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冊30課詩詞五首(通用2篇)
五冊30課詩詞五首 篇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體會教學點
2、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訓練點
朗讀詩歌做到以聲傳情,有表情地朗讀。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詩歌語言的美。
二學法引導
誦讀法(讀—思一議—讀)。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難點
創作背景的介紹。
3.疑點
重點詞句的理解。
4.解決辦法
課堂學習中注意貫穿朗讀訓練,以朗讀帶動理解,文學表現手法與修辭手法的運用由師生共同分析。背景知識,由學生課前查找資料,課堂簡要介紹。四、課時安排3課時。五、教具學具準備錄音機。磁帶。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1.朗讀詩歌。2.查找背景資料。介紹背景。3.討論分析:(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2)<南園》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異同。(3)<己亥雜詩>共四句,寫了幾種心境?4.展開想像,寫片段作文,描繪這首詞所表現出的意境。5.背誦詩歌。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一)明確目標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1.寫作背景介紹,“歌”的介紹。 ·2.描寫,敘事、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3.朗讀并背誦詩歌,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處漏雨茅屋,還存有憂國憂民的情思,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
(三)教學過穗
1.檢查預習情況
(1)字詞 .
怒號(hao2) 三重(chong2)茅 掛罥(juan2) 布衾(qin1) 大庇(bi4) 突兀(wu4)
(2)作家及創作背景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一度入劍南節度使嚴武幕府,以檢校工部員外郎銜充任節度參謀,故世稱杜工部。祖上曾從原籍京北(今陜西省西安市)遷往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從他曾祖父起,移居鞏縣(今河南省鞏縣)。三十三歲時在洛陽與李白相遇,結下了深厚情誼。唐太宗大歷三年(768),杜甫攜家出峽,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州一帶江上。大歷五年(770),貧病交加的詩人卒了湘水舟中。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圣”。杜甫生逢安史之亂前的全盛時期,又經歷了唐皇朝衰落的開端。他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與這歷史大轉折時期的治亂盛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他的詩歌真實、深刻地再現了這一歷史轉折時期的社會現實,有著豐富的社會政治內容和濃郁的時代氣息。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詩歌的基調,“沉郁頓挫”是其主要風格。他發揚了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開拓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創作途徑,諸體兼備,’自成機杼。他的詩,在當時就獲得了“詩史”的美稱。著有《杜工部集》。
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期間。安史之亂,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筑草堂。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詩中的茅屋即指草堂。
“歌”一種文體,指鋪敘,記述。
2.聽錄音范讀課文,學生跟讀、注意讀準字音、節奏。
3.學生對照注釋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1)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詩句的意思。
(2)找出例句分析詩中’所用的表達方式。
(3)說說杜甫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怎樣的情懷。
4.檢查自讀情況:
(1)解釋下列字詞:
秋高秋深) 三重茅(幾層茅草) 灑(散落) 罥(掛) 忍能(這樣) 俄頃(一會兒)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漸近,將近) 衾(被子) 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何由徹(徹曉,到天亮) 寒士(貧寒) 突兀(高聳的樣子) 見(同“現”)
(2)詩中采用了哪些表達方式?試舉例說明。
[明確]詩中采用的表達方式有:①描寫,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風擬人化,寫出了狂風肆虐的景象。“茅飛渡江灑江郊……下者飄轉沉塘坳。”描繪了茅屋為秋風摧殘的慘態,再如第3段“俄頃風定云墨色,秋風漠漠向昏黑。”寫出了接近傍晚時的凄涼。
②敘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歸來倚杖自嘆息。”一個“自”字,總收一二兩段。寫出了詩人在茅草被搶之后的孤獨、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鐵,……長夜沾濕何由徹!”詩人從風雨飄搖的茅屋想到了國家的安危。
③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現了詩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
(3)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
[明確]詩歌篇末點題,“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乃是畫龍點睛之筆,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5.生再讀詩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6.小組推薦一名成員參加感情朗誦詩歌競賽。
7.集體背誦詩歌。
(四)總結、擴晨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風摧殘后的窘況。在雨夜屋漏、長夜難眠之際,詩人心憂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寧可舍棄自己。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作者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肅然起敬。全詩語言淺顯,卻有極強的震撼力。
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曾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請同學們課后找資料閱讀,更好地感受杜甫詩的現實主義精神。
(五)布置作業
朗讀并背誦詩歌。
(六)板書設計
寫景
茅屋為秋風所破
敘事
抒情——憂國憂民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學習《南園》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寫作背景介紹。
2.朗讀并背誦詩歌,體會作者愛國的憂思。
(=)整體感知
這兩首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李賀懷才不遇,猶思棄文習武,為國立功;陸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為國戍邊,夢赴戰場。
(三)教學過程
1.檢查預習情況
(1)字詞 戍(shu4) 闌(lan2)
(2)作家及創作背景簡介
李賀(790一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縣)人。他是唐宗室鄭王之后,家境早已衰落。他才華出眾,十幾歲時已有詩名,受到韓愈等人的賞識和延譽。但因避父諱不能舉進
士,只做過一任職位卑微的奉禮郎。他不滿于這個掌祭祀儀式的無聊官職,便以病辭官,在窮愁郁憤中度過了短暫的一生,死時僅二十七歲。李賀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困頓,使他一生處于理想和現實的尖銳矛盾之中,同時也使他對社會的黑暗和統治集團的腐敗荒淫,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他一生中給我們留下了二百多首瑰奇的詩歌。在李賀的詩集中,抒寫個人懷才不遇和憤懣不平的作品很多,寫得也很有特色。他還寫了一些揭露黑暗現實,反映勞動人民疾苦的詩篇。他的詩歌想像豐富奇特,構思新巧精當,語言瑰麗奇峭,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李賀詩歌的缺點在于反映生活的面比較狹窄,有些詩格調比較低沉,在藝術上有過于追求奇險而流于幽僻晦澀的毛病。他的詩歌對后世頗有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o
<南園>十三首是李賀鄉居時的即興之作。今天要學的這一首反映作者愿意棄文就武、為國效力的抱負。辭意顯豁,情懷激越,代表李賀詞風的又一方面。南園,李賀福昌故居的田園.
陸游(1125一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南宋時著名愛國詩人。他生在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親友愛國思想的熏陶,立志報國。他一生在政治上堅決主張抗金,充實軍備,增強國防力量,以期恢復中原,所以屢次受投降派秦檜等的嫉恨和壓制,但詩人愛國的斗志始終不改,孝宗乾道八年(1172)在四川投身軍旅,在王炎、范成大處理軍務。66歲后被罷斥回故鄉山陰,閑居至死。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陸游一生創作的詩歌很多,《劍南詩稿》收集了九千三百余首詩,加上遺稿,共有一萬余首。詩歌的內容極為豐富,但愛國主義是其最突出的主題。他的詩大部分風格雄渾豪放,其中有些詩篇或馳騁想像,或寄意夢境,顯現出浪漫主義的色彩。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是陸游被罷斥家居時所作;“十一月四日”是指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這時詩人已經68歲了。作起。本題共二首,課文選的是其二。
2.師朗讀詩歌,學生跟讀,注意讀準字音,節奏。
3.學生對照注釋自由朗讀詩歌,要求:
(1)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詩句的意思。
(2)能夠比較兩首詩。.4.檢查自讀情況
(1)解釋下列字詞:
①吳鉤(刀名,刃稍彎。) ②關山五十州(泛指當時藩鎮割據地區。) ③凌煙閣(樓閣名,在唐朝首都長安,這是唐太宗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閣。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在閣上畫了24位開國功臣的像。) ④若個(哪個) ⑤萬戶侯(食邑萬戶的侯,指很高的爵位。) ⑥不自哀(即不為自己悲哀。) ⑦戍(守衛。戍輪臺。戍守邊疆。輪臺,輪古地名,在今新疆輪臺東南。漢武帝時曾派兵在這里屯田駐守。這里借指我國北方邊疆。)
⑧夜闌(深夜。闌,盡,指夜深。) ⑨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⑩冰河(泛指北方冰凍的河流。這里指寒冷的北國戰場。) ⑩入夢(指進入夢境,夢見。)
(2)指名賞析《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明確]①②句:我雖然年邁力衰困居在孤獨、荒涼的小村里,可是并不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還時刻想著率領千軍萬馬為祖國戍守邊疆。
這兩句述志,寫詩人忠心報國的情思。
③④句:夜深了,躺在床上聽到風吹雨打的聲音,我不由得夢見自己騎著身披鐵甲的戰
馬,奔向冰天雪地的戰場。
這兩句詩記夢,寫因關心國事而形成的戎馬征戰的夢幻,從而以夢的形式再現了“戍輪臺”的志向。“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由殺敵,一腔御侮之情只能形諸夢境。但是詩人一點也“不自哀”,報國殺敵之心卻更強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此,“鐵馬冰河”的夢境,使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3)比較:《南園》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①相同點:都飽含著愛國憂思。李賀愿意棄文就武,為國效力。《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通過僵臥孤村,夜聽風雨及夢思為國征戰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②不同點:兩詩在格調上有所不同:李詩辭意顯豁,情懷激越。而陸詩則巧借自然界的風雨,把現實與夢境聯系起來,使“鐵馬冰河”的夢境和“為國戍輪臺”的壯志巧妙地融合起來,使詩歌的主題得到了更完滿的表現。
5.學生自由朗讀直至能背誦詩歌。
6.指名背誦后集體背誦。
(四)總結、擴晨
這兩首詩都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憂思,課后閱讀《南園》的另十二首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另一首更好地體會,學習詩人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布置作業
朗讀并背誦詩歌。
(六)板書設計 ., . 南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愿棄文就武,為國效力一愛國憂思一夢思為國征戰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學習《己亥雜詩》和《憶江南》
1.寫作背景介紹。
2.朗讀并背誦詩歌,體會詩歌表現的思想感情。
(二)整體感知
《己亥雜詩》是抒情言志作,龔自珍載著“浩蕩離愁”辭官還鄉,仍思為國效力。溫庭筠的小詞,綺麗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兒的相思之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預習情況
字詞 吟鞭(yin2) 脈脈(mo4)
2.學習《己亥雜詩》
(1)作家及創作背景簡介
龔自珍(1792一1841)字爾玉,又字瑤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庵。又號羽琌山民。清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他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認識深刻,提出不少政治改革建議,是近代思想啟蒙的先驅。出身于有深厚文化造詣的官僚家庭。祖父龔提身,父親龔麗正皆長于史學,母親是著名文字學家段玉裁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
好的文化教養。道光九年(1829)進士,先后任內閣中書,禮部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因觸犯時忌而憤然辭官南歸。道光二十一年(1841)暴卒于江蘇丹陽書院。龔自珍才華橫溢,他的性格和思想在那個時代頗有獨特性。他對封建正統的經籍既熟讀而又不滿,交游重氣息相投而不趨炎附勢。這種不受傳統束縛的精神使他仕途不得志,卻使他的詩文具有激動人心的藝術力量。龔自珍的詩著眼于現實政治和社會形勢,發抒感慨,縱橫議論。他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獨創的藝術性開創了近代詩的新風貌。今存詩詞近800首,文300余篇,見于《龔定庵全集》。
《己亥雜詩》是作者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48歲)辭官南歸,后又北上迎接家眷的往返途中作的大型組詩共三百五十首,均為七言絕句(其中有些是古絕)。這組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是作者對前半生生活經驗的形象總結,又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多詠懷和諷喻之作,選的這首詩原為組詩的第五首。
(2)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3)學生對照注釋自由朗讀詩歌,要求:
①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詩句的意思。
②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③古代詩人詠嘆落花的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俊爽昂揚者。但像龔自珍這樣歌頌和肯定落花的名作尚不多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二句的構思,境界如何請談談你的理解。
(4)檢查自讀情況:
①解釋下列字詞
吟鞭(詩人的馬鞭。吟,指吟詩。) 落紅(落花)
②指名賞析:
[明確]①句: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作者自幼居住北京,祖父和父親都曾在北京做官,他從二十九歲起在北京任官職,和許多有革新思想的朋友交往。對他來說,北京可稱第二故鄉。如今壯志未酬,行將遠離,不能不勾起無限的愁思。
②句:這句化用唐劉禹錫“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長安東門)外即天涯”詩意,說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東指:作者當日從北京外城東面的廣渠門出城。 .
這首詩的前兩句,用楚辭莊忌《哀時命》“處卓卓而日遠兮,志浩蕩而傷懷”的詩意,表現作者關心國事而又志不得伸的愁苦感情。
落紅二句說,落紅并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竭盡余力的懷抱。
(5)學生自由朗讀直至能背誦。
(6)指名背誦后集體的背誦。
3.學習《憶江南》
(1)作家及創作背景簡介
溫庭筠(約812~866),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州)人。唐宣宗大中初(850年左右)應進士考,屢試不第。他才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韻考試律賦一首,人稱“溫八叉”。但不為人看重,終身潦倒。溫庭筠兼工詩詞,詩今存三百余首,與李商隱齊名,稱“溫李”.詞今
存七十余首,與韋莊齊名,稱“溫韋”。溫庭筠是文人中第一個大量作詞的人,又被<花間集》置于首位。對詞的發展影響極大,被稱為“花間鼻祖”。溫詞多寫婦女生活,但所寫婦女類型很廣泛,不僅有貴族少婦,閨閣千金,還有思婦、商婦、宮女、歌妓、采蓮女子以至女道士,真可稱得上寫婦女的圣手。溫詞裱麗綿密,精艷絕人,然不出綺怨。溫庭筠極善于通過環境和物態的描寫來烘托人的動態和心理活動,極其細膩傳神;亦能自如地運用白描手法寫詞。
夢江南,詞牌名,又名“望江南“憶江南”“江南好”。
(2)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3)學生對照注釋自由朗讀這首詞,要求:
①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詞句的意思。 。
②你是怎樣理解《憶江南》中“斜暉脈脈水悠悠”一句的意蘊的?展開想像,寫片段作文,描繪這首詞所表現出的意境。
(4)檢查自讀情況:
①解釋下列字詞:
斜暉(夕陽的斜光。) 脈脈(靜默的樣子。指含情之狀。) 悠悠(嫻靜的樣子)腸斷(形容極為傷心。)白蘋洲(開滿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塊陸地。古代詩詞中常用以代指分別的地方。)
②指名賞析
[明確]斜暉句的意思說:對著夕陽欲下,以含情而視,但終不見來船,只見一片江水悠悠。
腸斷句:因過盡千帆皆非所欲觀者,所以遙看白蘋洲而為之極度傷心。 .
“斜暉脈脈水悠悠”一句,使讀者字視野陡然開闊,感受到寄情于景之時,有一種情思蕩漾、空中傳恨之感,形成綿遠悠揚的風致。而結旬的“腸斷白蘋洲”,則又令人從“惟見分手處,白蘋滿芳洲”的聯想中,使感情落在實處,有一種“加重?“倍增”的效果。二句相連,可謂虛實并列。
(5)學生自由朗讀直至能背誦。
(6)指名背誦后集體背誦。
(四)總結、擴晨
《己亥雜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在不變的執著態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憶江南》主要描摹了——江南好的相思之夢。
課后請同學們閱讀其余的《己亥雜詩》《憶江南》,比較它們在內容與藝術上的異同。
(五)布置作業
朗讀并背誦詩歌。
(六)板書設計
已亥雜詩
一二句寫浩蕩離愁,黯淡宦情 以“落紅”自現
三四句寫不甘退伏,憧憬未來 寄予愛國情懷
夢江南
“斜暉脈脈冰悠悠”(虛) 表明思婦
“腸斷白蘋洲” (實) 的相思之苦
五冊30課詩詞五首 篇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誦讀五首詩歌。
2.通過咀嚼詩歌的語言,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體裁常識。
(=)能力訓練點
1.通過對詩詞常識的了解,和語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養一定的閱讀能力,也為學生遣詞造句提供經驗。 ’
2.通過對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鑒賞詩句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通過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過領會詩歌的語言,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感情。
【四)美育滲透點
1.通過詩歌的誦讀,培養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誦讀品味、點撥引導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通過反復吟詠,領會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美韻律和意境,并做到通暢地背誦詩歌,為加深體會詩歌感情內容提供可靠的基礎。
2.五首詩中,《行路難》藝術境界較難把握。《飲酒》藝術成就很高,故安排重點理解,其他三首相對淺顯,稍加點撥即可。四、課時安排2課時五、教具學具準備學生課前準備:四人小組討論詩文內容,發揮想像,繪出反映詩歌意境的畫圖。
六、師生互動活動1.朗讀訓練:模仿廣播電視播音員的朗讀,盡量讀出平仄。平緩、仄急,并評出前三名。2.課前布置學生:任選一名詩人,收集他的詩文并盡量多地背誦該詩人詩文名句,教師略評詩人的風格。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一)明確目標1.在了解一定的詩歌朗讀技巧后朗讀本課五首詩。詩有平仄、平聲、緩仄聲急,讀得很緩時并不是平板的拖長,也應注意感情注入。
2.體會每首詩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體感知
這五首古代詩詞,形式不同,風格各異,都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學過程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詩詞是語言的精華。首先讓學生不停地反復地朗讀詩歌。古詩詞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聲,仄聲交錯組合,跌宕起伏,節奏鮮明。首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而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是由眾多意象組合起來的畫。萊新曾說“詩是動的畫,畫是動的詩”詩歌是啟發學生想像,培養學生悟性、靈性、創造性的極好教材,所以要讓學生反復誦讀,讀中詩中學,詩中物,使學生步入詩境,達到與詩人心靈溝通、感情交融。
(1)本詩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詩著力抒發了作者歸隱之后悠閑恬靜的歡快心情,意在言在,詩人鄙視爭名逐利的官場生活還是不難察覺的。
(2)詩中哪些詞、句突出作者這份情感的?
詩歌通過自問自答道出了詩人身處人境而能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于“心遠地自偏”從精神上擺脫了環境的干擾。接著,詩人描繪了他歸隱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與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并且從大自然中領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純任自然的恬淡心情。
(3)賞析“采菊…·一相與還”四句:
這四句以“東籬下…‘采菊”為起點,詩人漫不經心,遠方的“南山”撲入眼簾。“悠然”既是詩人的神態,也點出“東籬”與“南山”這段空間相距較遠。由“南山”生發出“山氣”、再由“日夕’’引出“飛鳥相與還”的農村黃昏的幽靜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著落:這四句渾然一體,情景交融。清人王國維曾舉例,譽為“無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4)品評、詩作品高超的藝術,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本詩寫學、抒情、談理三者渾然融合。
這首詩在“靜穆”的外衣下,也含有“猛志固常在”的積極反抗因素,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于‘‘刑天舞干戚”之類作品罷了。這種表現形式與陶潛既要全志又要全身遠離的矛盾的心理有關。而在寫景抒情中流露出來的老莊思想也是消極的。當然,這些都與當時詩人所處的歷史環境有關。
在理解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后再加以吟詠咀嚼,稍作小結轉入學習,《望洞庭潮贈張丞相》。
認真朗讀,細細品味,老師點撥。
詩人以望洞庭起興,委婉而巧妙地向張九齡(題目中的張丞相)表達了不甘山林寂寞,尋求引援的迫切心情。盡管這只是一首干謁求仕的詩,卻寫得氣勢宏偉,不亢不卑,別具一格。因而傳誦至今。這主要在于前四句的寫景把洞庭秋色描繪得雄渾壯闊。“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更足與杜甫“關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比美,成為千古以來詠洞庭的名句。
(四)總結、擴晨
陶詩,平易樸實,清峻自然,淳厚有味。有的詩也寫得豪放有力。語言真切、樸素、簡潔明確,通俗而又精練,深入淺出,形成他的獨創風格。
試比較《讀(山海經)》與《飲酒》的藝術風格不同之處和思想內容的相近之處。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沒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參考答案] -
本詩豪放有力,屬于“金剛怒目”’式(魯迅語)的詩;而《飲酒》則顯的清新自然,悠閑恬靜。 。
內容上兩詩,都表現了作者不愿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的情感。
(五)布量作業
1.課后進一步誦讀詩歌體會意境美,并能熟背。
2.預習另外三首詩,力爭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六)板書設計
飲酒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陶淵明(東晉) 孟浩然(唐)采菊東篙下,悠然見南山。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寫景、抒情、談理相結合——情景交融 (寫景,雄渾壯闊)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求仕,不亢不卑)
第二課時 ’
(一)明確目標
通過學習另外三首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之美。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二)整體感知
《行路難》這是一首交織著憂郁悲憤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
《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
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漁家傲》詩歌細膩地描繪了邊塞的軍旅生活和戰士久戍不歸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一位守邊將軍的責任感。全詩蒼涼悲壯,斌摯感人。
(三)教學過程
《行路難》通過分析解答以下幾個問題,掌握詩作內容,作者感情。
1.了解詩歌寫作背景:《行路難》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其中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羞”不能食?(聯系背景)
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人能咽,“羞”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3.賞析“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
4.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已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
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
5.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峭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
想的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6.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①巧用歷史故事
②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③跳躍式的結構 、
總之,全詩基調是昂揚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
老師小結后,轉入學習自居易《觀刈麥》。
《觀刈麥》讓學生根據前面幾首詩的評價方法自己分析該詩,老師略作指點:自居易詩歌主題專一明確;敘事和抒情議論相結合,語言通俗,平易近人。
《漁家傲》
這酋詞約寫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慶歷五年(1045-1045)問。當時作者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防御西夏。
該詞分為上下兩闋。
上闋扣準“異’’字,極寫秋日邊塞的風光景物。。
“雁去”緊承“秋來”,“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四面邊聲連聲起”寫四處回蕩的音響。“干嶂里”點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長煙…‘落日”寫“孤城”的景色;一個“閉”字寫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氣氛。這三句圍繞著“孤城”描繪了一幅迥異于中原鄉土的“塞下秋來”的荒涼畫面: ’
下闋“濁酒~杯家萬里”句轉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滿地的邊塞,人們夜不能寐,將軍頭發自了,戰士流下思鄉的眼淚。
全詞蒼涼悲壯,表達了作者破敵立功的決心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
(四)總結、擴晨
范仲淹的詩詞文章都有名篇傳誦于世。《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寫出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志向和抱負,現今仍為我們所學習稱道。記《蝶戀花》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寫出了對遠人的深深懷念之情。
(五)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
2.整理寫邊塞風光的詩句并制成卡片。
3.背誦五首詩歌,能默寫。
(六)板書
行路難
李白(唐)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憂郁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天山(比喻)——應題“行路難”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自信
(昂揚激越,豪邁樂觀)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
上闋:極寫秋日邊塞的風光景物——荒涼
下闋:抒寫邊塞軍旅生活和戰士久戍不歸思鄉之情——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