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沖突兩千年的由來與發展
在赫茨爾的努力游說下,成立了世界性的猶太復國運動組織,赫茨爾任主席。直到他19xx年去世。
猶太復國運動雖然聲勢壯大,但猶太人內部對復國仍然意見分歧。希特勒上臺后對猶太人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終于使得最后一批歐化派的猶太人都成為狂熱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包括愛因斯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里茨•哈伯、著名畫家利伯曼。這些猶太精英享譽世界,但納粹上臺一樣遭到迫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甚至被斥為“猶太人的物理學”,到1945年,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猶太人都聚集到了猶太民族主義和錫安主義的大旗下。
孫中山同情猶太復國運動
用中國的政治術語來說,猶太復國運動就是猶太人反壓迫求解放的運動。
因此在中共上臺之前,中國輿論對猶太復國運動都是同情支持的。孫中山1920年曾致信猶太復國運動領袖說,“我對這場運動——當代最大的運動之一滿懷同情之心,所有愛好民主的人士,對于復興你們偉大而歷史悠久的民族必然會給予幫助和支持。”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一些政要甚至提到要在中國劃出一塊土地捐給苦難的猶太人作為猶太區民族家園。
戰后猶太人被屠殺真相震驚全世界,喚醒了世界的良心,除阿拉伯國家,全世界都支持猶太人建國,包括戰前曾堅決反對的蘇聯。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地區分建猶太國和巴勒斯坦國的決議。
猶太人要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建在什么地方,最初是有好幾種選擇:回巴勒斯坦,在東非烏干達或南美阿根廷建立新國家,但在19xx年第六次世界猶太復國大會上最終選擇了返回故土,這些建國之父當時絕沒想到,他們的新國家將會同四周的阿拉伯鄰居陷于長達近一個世紀而仍看不到出路的暴力沖突之中。
與阿位伯人本是同血緣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本是同血緣的阿拉伯半島閃族人,排猶太主義這一詞實際也包含排斥阿拉伯人在內。在漫長的中世紀時代伊斯蘭教徒遠比基督教寬容,在伊斯蘭統治的地方,猶太人被視為大衛王的后裔而很少受歧視,留在故土的猶太人和伊斯蘭教徒一直和平相處,很少糾紛。
在19世紀猶太復國運動興起時,巴勒斯坦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多數居民是伊斯蘭農民,在城市有一部分阿拉伯基督教徒和土生猶太人。這時移民巴勒斯坦的,主要是處境險惡的東歐猶太人,由猶太復國運動成立的基金會為他們出資購置土地,助他們安家樂業,他們與阿拉伯鄰居尚相安無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后,英國托管巴勒斯坦,1917年,英國外相貝爾福代表英國政府致函猶太復國領袖,支持猶太人建國。此稱為貝爾福宣言,是猶太人復國獲承認的第一份國際文件。
但隨著歐洲猶太人源源不斷移入,以及猶太人定居點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巴勒斯坦已成為中東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造成猶太移民與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的矛盾也開始浮現。1920年首次發生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的騷亂。但在希特勒上臺之前,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人數并不多。
希特勒上臺的猶太難民潮
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猶太人在歐洲面臨滅族大禍,這時前往巴勒斯坦的已不是移民,而是逃命的難民。這是世界近代史中的首次大難民潮。但當時英國在阿拉伯國家的壓力下,反而對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和購置土地安家定居作了嚴格限制。甚至有一個巴勒斯坦回教領袖哈賈•阿明•阿爾•胡桑尼跑到德國,與要置猶太人于死地的希特勒談判巴勒斯坦前途。但全世界猶太人組織和歐洲人道團體伸出援手,幫助猶太難民以各種方式逃亡到巴勒斯坦。有許多猶太人是穿過重重關卡,翻越阿爾卑斯山,千里跋涉到西歐海岸,再坐船橫渡大洋到巴勒斯坦。我看過一部記錄片,這些猶太難民抵達巴勒斯坦時,英軍不準他們上岸,用水龍頭沖他們,有人即冒險跳水游向岸邊。其景真是甚為凄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