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圖的判讀》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練應用。
2.了解等高線定義,理解其特點并能靈活應用。
3.能利用等高線判讀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教學重點:
等高線定義及特點
教學難點:
利用等高線判斷地形特點
教學方法:
演示法 比較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地圖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種形式?
[導入]
同學們已經對地圖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實際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圖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這就需要我們今天來學習《地圖》的第二部分《地形圖的判讀》。
[授新]
師:投影(圖1.27)并提出問題。(見課件或內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師: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對高度?
生:回答(略)。
師:海拔和相對高度這兩個概念有何異同?
生:回答(略)。
師:小結(見課件或內容如下)
不同點
相同點
海拔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
師:接下來讓我們做一個練習題吧!(見課件或內容如下)
1.珠穆朗瑪峰的海拔8844米,馬里亞納海溝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對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師:投影(圖1.28)提問:誰能說出等高線(等深線)的定義及特點?
生:討論回答(略)。
師:小結(見課件或內容如下)。
1.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海拔都相等。
2.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緩。
師:我們再做一個練習題!(見課件或內容如下)
仔細讀右圖判斷:從b點爬到山頂a容易,還是從c點爬到山頂a容易,為什么?
師:投影(圖1.29)提問:誰能說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點?
生:討論回答(略)。
師:小結(內容如下)。
山頂:等高線上的數字由外向里依次變大。
山脊:與山頂的等高線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數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與山頂的等高線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數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兩山(封閉等高線)之間的部分。
陡崖:等高線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樣。
師:再看另外一個練習題!(見投影)
生:討論回答(略)。
師:講解(略)。
師:投影(板書設計)。
[課內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四個基本概念,分別是海拔、相對高度、等高線和等深線;并理解了等高線的特點,這樣就能很好的判讀地形圖了。
[布置作業]
活動:1、2和3題
[板書設計]
[課后記]
地形圖的判讀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2.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3.等高線:把各地點海拔標注在地圖上,再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線。
4.等深線: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
二、等高線的特點和應用
1.特點:
⑴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海拔都相同。
⑵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緩。
2.應用:
⑴能判斷山地的不同形態。
⑵會判讀地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