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海陸的分布》課堂實錄
生:大洋。
師: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大洋,你們知道是哪四大洋嗎?
生: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師:請大家觀察地圖,你能獲取什么信息?
生:面積最大的是太平洋,第二大的是印度洋,最小的是北冰洋。
師:我們能不能按照記憶七大洲面積的方法記憶四大洋面積的順序?
生:太大印北。
師:同學們,請依據四大洋的面積計算一下地球上海洋的面積有多少?
生:3.61億平方千米。
師:再來計算一下它占地球總面積的百分比。
生:71%。
師:那么,陸地占多少?
生:29%。
師:所以,我們說地球表面海陸分布比例是怎樣的呢?
生:大約百分之七十的是海洋,百分之三十的是陸地。
師:對!也就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地球村共有60億人口,卻居住在只占29%的陸地上,為此,地球將承受多大的壓力呀。同學們,你們不想為此說點什么嗎?
過渡到情景三:情感提升
(設計意圖:主要從情感上感染學生,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開拓精神)
生1:我們要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
生2:我們可以開發海洋資源,為我們人類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間。
……
師:大家說的很精彩。因此我們應珍惜人類這惟一的家園,充分享受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天空、森林和海洋,用心愛護我們的地球,使其永遠藍天白云、楊柳依依,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有機會繼續沐浴著這份美麗,使我們的家園永遠健康、美麗、生機勃勃。
問題四:多媒體出示麥哲倫環球之旅圖。
情景一:
師:探秘了七大洲、四大洋,下面我們隨麥哲倫的船隊實地考察一下。麥哲倫的出發點位于哪個大洲?
生:歐洲。
師:他都經過了哪些大洲和大洋?
生:從歐洲跨大洋洲,經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然后到達亞洲東南部的菲律賓群島進入印度洋,接著經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又回到了大西洋和歐洲。
情景二:(大顯身手,我來做一做)多媒體出示課堂檢測。進一步檢查學生對這一節課的掌握情況。學生搶答。
情景三:我探索,我快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景四:是真是假,我來辨一辨。(訓練學生學以致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上針對性地練習來檢查學生學習的情況,并做到堂堂清。也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后實踐指導,把理論真正落實到生活實踐中。)
問題五:學習小結,我來妙梳理。
小結,學生談感受、收獲。知識點進一步梳理,形成知識網絡。學以致用,進行有效的課后實踐,理論聯系實踐。
五、回顧反思:
各環節我力求在知識的一步一步地深入中過渡到下一環節,最大效能地利用僅有的教學資源。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用自己的親和力感染學生,創設情境,有效啟發、引導,全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以知教人、以智育人、以情動人。努力培養他們的地理能力和學習習慣,并能理論聯系生活實際,來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六、點評:
這節課的設計符合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發展過程,符合新課程理念,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是一節清新流暢,層層遞進,水到渠成的好課。
在教學過程中,邵老師善于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參與,激活學生思維。“地球”“水球”之爭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動態的地球、慧眼識圖等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搶答、歸納記憶、填圖、巧手畫世界等方式的反復訓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地圖提取信息,運用數據分析規律,培養了學生觀察、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課堂上采取的小組討論、小組競學、個人搶答的形式,調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聲情并茂的感情提升,是老師親和力的有力展現,師生、生生在融洽的氛圍中相互交流,探求新知,提高了課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