……)

  五,齊讀最后一節,并口譯:

  1, 明確詞語;規:計劃。尋:頃刻,不久。遂:就。津:渡口。

  2, 思考:到底有沒有“桃花源”?作者這樣安排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若有若無,再一次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六,學生齊讀4—5節。

  七:總結全文,討論:

  1, 歸納主題:

  描繪了……景色及……生活風尚,表現了作者……理想。

  2, 討論課后思考題一:

  集體訂正:

  八:完成課后練習(略)。

  附:

  1, 板書設計 :

  停數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復得路

  自敘身世:自云……。

  熱情好客:便邀還家……。

  告戒送客:不足……。

  感動人                         急死人           想死人。

  2, 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    )皆嘆惋。余人各復延(    )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這段文字選自《        》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詩人。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虛構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會環境,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來人們用成語“__________________”來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樂而環境幽靜的餓世界。

  2,解釋加橫線的詞:

  要:(       ) 咸( ) 云(                )

  具(           )語(             ) 為(             )

  3, 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妻子: 古義:(                      )今義:(                           )

  絕境: 古義:(                      )今義:(                           )

  無論: 古義:(                      )今義:(                           )

  4, 在文中括號內填進省略的詞語。

  5, 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

  ——————————————————————————————————

  ————————————————————————————————————

  ——————————————————————————————————。

  6, 回答下列問題:

  (1) 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見漁人之前沒見過任何人?

  ————————————————————————————————————。

 。2) 為什么會“嘆惋”?

  —————————————————————————————————————————。

 。3) 為什么要求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違。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匯。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音頻朗讀 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初步了解故事情節。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

  名家名篇大家談。(回顧七年級學過哪些文言文,接觸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淵明,并且來學習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識記生字詞: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對課文的感知,以朗讀為切入點,又以朗讀為重點。)朗讀的設計如下:

  一讀: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意在聽準字音;

  二讀: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意在讀通課文,培養語感;(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薄祆湔Z)

  三讀:請班上朗讀課文好的同學有感情的讀。并請其他同學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么故事?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分小組細讀課文并自己試著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3.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4.集體逐段朗讀,“開火車”翻譯,貫通文意。

  5.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分組討論,明確: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四、布置作業 :

  1.初步背誦課文。

  2.抄寫并識記字詞、對譯課文2、3兩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思想內容   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步驟 

  一、重點研讀:

  1.揣摩積累語言:

  教師導學:學習文言文要注意兩點:(1)要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如“鮮——鮮嫩”、“美——美麗”、“交——交錯”等等;(2)注意古今詞義的區別及一詞多義的現象。

  古今異義:

  古:交錯相通                                古:與世隔絕的地方

  交通                                        絕境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今:走投無路的境地

  古:妻子兒女                                古:鮮艷美麗

  妻子                                        鮮美

  今:味道好

  今:男子的配偶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古:像這樣

  無論                                        如此

  今:表條件關系的連詞                        今:這樣

  古:不值得

  不足

  今:不夠

  一詞多義: 

  舍棄    “便舍船”                     

  舍                                                                         房子    “屋舍儼然”

  尋找    “尋向所志”

  尋

  不久    “尋病終”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志

  標記     “尋向所志”

  以前     “尋向所志”

  向

  對著     “眈眈相向” 

  2.思考下列問題:

  a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鞔_: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b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阋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于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酥腥苏Z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c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說明了什么?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鞔_: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 

  二、理解研讀:(引導學生提問題來研究,或教師提出思考題,分小組討論。)

  a.“乃不只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薄澳恕弊钟性鯓拥谋磉_效果?推想一下,漁人對桃源人說了些什么?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鞔_:“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現出桃源人對外面改朝換代的時世感到吃驚。漁人向桃源人介紹了自秦朝以來的歷史。桃源人因世間社會動亂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嘆惋。)

  b.文章最后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目的是什么?

  (明確: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c.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文章所表現的社會理想?

 。鞔_:作者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也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幻想。)

  d.歸納源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  豁然開朗  怡然自樂  與世隔絕  無人問津

  三、教師小結:

  陶淵明因生活在戰亂頻繁的環境里,因而構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這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布置作業 :

  1. 1.摘抄成語。

  2. 2.背誦并默寫全文在家庭作業 本上。

  3. 3.預習《短文兩篇》。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

  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

  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

  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

  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

  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

  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

  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

  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

  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

  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

  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

  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F在

  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

  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

  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奚:舍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ǎ┫铝屑狱c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ǘ┻x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ㄈ┫铝懈餮募狱c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ㄋ模┓g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

  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

  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

  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

  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

  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

  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

  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

  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

  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

  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

  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

  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ň吧珒灻溃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h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

  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

  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

  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

  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

  語句。

  (附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

  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

  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

  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

  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

  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

  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

  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

  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抢锩娴娜耍┮娏藵O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

  詳盡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

 。ǹ畲4逯械娜寺犝f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

  (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

  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

  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

  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

  (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

  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

  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

  了記號。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

  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競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

  現,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的人了。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7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今異義現象;了解課文大概內容

  2、積累文言實詞,感受課文生動的描寫,感受課文優美的社會自然風景;

  3、感受作者的社會理想和思想的局限性。

  二、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受課文桃花源優美環境及漁人與村人的交往情感,積累文言詞句,領悟作者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難點:古今異義現象,課文中流露作者的社會理想及局限性。

  四、教學方法:問題引讀,以讀啟思法。

  五、學法:反復誦讀,仔細品味,積極思考,勇于發表勾畫,討論,扮演。

  六、教學思路:整體感知──重點誦讀──啟發探究──延伸創新。

  七、教學過程:

  一、課外引入,激發興趣。

  1、提問:大家知道成語“世外桃源”嗎?講的是什么意思?只要學生說出有關理想中的美好幸福的地方即可。

  2、引出課題《桃花源記》,請學生簡介陶淵明。

  3、鋪墊:東晉怎樣的一個時代?(戰亂的時代)

  過渡語:作者在這樣的一個戰亂時代會寫些什么呢?

  二、整體感知,了解線索。

  小組分段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思考:

  1、課文主要寫了誰?什么事?

  漁人無意闖入桃花源的見聞

  2、課文中的漁人沿路走過了哪些地方?

  緣溪──桃花林──山──洞──村──郡下

  3、由上題可見課文是以什么為線索寫的呢?

  漁人的行蹤(游蹤)

  4、桃花源給你的印象怎樣?或課文哪一段給你的印象最深?

  三、反復誦讀,感受美景。

  (一)學生齊讀第二段“土地平行──怡然自樂”。

  1、思考:寫了怎樣的自然美景?寫了些什么人?他們怎樣?

  以問題啟發學生理解語句,激發學生發現及求知欲望。

  2、重點點撥:儼然、之屬、交通、悉知、黃發垂髫、怡然自樂。

  3、誦讀感受,如果學生難以理解多讀幾遍。

  4、小結并板書:優美環境,安定的社會(優美、和睦、幸福)。

 。ǘ┻^渡語:漁人進村了。

  齊讀第三段:1、村人見了漁人做了些什么?

  問要設酒殺雞作食

  2、村人向漁人介紹了他們哪些情況?

  “自云……遂與外人間隔”

  3、誰能說說這句話講些什么?

  4、點撥:率妻子絕境同時引出古今異義現象

  5、漁人向村詢問介紹了些什么?

  “問今是……皆嘆惋”

  6、找出本段中的一對近義詞。(要延)

  7、村人為什么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êε聭馉,幸福生活不愿被打撓等)

 。ㄋ模┥钊敫惺,扮演創新。

  課文中漁人具體怎樣問?村人怎樣答?不夠詳細,請同學們展開想象,以講故事的形式或分角色扮演的方法演一演。

  要學生自由發揮想象,準備3分鐘,抽小組表演。

  再讀課文二、三段。

  桃花源,表現作者理想。

  自從漁人去過了桃花源后,還有人進去過嗎?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人進去過,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實際上桃花源并不存在)

  我們現在實現了陶淵明的理想了嗎?

  (讓學生結合現實自由發揮,注意正確的思想引導)

  五、延伸課外,布置作業。

  一千五百多年過去,桃花源村的后人,無意中走出了桃花源,看到了外面世界(比如我們蒼南、深圳、上海),他回去會向村人介紹些什么?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溪  桃花林  山  洞  桃花源村  郡下     線索清晰

  環境優美

  漁人見聞  社會安定  向往           描寫生動

  幸福快樂  又不可實現的矛盾心理   情感矛盾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 落實課文的朗讀和古文字詞理解。進行古文基本知識的積累。

  2. 要求學生了解作者及課文的背景知識,明確作品的解讀離不開作者,環境和文化背景。

  3. 要求復述課文基本內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義。

  [教學重點]

  1.古文字詞的掌握,課文的翻譯。

  2.作者及課文背景知識的了解。

  [教學難點]

  古文字詞的識記以及知識點的梳理和歸納。

  [教學方法]

  教授法,提問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朗讀,探討關于課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詞,歸納古文字詞(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㈠導入(5分鐘)

 、 今天在上課的開頭我先請大家來聽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閉上眼睛,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勾勒出一副風景畫,等到音樂結束。我要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樂《夢入桃花源》,約2分鐘)

 、 提問。請2-4個同學來描述一下他聽完音樂的感受以及他腦海里所呈現的畫面(2分20秒左右)

 、恰⌒〗Y辭:正如同學所說,音樂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個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個美好的夢。相信大家對金庸筆下的“桃花島”并不陌生,那里有美麗的景色,精致的樓臺還有俏麗的黃蓉。那么關于桃源的美夢是誰最先開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個叫陶淵明的東晉文人,他將自己的夢記錄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課文《桃花源記》。(35秒)

  ㈡介紹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鐘)

 、盘釂枺捍蠹抑捞諟Y明嗎?知道陶淵明的故事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2-4分鐘)

 、 關于作者陶淵明,書上只做了簡單的介紹,他又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初名將,手握重兵,聲威煊赫一時。死后追贈大司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也曾做過官。陶氏為東晉元勛之后,地位雖然不像當時的名門望族一樣顯赫,也是潯陽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因他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漸敗落。但他仍然屬于士族階層,大家要知道當時的士族是比較牛的,無論從生活上還是心態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淵明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歸隱了。后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當陶淵明四十一歲的時候,再次出來做彭澤縣的縣令,前后不過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脫離了官場(為什么他辭職不干了呢?因為在他到任81天的時候潯陽郡派遣“郵至”,也就是相當于督察的這么一個官員來視察,有個小官告訴他要穿戴整齊迎接那位官員,他說“我豈能因為5斗米而向這么一個鄉村小官點頭哈腰的”,一氣之下就辭職了。)也就是著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淵明辭官歸里之后,小日子過得還算清閑。與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并且他在家鄉有自己的田莊和僮仆,開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寧自得。有時他也親自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作為自己的社會觀和人生哲學的實踐。在這種勞作生活中,與農民有所接近。后來由于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境況愈來愈惡化。但他始終不愿再為官求祿。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中國的詩歌史上可以擔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詩歌總的概括來分成三個部分,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園生活為題材的,他開創了田園詩歌新的藝術境界,使田園詩歌在唐宋以后成為詩歌的重要內容。(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傷風而進入更純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他創造了中國詩歌意境中一種新的,美的類型,一種意韻極為醇厚而又樸實無華的沖淡美,這一切的取得與其豐富的人生體驗分不開的,如果沒有田園生活的體驗也寫不出這些廣為傳誦的田園詩,從而使陶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這位老先生喜歡喝喝酒,喜歡種種菊花,喜歡恬淡的隱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卻影響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他們繼承和發揚了他的田園山水詩,比如宋代的蘇軾,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崇拜陶淵明,將他視為自己的偶像。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是說,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宗室內部的斗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并。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這種權力爭奪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因此,陶淵明才會有逃避現實的思想,找個地方隱居。他向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意趣的鄉村。

  (東晉時代那些專述老莊哲理的詩,被稱為“玄言詩”,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孫綽和許詢。然而,在東晉玄言詩中卻又醞釀著一種新的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山水詩的萌芽。而且,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某種意義上說來,也是山水詩的分支,與玄言詩同樣有直接的關系。玄學本是超世的哲學,它強調人不僅在社會中存在,而且每一個人即每一個精神主體,都是直接面對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義,也不在于世俗的榮辱毀譽、得失成敗,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華,對世界對生命的徹底把握。宇宙的本體是玄虛的“道”,四時運轉、萬物興衰是“道”的外現。從這種觀念中引導出人對自然的體悟、追求,以及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觀念。加以江南山水,佳麗可人,對于來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鮮的刺激,更引起他們對山水自然的興趣。由于玄風的影響,東晉散文除陶淵明外,別無名家。但王羲之的《蘭亭序》,卻可以說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桃花源記》就橫空出世了,下面我們來對課文進行解讀。

  ㈢課文基本知識教授和翻譯(20分鐘)

 、 播放課文朗誦FLSH(3分15秒)同時要求同學將生字注音。注意朗誦者的斷句要領。初步熟悉課文。

 、频谝欢畏g,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著。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 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 )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仿佛: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舍棄 )

  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 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黃發: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指代) ,垂髫(tiáo))

  讀音: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字詞翻譯:

  緣:沿著。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

  復:繼續

  欲:想要

  盡:到頭

  仿佛:隱隱約約。

  才:僅僅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 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

  黃發: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指代)

  古今異義:

  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 通:使動用法 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 前:名詞-狀語 向前

  一詞多義:

  2. 舍:舍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之: 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杼釂(10分鐘)

 、艥O人是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茲O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翘一ㄔ唇o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關句子,并用自己的話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葟褪龅谝欢蔚膬热。(可選,時間空余時用)

  ⑸檢測字詞掌握情況,提問。(可選,時間空余時用)

  [板書]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之: 忘路之遠近:的

  漁人甚異之:語氣助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指示代詞,這.

  古今異義:

  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

  交通:交錯相通。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詞類活用:

  才通人 通:使動用法 使人通過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動詞 走完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對...感到奇怪

  復前行 前:名詞-狀語 向前

  漁人行蹤: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作業]:

  1.背誦課文第1,2段(下一課時檢查)

  2.抄寫5遍: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怡然自樂

  3.記憶上課講到的所有字詞(下一課時檢查)

  4.預習課文下一部分

  [教學后記]:

  文言文的教授本來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為其中的知識點是考試所必須要求掌握的,因此占用了解釋作品內涵的時間,從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樂來導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實音樂和文學本來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詮釋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又不盡相同。

  對于首次正式地接觸文言大家,教師應該占有盡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讓學生了解,認識作者。為其以后的閱讀和學習打下基礎。同時為課文的理解打下基礎。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深層次上的含義。

  為什么要放入一個朗誦FLASH,是因為想給學生提供一個課文閱讀的范例,對于首次接觸的文言來說,學生往往不是認不全生詞就是胡亂斷句,結果往往讀得不流利而喪失了作品的感覺。用朗誦來呈現課文,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將學生的情緒帶入課文,告訴學生課文所內涵的基調。

  初二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散文,一般來說對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是一無所知的。因此教師就應該以講授為主,并且盡可能地要講得細致。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要做好歸納整理的工作,將文言的知識分塊,集結。要求并且強制學生記憶,不斷地要求他們反復回憶,做好聽寫之類的檢查工作。另外要求他們背誦,默寫。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這同他本人的經歷有密切關系。他因厭惡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官場的營私舞弊而三次辭去官職。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

  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學習文言文得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來不得半點的偷工減料。同時,學習起來又不能過于瑣碎、教條,還得動腦筋讓學生在積累基礎知識之余,感受到學文言文的樂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讀中去體會它的美,在說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學生“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美美地聽”,力爭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包含著一個神奇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晉代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來,人們便利用“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生活安樂、環境優美的理想境界,現在也用來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

  這篇課文是怎樣具體描繪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為什么創設這么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現在,讓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書《桃花源記》,齊讀課題。《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

  二、作者簡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生先說,師后補充)。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2.寫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誦讀課文

  (1)范讀課文,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等)、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要求學生認真聽清,仔細記。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朗讀要求:①字音要讀準。②句讀要分明。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

  (3)指名讀,學生或老師進行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課文

  (1)文章以 為線索,以 為順序,從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發現——訪問——離開(或發現——進入——作客——辭別——再尋)(意思對即可)。

  (2)請用簡單的語言講講這個故事,并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 結合注釋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質疑。

  2. 重點掌握: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新鮮

  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不管

  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像這樣 今:這樣

  延 古:請 今:延長.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詳細地 志:作標記 所作的標記

  遂:終于 于是,就 尋:尋找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緣、扶:沿著 云、道:說 乃、遂:于是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

  3.課文翻譯,講述桃源故事。

  五、本課回顧,各說收獲

  這節課學到現在,相信大家都有收獲,請你將本課所采摘的知識之果與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業 ,鞏固遷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語的意思。

  2. 用現代漢語把《桃花源記》改寫成一個故事,或就其中的某個部分,加以想像,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

  3. 練習背誦課文,能背多少是多少,盡自己努力。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線索:漁人的行蹤 順序:時間

  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發現)

  舍船從口入,欣賞桃源景(進入)

  應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訪問)

  既出說如此,不復得其路(離開,再尋)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10

  師: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后,桃源仙境忽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秘。今天我們就要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在閱讀文章之前,老師請幾位同學上臺來做一個小練習。誰愿意一試?

 。ㄉ÷曌h論:不知道老師會出什么題目考大家?)

  師:不用緊張,老師出的題目是:把這篇文章的題目寫在黑板上。

  (生有十幾人舉手)

  師:請蔡飛飛,楊輝恒,任雪妍三位同學上臺來。

  (生三人分別寫了題目,臺下有議論聲。)

  師:好,這三位同學都寫完了。請大家看,題目寫對了的同學是哪幾位?

  生齊說:蔡飛飛,楊輝恒的寫對了。任雪妍的錯在把“源”寫成“園”。

  師:那有沒有同學能解釋一下為什么不能把“源”寫成“花園”的“園”呢?老師打出幻燈片1,幻燈片1為課文題目)

 。ㄉ聊,表示不解。)

  師:這樣吧。我們先看文章的一、二兩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紛紛仔細閱讀一、二段。2分鐘后,有一位學生舉手。)

  師:好。請楊志深同學來回答。

  生:“林盡水源”的“源”與題目有關。

  師:能否具體點?

  生(想了想):應該與水有關吧,指水的源頭。

  師:很好,請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與水有關,從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寫水的句子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從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盡頭、源頭,在比較隱秘的地方。所以不僅僅是指“桃花園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寫錯了。接下來請大家把一、二段朗讀一次。(生讀完后,老師放出幻燈片2,叫一生讀幻燈片上的作者簡介。)

  生大聲讀: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他曾做過小官,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后棄官回鄉過起田園式的隱居生活。

  師:讀的很好,吐字清晰,聲音洪亮,以后有機會成為播音員。(生竊笑)請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還取名、字,甚至還有號。請大家從陶淵明取名、字來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點?

  一生對古文頗喜愛,答:“淵”與“潛”都與水有關!懊鳌迸c“亮”有關,都指明亮。

  師:很好?磥聿田w飛真的是有心人,平時她看書就喜歡思考,知識面也廣,我們應該學習她認真思考的精神。古人取名、字、號往往是有關聯的,不是隨便取的。下面請大家一邊看課文,一邊聽朗讀。注意生字詞、朗讀的停頓和感情的把握。(師放錄音,學生看課文。)

 。犕赇浺艉。)

  師: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

 。ㄉJ真地朗讀。師巡視,了解朗讀情況。)

 。ㄉx完)

  師:剛才大家讀得挺認真的,還有沒有字不懂讀啊?

  有生舉手:“豁、儼、邑”不懂讀。

  師:誰能幫他解答?

  生:第一個讀“huò”。第二個讀“yǎn”,第三個讀“yì”

  師:對了。請坐下。昨晚老師已叫大家預習了全文。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沒有?

  生齊說:做了。

  師:很好。那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老師隨便挑原文幾句話,請幾位同學來翻譯。(抽了幾個成績大概在30名左右的學生)好,盧國豪,你來,請把“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譯出來。

  生:其中來來往往耕田種地的男男女女,穿著都像外人。

  師:“外人”能否譯得具體點?

  生思考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師:有沒有同學有異議?

  另一生答:應是指與漁人生活那個朝代不同的人。(生紛紛贊許)

  師:不是有句古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課本的注解是錯誤的,在這里李小娜同學有認真思考,大家可要學習小娜的認真學習的態度。接下來請看第三段第5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誰來譯?

  生幾個人舉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請漁人到他們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師:好,譯得很流利,請坐下?磥泶蠹覍ξ恼碌姆g應該了解得很透了,學習態度都很認真,效果較好。那接下來看看老師幻燈片上的問題。(打出幻燈片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請從原文找出來。

  (由學生閱讀全文3分鐘,3分鐘后由學生作答。)

  一生說: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師說:這句話是寫桃花源的什么美?

  生答:景色優美。

  師:很好,請坐下。大家先自由朗讀第一段,應把景色優美讀出來,在讀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讀完后)

  師:剛才老師看大家讀得很專心,能從讀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學舉手。(稍等片刻,有1生舉手)好,許智宇你來給大家試范。

 。ㄔ撋懈星槔首x第一段。)

  師:剛才許智宇讀得最好的地方在哪?

  生:“忽逢”讀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還有“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讀出了詩人陶醉其中,贊嘆訝異不已的味道。

  師:盧詠芬對許智宇的朗讀評點怎么樣?

  (生齊聲說很好。)

  師:那我們大家齊來一次。(生大聲有感情地朗讀)

  師: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還體現在哪些地方?(生舉手人數有十多個)

  一生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師:這里寫什么美?

  生:景美。

  師:這里的景跟前面寫的景有何不同?(生思考后答不出)

  師提示:好,你先請坐,此處寫到了人沒有?

  一生恍悟答:前面寫自然的景色美,這里寫人在這里生活創造了景物美。

  師:哦,發現了區別。既然有人在此勞作,此處除寫景美外,“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還體現了老少生活無憂無慮,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

  生答:生活美。

  師:很好,大家齊來讀應把第二段寫桃花源的生活美讀出來,讀出作者的向往之情。(由生齊讀第二段)

  師: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還體現在哪?

  生齊答:桃花源人熱情好客。

  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體現在哪一段,能否找出來?

 。ㄉ鄠人舉手。)

  師:好,黃貴發,你來。

  生:體現在第三段的“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師:“要”讀音是——

  生齊答:yāo

  師:對了,作邀請講,所以不讀第四聲,王貴發你要注意這個注音,請坐下,既然桃花源人都好客,那此處應是指什么美?

  生答:人美。

  師:有沒有更好的詞概括?

  臺下有一生小聲答:人美。

  師:人美好,還是人情美好?

  生答:人情美好點吧。

  師:(老師打出幻燈片4)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這三個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風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么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終美好,讓人向往呢?生思考后依然無人作答。

  師提示:剛才我們在介紹陶淵明生活的背景時,大家有沒有記住陶淵明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

  生:社會動蕩不安,有戰爭。

  師:那文章第三段有沒有提到桃源人是為什么舉家搬遷到這里來呢?

  生齊答:“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師:那也就是為了躲避戰亂而來此處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

  生:沒有戰爭

  師:用戰爭好還是戰亂好?

  一生答:戰亂好,因為“戰亂”指人們因社會動蕩而無法安居樂業。

  師:很好,請坐下,中國古代戰爭連連,人們確實無法過太平日子,所以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社會才是人們最想得到的,在戰亂的年代,桃花源的寧靜,便是歷代人們所向往的。接下來,請大家把第三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該讀出文中人物的語氣,比如“乃大驚”、“皆嘆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ㄓ蓪W生自由朗讀,讀完后老師打出幻燈片5)

  師:請大家看幻燈片5,“……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規往。末果,尋病終”,作者寫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組討論。老師會請幾位同學把你那組討論的結果與大家分享或共同探討。

  (學生積極討論,非常感興趣,3分鐘后)

  師:大家剛才討論得蠻熱烈的,不知結果如何?有哪組的同學先帶頭發言?(多名學生舉手,師請其中一名學生答)

  生:我們認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擾,破壞他們的生活,比如漁人言而無信,帶人來尋找,不懷好意,所以找不到。

  另一生好像有異議,師:剛才這組同學有自己的見解很好,我們再看余海彬有何見解?

  生:我想去桃花源的人不一定個個都去破壞他們的生活,劉子驥是高尚的人,陶淵明為什么也不讓他找到桃花源呢?

  師(贊許):余海彬看來對課文研究仔比較深,提的問題也挺有意思,那你認為陶淵明這樣寫有何用意?

  生:我想桃花源可能沒有這個地方,我在網上查過武陵有個桃花源,但經考查并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我想文中的桃花源可能是陶淵明捏造出來的,因為陶淵明生活的年代社會動蕩不安,所以他特向往,就捏造了文中的桃花源。(生齊鼓掌表示贊同。)

  師:余海彬同學的這種學習態度實在令人感動,看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還真讓余海彬也去—訪芳蹤了,余海彬也沒找到真正的桃花源,但卻找出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打出幻燈片6》總結)這篇課文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實中有虛,以“不復得路”“未果”等句寫出仙境在恍惚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人覺得似夢似真,這些都不過是陶淵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實際上是子虛烏有的,桃花源讓后人津津樂道,可見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了。接下來我們再把最

  后兩段朗讀一下,朗讀時應注意讀出找不到桃花源的那種遺憾的感情。

 。ㄉ杂衫首x,讀完后請一為學生范讀。)

  師:楊智深你來試讀一下。

 。ㄉ鷹钪巧钭x。)

  師:遺憾的感情從哪體現?

  生答:“遂迷,不復得路”和“后遂無問津者”。

  師:那剛才楊智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沒有?

  生有的答:還可以。

  師:老師覺得楊智深已經把握了,接下來大家跟著音樂再把全文有感情朗讀一次好嗎?

  生:好。(生跟著音樂自由朗讀,讀完后下課鈴響。)

  師:好,今天我們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點評:這節課堂教學實錄概括說有以下特點:抓點、帶面、釋詞、究義。教者開場就抓住“源”與“園”的區別,以此為起點,帶出“世外桃源”有何特點這個“面”。然后一線串珠,擰起了“景色美”、“人情美”、“環境美”(無戰亂),這樣一氣貫通,自然分析至結尾。釋詞究義完美結合,思維始終保持一種勃發的狀態,是文言文教學比較好的設計。(點評者:吳泓)

  上一篇:《桃花源記》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下一篇:東晉有沒有“桃花源”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讀準下列字音:

  豁然儼然衣著阡陌鬢要邑詣驥語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

  (1)通假字:具、要;

  (2)古今異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

  (3)一詞多義:舍、尋;

  (4)辨析同義詞:悉、并、具、咸、皆;

  (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學家陶淵明。

  (二)能力目標

  1、借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查找有關詞的意思。

  2、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氣勢和感情色彩,體會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的表現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三)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實不滿的精神。

  二、學法引導

  朗讀感知課文內容,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再用歸納比較法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辯證地評價陶淵明的社會理想,最后熟讀成誦,汲取文化營養。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學習一詞多義、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漢語知識。

  2、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可通過討論課后練習一至四題來完成。

  3、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節都是虛構的;開頭渲染神秘色彩,結尾又不知所蹤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似真而幻的虛構境界。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投影片:

 、偕衷~;

 、谟嘘P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③有關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同義詞的辨析表格;

 、茈S堂練習。

  2、有關課文的插圖。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背誦接龍,其中如有人背錯,就讓他(她)表演一個節目,最后評出優勝者。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讀準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淵明。

  3、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

  4、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

  5、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二)整體感知

  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發現桃花源,到訪問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帶動學生通讀全文,了解大意。

  l、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林的?

  2、在桃林盡頭漁人看到了什么?

  3、漁人在桃花源作客時,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談?

  4、漁人離開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結果如何?

  (三)教學過程

  1、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東晉時人,祖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少年時代深受儒家學說影響,有著“大濟蒼生”的志向。二十九歲出什,但幾次做官都不過擔任祭酒、參軍一類低微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還要屈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四十一歲時,他出任彭澤縣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幾天,就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親自參加了一些農業勞動,較多地接觸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他此后的創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歸隱后寫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因而成為我國有名的“田園詩人”。

  《桃花源記》(原名《桃花源詩并記》,詩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歲時所作,標志著作者思想發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實,想象出了“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作者潔身自好、要求人人勞動、人人平等、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愿望。

  3、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的注釋,老師稍加指點,讓學生弄清全文內容。

  4、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么?

  討論明確:描寫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來會出現“奇景”,為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上的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弄清以下詞句的含義:“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是偏義復詞;“夾岸數百步”,指兩岸數百步之寬,不是指沿岸之長;“漁人甚異之”中的“異”為意動用法。

  5、討論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敘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明確: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鬢,并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在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語言現象:一是一詞多義現象,如“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前者是動詞,作“舍棄”講,后者是名詞,作“房舍”講。二是古今詞義的區別,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錯相通”講,是兩個詞。三是同義詞的辨析,如“悉”和“并”兩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講,但這兩個詞也有差別,“悉”指數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種類別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

  6、討論學習第三段的.內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后聽了漁人的回答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里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村中人與漁人的談論之語有何含義?通過村中人之口,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緣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渦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似乎想給人們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著男耕女織的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的。

  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筆。

  本段應掌握的古漢語知識為:一是一詞多義現象,如“見漁人,乃大驚”與“乃不知有漢”中的“乃”,前者作“是”講,表示前后兩個動作的關聯,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詞義的區別,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兒女”解,是兩個詞,而現代漢語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雙音詞;“絕境”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兩個詞,而現代漢語中是指“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是“更不用說”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是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三是同義詞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詳細”講,表示無所遺漏;“咸”作“全”、“都”講,指人的全體,“皆”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數。四是通假字的歸納,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語和賓語的現象,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

  7、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為什么詳細地寫漁人在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后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但與此同時,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結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這樣一寫,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個安居樂業的桃花源世界。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12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現行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選有五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語文書上已明確指出: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陶淵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寫出這樣一個美好社會,同他本人的經歷也有密切關系。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起來。陶淵明在農村過了幾十年的隱居生活,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淳樸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場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人相處,心情要愉快得多。這些都說明了陶淵明對當時政治黑暗的社會極為不滿,對廣大農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它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讀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探討主題、拓展延伸。在本課采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本節課需用兩課時。具體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完成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4、“時空連線”電視采訪情景創設的方法,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投身其間。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又富有個性的火花閃現。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程序的安排

 。ㄒ唬、導入新課。

  投影顯示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讀并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向往。教師自然地導入新課。然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淵明,并板書課題及作者。并簡介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

 。ǘ、確定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以前學習文言文的舊知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商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后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或用多媒體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學文:

  第一步、初讀課文,朗讀指導。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盡量讀出感情。)

  2、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并結合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解決。

  3、讀給同桌聽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4、將實在不能解決的讀音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決。

  5、隨機抽查學生以檢查對目標的完成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字詞句一一落實,盡量做到對譯;2、盡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2、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教師巡視)

  3、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若無人會,則由教師解答。

  4、學生再次對課文進行翻譯。

  5、讓學生起來復述本文所講述的故事。以檢查學生對目標2的完成情況。

  第三步、三讀課文,“時空連線”,深化理解。完成教學目標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師問: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沒想去。師:那好,F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在我對村民現場采訪。

  然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了以下問題:

  1、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我們這里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正氣,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靈。

  2、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4、在節目的最后,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或你們的感受。(1、我們桃花源風景優美。2、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3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第四步、四讀課文,品位研讀 、 主題探究。完成教學目標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ㄋ娜诵〗M討論,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1):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情節有什么好出?

  總結:照應開頭;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秘色彩。

 。 漁人不守信用的懲罰……)

  2, 思考:到底有沒有“桃花源”?作者這樣安排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若有若無,再一次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3、本文描寫的桃花源是怎樣的社會狀況?

  ○4、這種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何不同?

  明確: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讀《桃花源詩》

  ○1朗讀《桃花源詩》,感悟其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桃花源詩》譯文,思考分析在內容、寫作方法、思想感情上與《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系。

  第六步、當堂檢測。

  1、解釋下列詞語:

  要:( ) 咸(     ) 云( )

  具( )語( ) 為( )

  2、 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妻子: 古義:( )今義:( )

  絕境: 古義:( )今義:( )

  無論: 古義:( )今義:( )

 。ㄋ模┎贾米鳂I:

  課下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作。

  總結: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最球,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鄙裰荽蟮兀酱ㄥ\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好,這節課上到這里。

  板書設計:

  1、 初讀課文,朗讀指導

  2、 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3、三讀課文,“時空連線”,深化理解

  4、四讀課文,品位研讀 、 主題探究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二、指導閱讀“閱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偬諟Y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生靈涂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郾疚氖恰短一ㄔ丛姴⑿颉分械“序”,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范讀課文,然后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1)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②讀完后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呵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節。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發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傥淞耆瞬遏~為業:作為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2)乃不知有漢:竟:乃大驚:竟

  3)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都兩兩狼之并驅如故:一起

  4)一為具言所聞:詳細地具答之:詳細地

  5)甚異之:對……感到驚異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咸來問訊:都黃發垂髦:用特征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請處處志之:同“誌”,作標記

  諧太守:到…去,尋病終:死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F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F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F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更不用說,F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說如此:像這樣,F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鮮嫩美麗。現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了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誦讀訓練。(鍛煉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僮忠粢x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不作要求。

 、诰渥x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4.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恰然自樂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會是什么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3.請一位同學們朗讀第2段,思考: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致?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于發現。

  漁人見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樂”,說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請一位同學朗讀第3段,思考:

 、偬一ㄔ吹娜艘姷綕O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②“皆嘆惋”說明了什么?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5.默讀課文最后兩段,思考:

 、贊O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訪桃花源,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谧詈髢啥闻c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三、齊讀全文,討論總結以下內容。

  1.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的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③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為什么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相生,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以上為理解要點!

  2.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理想社會?

  應聯系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四、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

  寫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設想你是漁人,寫你進入桃花源后的見聞,不與課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篇14

 、俜蹲x課文

 、趯W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①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供養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谥笇W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奂氉x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①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边@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谥该麊为毨首x,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劾首x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茏ブ攸c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

 、偎伎迹骸按笸鄙鐣諠撁枥L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诒痴b并默寫全文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桃花源記》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匯。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 2.理解故事的寓意。...

  • 《桃花源記》自學評估(精選12篇)

    達標訓練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1)儼然 (2)黃發垂髫 (3)詣太守(4)劉子驥 (5)武陵人捕魚為業2.解釋下列加粗的詞。(1)落英繽紛 (2)才通人 (3)屋舍儼然 (4)阡陌交通(5)皆嘆惋 (6)便扶向路 (7)尋向所志 (8)欣然規往...

  • 鄂教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精選14篇)

    第一部分:1.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⑴緣溪行(緣:)⑵漁人甚異之(異:)⑶欲窮其林(窮:)⑷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⑸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⑹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語:)2.理解翻譯下面幾個句子。...

  • 《桃花源記》說課稿(精選16篇)

    一說教材(一) 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本文編在初中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桃花源記》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敘述了理想社會的模式,表達了一種憧憬。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 《桃花源記》同步練習(精選13篇)

    [基礎知識訓練]1.《桃花源記》作者 , (朝代)著名詩人。2.文中描寫桃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體現祥和安樂的社會環境的句子是 。...

  • 第25課《桃花源記》內容整理教案(通用17篇)

    第25課《桃花源記》必考內容整理一、重點字詞(一)通假字:1、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2、具答之 具通俱,全、都(二)古今異義:1、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好2、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3、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 《桃花源記》重要知識點歸納練習(通用13篇)

    江蘇省東臺市四灶中學郟生祥《桃花源記》歷來是升學考試的傳統課文,考查重點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考查角度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⑴豁然()⑵儼然()⑶垂髫()⑷阡陌()二、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 桃花源記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熟讀,美讀直至背誦課文。2、整體把握在課文內容。3、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疏通文意(第一課時),多媒體教學情景引領,把握兩個問題切入,背景交代,主題呈現,拓展延伸。...

  • 《桃花源記》有講有練(通用17篇)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一、字音及詞義:緣:沿著,順著。夾岸:兩岸。甚異之:對這兒景色感到很驚異。窮:走盡。其中往來:在那田野里來來往往。怡y然自樂:都安閑快樂。具:詳細。妻子邑y人:妻子兒女;鄉鄰們。復延:又請。...

  •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精選16篇)

    師: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后,桃源仙境忽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秘。今天我們就要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

  • 《桃花源記》第二課時課堂實錄(通用13篇)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板書課題、作者)。課下有同學問,老師啊,桃花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生雜說:是虛構的。師:作者虛構的桃花源有怎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癡迷地探尋?他為什么虛構這個桃花源?從大家給...

  • 《桃花源記》中的 “外人”一解(通用16篇)

    八年級的語文(人教版)教材,收錄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文中有三個“外人”,注釋上明確標注都解釋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筆者不以為然。筆者認為,第一個解釋為“世外之人”,第二、第三個才解釋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精選17篇)

    在做《桃花源記》和《入蜀記》這兩個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題的時候,你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嗎?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祝愿同學們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 21桃花源記(精選12篇)

    】《桃花源記》教案12】《桃花源記》教案11】《桃花源記》教案設計10】《桃花源記》表格式教案】《桃花源記》教案9】《桃花源記》教案8(內含練習)】《桃花源記》教學設計7】《桃花源記》教學課例】《桃花源記》教案6】《桃花源記》綜合創...

  •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2、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3、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過程與方法:4、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国一区二区 |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午夜av内射一区二区三区红桃视 | 日本ⅹxxxx久色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毛茸茸毛毛多水水多 | 苍井优三级在线观看 | 欧美人善z0zo性伦交高清 |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 | 日本丰满人要无码视频 | GOGOGO免费视频观看高清国语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 | 67194成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青青久久亚洲 | 中文幕无线码中文字蜜桃 | 久久精品三 | 中文字幕精品—区二区四季 | 99在线免费 | 欧美αv日韩αv另类综合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 日本大人吃奶视频xxxx | 日本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狠天天插 | 一级特黄bbbbb免费观看 | japanese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 中文在线观看视频 | 无套内射视频囯产 | www.av免费 | 久久国产免费看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播放 |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四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 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