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語文版教案(精選3篇)
九年級上語文版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賞析精彩的描寫語段,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3、學習古典文化的精髓,培養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操。
【學習重點】
賞析精彩的描寫語段,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學習難點】
學習古典文化的精髓,培養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操。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讀
《香菱學詩》節選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是個苦命女子,原籍姑蘇,出身鄉宦家庭。她三歲被拐,長大后被呆霸王薛蟠買去做妾,后隨薛家進京,一直住在榮府的梨香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難得有空。這一次因薛蟠外出經商,寶釵便把她帶進了大觀園給自己做伴。環境的改變激發了香菱寫詩的愿望,寶釵笑她“得隴望蜀”,勸她“且緩一緩”,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選文便從這里開始。
2.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夢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號,屬滿洲正白旗。曹家從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這一代止,是一個“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設江寧織造,這是一個財富要職,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璽,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繼任,一共約60年。
后來曹家勢敗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著破房子。他善畫,只能靠賣畫來維持終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間,曹雪芹唯一的兒子病死,他因傷感太甚,于這年除夕病逝。《紅樓夢》就是這期間寫的--他只寫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鶚續寫的。
3.相關資料
(1)關于《紅樓夢》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它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要線索,描寫了賈家榮、寧兩府由盛而衰的過程。書中成功的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襲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政治禮教、經濟制度及文化發展,可以說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
(2)金陵十二釵
林黛玉、薛寶釵、賈元春、賈探春、史湘云、妙玉、賈迎春、賈惜春、王熙鳳、賈巧姐、李紈、秦可卿
【自主學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摩詰( ) 應玚( ) 墟( )里 胡謅( ) 曖曖( ) 顰( )兒 摳( )土 輞( )川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香菱聽了,( )的回來,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 ),或蹲在地下摳土,來往的人都( )。李紈、寶釵、探春、寶玉等聽得此信,都遠遠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見他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3、辨析加點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2)、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3)、你真真胡鬧!且別說那不成詩,便是成詩,我們的筆墨也不該傳到外頭去。
(4)、這正是“地靈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
4、文學常識填空:
本文節選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頂峰之作。小說以賈寶玉、林黛玉的( )為線索,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史,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廣闊的社會現實。作者( ),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清代( )。
【合作探究】
5、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6、本文運用細膩準確的語言、動作描寫塑造人物,試結合具體語句加以分析。
7、本文描寫了黛玉的教詩和香菱的學詩,請分析黛玉和香菱的性格特征。
8、林黛玉的教學方式有什么特點。
9、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精讀精練】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各自散后,香菱滿心中還是想詩。至晚間對燈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臥下,兩眼鰥鰥,直到五更方才朦朧睡去了。一時天亮,寶釵醒了,聽了一聽,他安穩睡了,心下想:“他翻騰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這會子乏了,且別叫他。”正想著,只聽香菱從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寶釵聽了,又是可嘆,又是可笑,連忙喚醒了他,問他:“得了什么?你這誠心都通了仙了。學不成詩,還弄出病來呢。”一面說,一面梳洗了,會同姊妹往賈母處來。原來香菱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日間做不出,忽于夢中得了八句。梳洗已畢,便忙錄出來,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來又找黛玉。剛到沁芳亭,只見李紈與眾姊妹方從王夫人處回來,寶釵正告訴他們說他夢中作詩說夢話。眾人正笑,抬頭見他來了,便都爭著要詩看。
10、“只聽香菱從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點?
11、“寶釵聽了,又是可嘆,又是可笑”,“可嘆”“可笑”的內容分別指什么?
12、寶釵用“呆”“瘋”“魔”來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詞語回答)
13、香菱學詩的過程,可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須經歷的三種境界來概括,試寫出這三種境界。
【主題閱讀】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只見一個媳婦端了一個盒子站在當地,一個丫鬟上來揭去盒蓋,里面盛著兩碗菜。李紈端了一碗放在賈母桌上。鳳姐兒偏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桌上。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著腮不語。眾人先是發怔,后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來。甲 撐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乙 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噯喲,寶玉早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的摟著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著鳳姐兒,只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里茶噴了探春一裙子,丙 手里的飯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丁 離了坐位,拉著他奶母叫揉一揉腸子。地下的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他姊妹換衣裳的,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劉姥姥拿起箸來,只覺不聽使,又說道:“這里的雞兒也俊,下的這蛋也小巧,怪俊的。”眾人方住了笑,聽見這話又笑起來。賈母笑的眼淚出來,琥珀在后捶著。賈母笑道:“這定是鳳丫頭促狹鬼兒鬧的,快別信他的話了。”那劉姥姥正夸雞蛋小巧,要吃一個。鳳姐兒笑道:“一兩銀子一個呢,你快嘗嘗罷,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劉姥姥便伸箸子要夾,那里夾的起來,滿碗里鬧了一陣好的,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著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親自去撿,早有地下的人撿了出去了。劉姥姥嘆道:“一兩銀子,也沒聽見響聲兒就沒了。”眾人已沒心吃飯,都看著他笑。賈母又說:“這會子又把那個筷子拿了出來,又不請客擺大筵席。都是鳳丫頭支使的,還不換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預備這牙箸,本是鳳姐和鴛鴦拿了來的,聽如此說,忙收了過去,也照樣換上一雙烏木鑲銀的。劉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銀的,到底不及俺們那個伏手。”鳳姐兒道:“菜里若有毒,這銀子下去了就試的出來。”劉姥姥道:“這個菜里若有毒,俺們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盡了。”賈母見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過來與他吃。又命一個老嬤嬤來,將各樣的菜給板兒夾在碗上。
14、從下面人物中選擇恰當的人選,填在甲、乙、丙、丁四處。
探春 黛玉 惜春 湘云
15、“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來”,為什么“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16、上文刻畫人物方面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聽到同樣的一句話,為什么甲、乙兩人的笑態不同?
17、上面的文字給人們展示出一幅怎樣的生活場景?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
18、你讀過《紅樓夢》原著嗎?王熙鳳后來托付劉姥姥照顧自己的女兒巧姐兒,她做到了嗎?請簡要敘述。
【拓展提升】
19、按照提示寫古詩詞。
有關秋花的:
有關秋雨的:
有關秋風的:
20、請參照示例,以“燈泡”“短尺”為對象,各寫一句話,要求借物喻理,表達出一種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傘:總是用潮濕的身軀,彰顯自身的價值。
燈泡:
短尺:
21、《紅樓夢》第五回中,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翻看副冊時,只見畫著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蓮枯藕敗,后面書云: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大家知道這首判詞說的是誰嗎?
22、請你從讀過的名著中選出一部,推薦給即將升入初中的同學,并根據提示結合作品內容寫出推薦理由。
名著:
這本書在語文學習上給我最大的幫助:
【教學后記】
香菱學詩
1、Jié yáng xū zhōu ài pín kōu wǎng
2、默默;出神;詫異
3、不要因過分注重辭采形式而損害了內容;這里指事物的關鍵;這里指詩文作品;山川靈秀,人物杰出。
4、愛情悲劇;曹雪芹;小說家。
5、香菱跟黛玉學作詩。
6、語言描寫:
香菱笑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可以看出,香菱讀詩已經有所會意,只因以往所讀之書有限,一時難以用言辭表達出來罷了)
動作描寫:
香菱聽了,默默的回來,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來往的人都詫異。李紈、寶釵、探春、寶玉等聽得此信,都遠遠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見他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寫出了香菱立意時反復斟酌之態,真是如醉如癡!)
7、黛玉性格:學識淵博、熱情大方、具有詩人氣質,她樂為人師,當仁不讓、主動、率真、自信等等。香菱性格:虛心好學、刻苦勤勉。
8、她注重培養香菱的自信心;在教學中循序漸進,重視積累和感悟;強調自學、實踐、探究;重視能力的培養,力主創新。
9、主要原因: 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詩上,執著的追求,實現自己的目標。此外:良好的資質;好的引路人;大觀園里有良好的詩歌環境。
10、表現香菱夢中仍癡心于思考詩的狀態。
11、“嘆”香菱學詩作詩精心投入的精神,“笑”她近乎“癡”“呆”“傻”的狀態。
12、苦志學詩 精血誠聚
13、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4、湘云 黛玉 探春 惜春
15、此事是她倆一手策劃的,但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
16、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 這是因為性格的不同而造成的表現不同。
九年級上語文版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導語)這茫茫夜空中閃現的點點光明,令人遐思。對于經歷過心靈劫難的詩人江河來說、“星星”便成了點燃他靈感源的導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變奏曲》。今天,我們就—起學習這首詩歌。(板書文題、作者)
同學們,起步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為大觀的朦朧詩潮,無疑填補了那個動亂的歷史年代中詩意的空白。舒婷,顧城等無數富有才情的青年詩人的歌聲渲染出時代的色調,建構起一個新的詩學主題。詩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作《星星變奏曲》,去體悟朦朧詩獨特的審美特征。
二、朦朧詩的解說及作者簡介:
1、朦朧詩簡說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朦朧詩孕育于“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2、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4、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5、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6、“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四、小結:
同學們,有人說,一個聰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朦朧詩潮就是對那場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為代表詩人之一的江河的詩作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星星變奏曲》即是真正的對與光明的呼喚,溫柔的靜穆中讓人體驗了咸澀的沉重,濃郁的詩情氛圍讓人輕松中心靈震動。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對于身處逆境的個體,乃至民族,這種信念永遠是鮮亮的。
五、作業設計:
1、詩中之象,即作者筆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這些是詩的根本,因為作者必須借形象來說活,請分析《帆》的意象。
2、詩之魂,詩人無論怎樣塑造人、物、景,都絕不單單是人、物、景,詩的意象是為詩魂服務的,詩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感情等。
九年級上語文版教案 篇3
第11課大小貓洞
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9l一94頁。《大小貓洞》是現代著名學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作者從流傳的故事中挖掘了新的道理,其思路靈活,令人耳目一新。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特點和論證方法。 .
2.學習作者敏銳的觀察力。
3.學習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維方式和豐富的聯想。
4.學會多方面搜集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
1.結合本文中的故事,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讓學生用發散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時展開小組討論,看那個小組的說法更獨特、更有新意。
2.通過一些思維訓練來開闊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辯證思維和發散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習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不僅僅從自身的角度而且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分析問題;學習辯證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方法。
2.尊重客觀實際,全面考慮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積極培養人文主義的精神和理念。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學會尊重客觀,全面考慮,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2.了解議論文的相關知識,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3.體會本文中層層推進的論證方式。
4: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難點
1.學習多角度、全方位、辯證的思維方式。
2.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散學生的思維。
◆教學突破
1.結合文中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分析,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探究本文的看似簡單實則深刻的道理;可以采用一些腦筋急轉彎的問題,豐富課堂的氣氛,開發學生的思路。
2.學習本文論證層層推進,及結構嚴謹、娓娓道來、如話家常的行文方式。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讓學生分組進行課文預習,搜集牛頓、晏嬰的有關資料,以便介紹給其他的同學;搜集一些現實生活中辯證的多角度思維的例子以豐富課堂的內容。
2.搜集一些腦筋急轉彎的問題,以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的思路。
◆學生準備
分組進行課文預習,并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訴讀者什么道理。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通過介紹牛頓,導入 新課。 1.配合教師,進入新課學習。2.用講故事的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 2.開動腦筋,積極思考。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注意引導。 3.積極展開討論,學習思考問題的方
法。4.總結歸納,提高認識。 4.比較思維方式的不同。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知識,鞏固所
學的議論文及議論文的特點,了解學
生掌握的情況。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總結。然后,從介
紹大科學家牛頓人手,導人新課。
3.結合學生的回答,向學生介紹現代著
名學者金克木。然后,用講故事的方
法,向學生們講述關于牛頓給兩只貓
在門上開兩個洞的故事,并啟發學生
進行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
4.給學生3--4分鐘時間,品讀本文,細
細體會。
1.回憶以前所學的議論文的知識,回答教
師的提問。
2.交流自己了解的牛頓,如有的說,“牛頓
發現了萬有引力”。
3.自由展開討論,積極進行思考,說出自
己對這個故事真假的認識以及這個故
事說明了什么。比如說:“牛頓想法不
靈活,開一個洞就可以了,不然我們是
不是也要給不同高矮的人都開不同的
門嗎?”。
4.在品讀的過程中體會本文的寫作目的。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結合課文,說明本文作者對牛頓的看
法,指出牛頓“尊重客觀,不由人的主
1.根據教師的講解,認識到牛頓不是思維
不靈活,牛頓不是從人的一面觀,考慮
事情全面”的思維方式,并與學生的
看法進行對比。
2.轉人中國有關門洞的名人故事。可
以先介紹一下晏子的機智多謀,提出
問題:晏子是如何挫敗楚國人的?引
導學生比較楚人和晏子的思維方式
和出發點。
3.講解:作者轉人對中國歷來的楚國式
的行為方式的批判。請學生思考什
么是楚國式,什么是齊國式,并結合
他們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進行評述。
4.作者以中國最古的大學“泮宮”為例
具體說明了中國歷來是楚國式;同時
又舉了“北大‘狀元橋’上走的人不僅
限于狀元,人人都可進”的例子。請
思考作者想說明什么。
考慮,而是從貓的一面進行考慮。之
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思維的角度
不同。
2.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楚人認為門以人
為準,晏子認為門以國為準,這是從兩
個不同的坐標出發看人和門的關系。
3.思考并回答:“楚國式”是指門以人為準
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齊國式”是指門以
國為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生活中有
很多例子,學生應結合起來進行評述。
4.進行討論,進行發散思維,暢所欲言。
回答:中國歷來的“楚國式”有了改變,
人們不僅是看重“物”了,而是更看重
“人”了。
三、組織討論,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得到里面
有什么道理”可以說是本文的落腳點,
也表達了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應在流
傳的故事中挖掘新的道理。請學生結
合自己知道的故事,看看是否真的理解
了故事中的道理。
分組展開討論,把自己熟知的故事
講給大家聽,讓大家思考其中的道理,并
比較大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
有這樣的不同。
本節總結
《大小貓洞》是現代著名學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雜雜,東扯西扯,但是結構嚴謹,行文流暢,給人啟迪,發人深思,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觀點。通過本文,學生應學習作者開闊的思路和質樸的語言以及作者表現的強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板書設計
大小貓洞牛頓的故事晏子的故事古代的“泮宮”北大的“狀元橋”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結合智力訓練,培養學生多層次的辯證思維和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反思一下。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請給下面字詞注音。
泮宮( ) 仆役( )
2.作者是如何看待牛頓給貓開兩個洞的?
答案與提示:作者認為牛頓不是不靈活,而是講科學,尊重客觀,不由人的主觀,考慮事情全面。
3.思考一下本文語言和結構的特點。
答案與提示:本文看似拉拉雜雜,東拉西扯,但是結構嚴謹,語言質樸,行文流暢,如話家常,給人啟迪,發人深思
◆個性練習設計
1.講一個有關晏子的故事給大家聽。
答案與提示:一天早晨,天已經大亮了。齊景公披散著頭發,駕著六馬大車,帶領后宮嬪妃從宮中出來,卻被受過刖刑(斷足之刑)的守門人攔住,并對景公說:“你不像是我們的國君。”景公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缺乏禮教的行為,于是慚愧得不愿親臨朝政。晏子聞訊,便入宮求見景公,問景公為何這樣。景公說:“是我有過錯。我一國之君,如今被斷足的守門人羞辱,我有何臉面呢?”晏子一笑,回答說:“這是國君的福氣呀,我特向國君慶賀。屬下無直率的話,上邊就會有受蒙蔽的國君,百姓如果忌諱不講真話,國君就多驕奢的行為。如今您有失禮的舉動,斷足的守門人就敢于對國君直言,這說明老百姓對您忠誠呀。請賞賜他,以表明您喜愛直言善勸。”景公笑了:“這可以嗎?”晏子說:“可以。”于是景公下令給這個守門人雙倍的俸祿,并免征賦稅。
2.講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看自己是不是能從中發現新的道理。
3.結合生活實際,寫一篇300字的小文章,談談你對“中國歷來實行的楚國式,不是齊國式”的認識。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通過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議論文的特點,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議論文的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進行辯證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多發言,多發表觀點。在議論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品味、思考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議論文的風格和特點。
板書設計
金克木(1912年8月一2000年8月),祖籍安徽壽縣。歷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他是我國梵學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學貫東西,通曉多國語言,對東西方文化很多領域有廣泛研究,是著名的詩文、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