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二)
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教學設計示例(二)【重點】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難點】正確對待個人成才的社會條件。
【素質要求】
⑴知識方面:
識記: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關系原理;
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正確進行人生選擇的前提和基礎;
⑵能力方面:
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道理或人是什么之后,進入考察個人與社會關系,從而為理解人生價值問題打下認識基礎;
⑶覺悟方面:
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個人與社會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害割的;但不能夸大個人的作用;個人應該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成才條件,努力完善自我,以便將來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復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涉及到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關系問題,如何正確分析和認識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
(設計此問題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從自然性和社會性的辯證關系中去認識人的本質;二是引出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
導入 新課
通過復習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關系,我們知道,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存在物。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而人的社會屬性對人類的進化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社會生產著人,人也生產著社會,這就涉及到個人活動和 社會發展的關系。
二、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76頁小字材料。
(學生看書)
教材舉了兩個典型事例,用以說明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一個是為社會進步做出 了不平凡貢獻的外國大發明家;一個是為社會進步做出平凡貢獻的中國普通水電維修工。
你還能再舉出其它一些類別的人物來說明這個問題嗎?
(學生舉例)
(注意:教師在學生舉例時,要引導①帶有時代色彩,例如抗洪英雄、改革先驅……②從正、反兩方面分別舉例,或者是不同人物的兩面作用;或者是同一人物不同行為產生的兩面作用,為下面分析問題作鋪墊。教師把學生舉出的人物名字作副板書寫在黑板上,為后面分析問題用)
通過同學們的發言,我們可以看出,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
1.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板書)
(1)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板書)
(運用學生剛才所舉實例,來說明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主要讓學生進行分析)由于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因此,無論是歷史人物、還是現代人物;無論是杰 出人物,還是普通勞動者,總會或深或淺、或曲或直地在歷史進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跡,這一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但是,個人活動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一樣的。從性質上看,有促進、推動與阻礙、破壞之分,界限就在于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程度上看,有大小之分,在于人的素質的差異。
下面,請同學們進一步分析自己所舉事例,它從性質上看,應屬于哪一類呢?從作用大小上看,又應該如何進行評價呢?
(學生分析)
(2)個人活動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板書)
第一,個人活動受社會環境的制約(板書)
這里的社會環境,既包括一定社會的物質條件,也包括一定社會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精神條件。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所有的大學都不招生了,當時的高中畢業生可以選擇上大學深造嗎?“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學招生了,但不是通過考試錄取,而是“推薦”,他們可以有 不經“推薦”選擇考試錄取的途徑上大學嗎?同樣,今天,所有的大學都要經過高考招生錄取,你們要想上大學深造,有不經高考就上大學的選擇嗎? 所以,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生選擇、人生實踐不能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社會關系,它必然要受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制約。歷史上有成就的人,除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外,也是因為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展要求。
例如秦始皇,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順應了實現社會統一的要求;封建社會中,適應農民革命戰爭的需要,出現了黃巢、李自成、洪秀全…… 南宋,適應抗金的需要,產生了岳飛; 清末,適應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需要,產生了孫中山;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和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鄧小 平理論…… 所以,古今中外,一切有作為、有成就的人,都是由于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個人活動受社會發展的制約,而善于使自己的追求適合當時的社會實際、符合社會需要而獲得成功的。因此,并非任何個人的主觀努力都能有所收獲,并非任何個人的奮斗都有成績;只有那些個人努力方向與社會發展方向相一致的主觀努力才會有結果。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個人活動也需順應社會的具體條件。那么,讓我們共同來分析—下,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為個人成長提供了哪些條件呢?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歸納同學們的發言,我們可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認識個人成長的條件,請同學們看投影片:
(出示投影片)
有利條件:
①經濟條件: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了我國社會的巨大進步,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普遍的提高,為青年學生的成長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物質基礎。
②政治條件: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社會主義法制和民主的不斷健全,為青年學生的成才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政治條件。
③思想文化條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立的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思想文化制度,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發展,為青年學生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精神條件。
④政策和社會風氣等條件: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也在逐步形成。這都是青年學生成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發揮聰明才智的良好環境條件。
不利條件:
①經濟上生產力還比較落后;
②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設的程度還不高;
③思想文化上剝削階級思想道德殘余的影響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存在,黨風、民風中的腐敗現象等,都對青年學生的成長產生阻礙作用。
把這個問題進一步具體化,和我們的距離拉近,請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我們學校為學生成長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還存在哪些不利條件呢?
(學生討論、發言)
設問:分析清楚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是為了更好地加以利用。那么,面對這些有利與不利條件,應如何正確對待呢?
我想,概括地說,對待有利條件,要充分利用;對待不利條件,不能怨天尤人、悲觀失望,更要奮發圖強,借此來磨煉自己的意志,變不利為有利。
第二,個人活動還要受到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板書)
在社會歷史領域,任何活動都是由人來參與的,但決定社會發展的并不是人的動機和目的,而是社會自身的規律性。
我國歷史上的“大躍進”時期,人們有著良好的動機和愿望,希望一下子擺脫貧窮和落后,希望“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但結果卻事與愿違,不但沒有“躍進”,反而因此而延誤了社會發展的進程。
因此,只有人的活動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反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從以上兩點分析,我們可以明確,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既是進行個人正常活動的重要條件,又是進行人生選擇的基礎和前提。
2.個人與社會是辯證關系(板書)
提問:什么是矛盾>?矛盾雙方的關系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
提問:如何運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l)二者相互區別(板書)
社會更為根本,更起決定作用。
(2)二者相互依存(板書)
第一,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社會(板書)
討論:魯濱遜的故事能否說明一個人可以脫離社會而生存、發展?
(學生討論、發言)
第二,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展(板書)
(3)反對把個人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片面觀點(板書)
請同學們看下面這幅漫畫,它諷刺了在個人、社會關系上的什么觀點:(出示投影片,學生發言)
根據個人和社會的辯證關系原理,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4)方法論意義(板書)
青年學生應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愛好,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成才條件,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以便走上工作崗位后,為社會的進步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
鞏固新課
我們崇敬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講過這樣一段話:“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穿別人縫的衣服,住別人造的房子。我們的大部分知識和信仰都是通過別人創造的語言由別人傳授給我們的……個人之所以成其為個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義,與其說是靠他個人的力量,不如說是由于他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個成員,從生到死,社會都在支配著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請用本節課學習的基本觀點分析愛因斯坦這段話。
(學生分析、發言,教師歸納)
請同學們課下思考下面問題:
在學習了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之后,應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自我設計”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附本節課結構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