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地理》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的第四節《世界的氣候》的最后一個內容《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
學情與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學生學完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的基礎上體現“氣候與人類的關系” 的認知點,是本章的知識、能力、情感的一個小結,是密切聯系生活,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內容,是體現新課程標準重要理念的關鍵部分。我把《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與《鄉土地理》結合起來教學,力求以實例活動改變說教的方式,以學生活動為主,全面地深化學生對“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認識。我在氣候災害教學中著重以鄉土氣候災害為實例,引導學生討論防災、減災措施及存在的問題。
設計思想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本課題要求是:“舉出日常生活中和實例,說出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在《鄉土地理》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是:“舉例介紹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的問題。”本課題主要學習自然災害中的氣候(天氣)災害。結合自身特點和學校實際教學條件,把《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與《鄉土地理》課程標準中對氣候災害的要求結合起來教學,以鄉土氣候為實例開展教學,體現了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力開發是多元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只有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效益才是最高的。本課教學過程中擬實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本堂課突出以下學習方法的的實踐:
1.小組合作學習:以秧田式座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選出小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主動發表觀點,積極協作完成學習任務。
2.查閱資料法:通過報刊、圖書、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查閱氣候與人類的關系的資料,培養學生多渠道學習的方式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實驗法:利用學校氣象園觀測家鄉的氣溫、降水、風等氣象要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做好以下準備:
1.布置學生廣泛利用圖書、報刊、媒體、網絡等收集資料、信息;
2.組織學生利用學校氣象園對氣溫、降水、風等氣象三要素的觀測記錄資料;
3.學生開展鄉土氣候調查,收集和處理信息;
4.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對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的認識和與學校、學生的實際整合,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生舉例說明氣候影響人類生活、生產;
2.舉例說明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的問題;
3.正確地理解人類與氣候的相互關系,形成地域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生積極參與預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勇于表述自己的觀點;
2.主動地按要求開展鄉土氣候的調查活動;
3.能運用書報、網絡、媒體等多種信息工具收集、處理信息;
4.初步學會“氣候與人類”為專題的探究式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
2.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積極合作,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協作精神,開發潛能與發展個性;
3.正確理解氣候與人類的相互關系,培養災害意識,促進正確的地域觀、環境觀、價值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