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
第三節 人類的居住地——教材內容詳解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聚落的類型,知道鄉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觀差異,知道聚落分布與環境的關系,正確認識聚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運用圖片描述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景觀差異,通過聯系實際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人類生活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通過讀圖訓練,進一步培養動手、動腦和審美能力。
快樂點擊
1.鄉村和城市
(1)聚落——我們把人們的集中聚居地——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
(2)聚落的分類:
①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觀差異:
(4)同類聚落的景觀差異:
①世界各地的鄉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
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風格迥異。
2.聚落與環境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于耕作。
②自然資源豐富(林、漁、礦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線的交匯處、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
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比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環境而異。
3.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1)聚落發展帶來的利與弊
①聚落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發生了很大變化;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完善。聚落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環境。
②聚落的發展過程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護
①原因:傳統的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②措施:a.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傳統聚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b.各國各級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法規和政策。)
熱點考點聚焦
命題方向
鄉村與城市聚落的景觀差異及形成、發展的影響因素以讀圖分析題考查為主。聚落分布特點及與環境的關系一般以選擇題考查為主。創新題型根據資料信息分析城市形成地點,及發展保護措施。
【例1】 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影響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氣候 c.資源 d.交通
分析:早期的聚落大都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點。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于耕作,工農業比較發達,所以聚落分布比較密集。
答案:a
【例1】 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人們的集中居住地——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
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稱為聚落
c.歐洲是世界上沒有鄉村,只有城市的地方
d.亞洲相對落后,所以許多地方保留了較為原始的村落
剖析:此地的考查點是聚落的含義和世界各地鄉村聚落的不同景觀特征。b項涉及到的內容就是部落,與聚落一字之差,但含義相差甚遠。c項世界各地完全以鄉村聚落或城市聚落的大洲是沒有的,無論是廣闊的草原,還是平坦的平原,還是浩翰的林場,各大洲只要有人居村的地方都有從事農、林、牧、工、服務等的不同聚落。d項則是非洲鄉村聚落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