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教學設計(精選2篇)
《母親河》教學設計 篇1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
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
教學設計
活動目標:
1、熱愛祖國河山,感受黃河文明,體會黃河作為"母親河"是怎樣深入全面地積淀在中國文化中的,從而歌頌黃河,學習黃河的精神。
2、關注母親河現狀,加強環保意識。
3、培養學生根據主題搜索、整理、篩選資料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分析運用所得資料的基本方法。
4、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引導學生學會分工協作。
5、培養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活動重點:
1、通過各種途徑搜集關于黃河的歷史、地理、文化和環境等資料,經過整理、篩選、設計,展示成果,加深對黃河的了解。
2、通過調查、廣告設計、提出建議、詩歌創作等方式,培養學生保護母親河的責任感。
活動內容:
知黃河--頌黃河--憂黃河--救黃河
課時安排:四課時
教學設計:
一、音樂激情,設場引讀
《黃河頌》音樂播放,壯麗的黃河景色展示,一方面給同學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導入 活動課。
自古以來,贊頌黃河的詩文舉不勝舉,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這條奔騰不息的黃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今天,讓我們做一次黃河文化的巡禮,追溯過去,正視現在,展望未來,譜寫一首新的《黃河大合唱》。
二、黃河巡禮,合作交流
第一站: “知黃河、頌黃河”
1、黃河知識知多少
在活動課之前,老師給大家布置一項作業 ,收集一些有關黃河的資料,現在我們檢閱一下搜索成果,下面進入我們的競賽環節。
組織競賽:學生分組,每組派出代表,輪流回答。
2、詩文欣賞:
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悠悠歷史中,她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下面請同學們把搜集、整理、篩選的歌頌黃河的(詩、俗語、諺語、成語、文章、圖片、音像)等資料展示出來,共同欣賞。
教師可引用程鐸的《話說黃河》片段導入 。
各小組可用合作制作的課件展示。
3、詩歌誦讀:
◎集體朗誦詩歌《黃河頌》
◎學生朗誦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自寫或小組合寫的一首歌頌贊美黃河的詩。
4、第一站小結過渡:
通過這次小小的競賽,詩文欣賞和朗誦,我們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關黃河文化的知識,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她將和中華民族一樣在新的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第二站: “憂黃河、救黃河”
黃河,由滔天之水變成涓涓細流,繼而只留下龜裂的河床,面對這嚴峻的現實,所有的炎黃子孫都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下面請同學們展示、交流我們的調查報告。
1、調查報告:現在的黃河是什么樣的
◎學生可出示黃河決堤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黃河斷流、河水污染現狀的圖片或課件。
◎原因探究:
學生自學課本,用橫線勾畫出寫黃河變化原因的地方。
學生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后得出:自然原因、人為破壞
2、黃河論壇: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現正面臨著斷流的威脅,中華民族不能沒有偉大的母親河,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163位院士聯名呼吁——行動起來,拯救黃河!
◎看到如此殘酷的現實,你想說些什么嗎?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學生自學院士的聯名呼吁。
3、小記者采訪:
憤怒的咆哮的母親河,我們怎樣才能讓她平靜下來呢?請采訪一下我們身邊的同學、老師、家長,如何來保護我們的母親河。
(滲透環保教育,教育學生保護好環境。)
4、廣告設計:每位同學設計一句廣告詞,呼吁全社會拯救黃河,改造黃河。
廣告要求:圍繞“憂”“救”兩個主題,用文字的形式表現。要求形式新穎,效果強烈。
第二站小結過渡:通過我們的調查采訪、論壇探討、廣告設計,我們相信讓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三、體驗反思,黃河心聲
1、體驗反思:
由黃河,中國的母親河,你還想到了什么?
2、黃河心聲:
老師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們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黃子孫行動起來,那么,赤地變青山之時,便是黃河流碧水之日,偉大的母親河一定能重新煥發昔日光彩!下面,讓我們來傾聽炎黃子孫對黃河的心聲。
每位同學說一句祝愿黃河的話。
四、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
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悠悠歷史中,她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我們相信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同學們的努力之下,在全中華兒女的努力之下一定會重見笑顏、重放光彩。我們的地球也一定會充滿生機與活力。
2、拓展延伸:
(1) 想象作文:以“我心中的黃河”為中心寫一篇文章,抒發你對黃河的感情,寫出你對黃河的希望與祝愿。題目可自擬。(供參考題目:《母親,你將不再憔悴》《母親河的迷人風采》)
(2)針對黃河生態環境遭破壞這一現象,設計一則公益廣告,呼吁保護母親河。要求有創意。
(3) 黃河母親給兒女的一封信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峰)
《母親河》教學設計 篇2
第三單元第二課第3課時
母親河
教材分析:
本課時主要介紹我國“母親河”——黃河和長江的概括,主要介紹了黃河和長江的發源地、地位、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觀、對我經濟文化的巨大影響、開發治理現狀及面臨的生態危機。
課程標準要求:
2—4 運用各種資料,描述我國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總體特征。
2—5 通過典型實例,比較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