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和湖泊》教案(精選4篇)
《河流和湖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我國河湖眾多的特點及其河湖在人類活動中的作用。
2、知道外流區(河、湖)、內流區(河、湖)的概念及分布特點。
3、理解內、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夠運用地圖和統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湖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歸納地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逐步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1、中國河流的基本概況
2、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學難點
1、中國河流的空間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運用資料分析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學方法
讀圖、探討、講練結合為主的教學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出示《中國水系圖》或者《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圖》,引導學生看圖并說出自己看到地圖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學生:中國河湖眾多(有眾多的河湖)
教師:是的,同學們說的很對,我國是世界上河湖眾多的國家之一,我國疆域遼闊,有許多大江巨川源遠流長,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羅棋布。(閱讀圖2.28小資料,并將重要內容勾畫出來)
(板書) 第三節 河流與湖泊
一、眾多的河湖
[教學新課]
(提問)同學們想一想,被人們譽為大地動脈的河流、大地明珠的湖泊,給我們人類帶來了什么好處?
(學生回答)有豐富的水資源,便于人們灌溉、航運、游泳、養殖水生動植物等。
(教師小結)教師補充:河湖的好處在于除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淡水資源、灌溉水源、水能資源、航運的便利外,還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漁鹽便利等。
(提問)河湖給人類帶來好處,有沒有壞處呢?
(學生回答)河湖可帶來“洪水災害” “水污染”等。不僅造成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還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教師小結)河湖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它們既可興利,又可作害,而且許多災害還是人為造成的。人類要想世世代代持續地發展下去,必須自覺遵循自然規律,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保護好地球上的河湖。
(板書)1、我國主要河流
(讀圖觀察) 1、引導學生閱讀《中國水系圖》找出我國主要河流。讓學生上講臺在掛圖上指出我國的主要河流。
(教師點撥)糾正學生指圖缺點。著重指出:在圖上指河流或觀察河流,要順著源頭→下游方向指或觀察。
2、引導學生讀《我國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圖》,觀察并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我國絕大多數河流注入什么大洋?(學生:太平洋)
(2)新疆北部的額爾齊斯河和西藏南部的雅魯藏布江各自最終注入什么海洋?(學生:北冰洋、印度洋)
(3)塔里木河和弱水(黑河)與其他河流有何不同?(學生:塔里木河和弱水最終沒注入海洋)
(歸納小結)引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后歸納外流河、內流河、外流湖、內流湖的概念。
(讀圖思考)引導學生閱讀外(內)流湖圖后思考:為什么外流湖是淡水湖,內流湖是咸水湖?
(學生回答)外流湖湖水靠外流注入其他河流輸出,水中鹽度大大降低,因而成為淡水湖;內流湖湖水靠蒸發輸出,水中鹽分較高,因而成為咸水湖。
(提問)什么是外流區、內流區?它們是如何劃分和分布的呢?
(板書)2、我國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劃分與分布
(課堂活動)1.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外流區和內流區圖”(圖2.31)
(1)給圖中的空白圖例分別涂上不同的顏色。
(2)判斷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布范圍,并根據所選顏色進行填涂。
(3) 在完成以上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圖2.28資料,進一步明確外流區與內流區的面積之比、水量之比,并用彩筆勾畫。
(讀圖思考)引導學生對照《中國陸上主要山脈》(圖2.6)和《我國的內流區和外流區》(圖2.31),仔細觀察我國內、外流河各分布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哪一側地區?(學生:內流河分布在它的西北地區,外流河分布在它的東南地區)
(提問)西北地區有沒有外流區,東部地區有沒有內流區呢?(學生:西北地區有外流區,新疆北部的額爾齊斯河最終注入北冰洋;東部地區有內流區,如大興安嶺以東地區就有一小塊地區為內流區。)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我國內、外流河(湖)的大致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思考)同學們想一想,我國西北多內流河,東南多外流河,這和地形(地勢)、氣候有沒有關?
(學生回答)有。
(過渡)我國河流的`空間分布與地形(地勢)、氣候有什么關系呢?
(課堂活動)2.認識中國河流的空間分布及其地形、氣候的關系。
(1)閱讀《我國主要河流和湖泊圖》(圖2.28),并對照《我國地形分布大勢圖》(圖2.4)、《中國陸上主要山脈圖》(圖2.6)和《中國行政區劃圖》(圖1.7)完成表內內容。
(教師點撥)學生答后,教師補充: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自西向東流經我國11個省級行政區:青、藏、川、云、渝、鄂、湘、贛、皖、蘇、滬,注入太平洋邊緣東海;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自西向東流經我國9個省級行政區:青、川、甘、寧、內蒙古、陜、晉、豫、魯,注入我國最大的內海渤海;松花江發源于我國東北大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流經3個省區: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向東向北注入太平洋。
(2)結合你了解的我國地形與氣候的基本情況,分析它們對河流分布有什么影響。
(讀圖)引導學生對照閱讀《我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圖》《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我國地形分布大勢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中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
(提問)①聯系我國的地形地勢特點,想一想我國絕大多數河流為何滾滾東流,注入太平洋?(學生: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谕饬骱优c內流河的分界線與我們曾學過的什么區域的分界線相一致?(學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畚覈鴸|部外流區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氣候的影響很大?為什么?它的主要補給水源是什么?(學生:季風氣候;夏季風盛行時,降水多,河流水量就大,反之,河流水量就小;東部外流河主要補給水源是天然降水)
、芪覈鞅眱汝懞铀闹饕a給水源是什么?(學生:高山冰雪融水)
、菸覈鞅眱汝懠竟澓蜌鉁氐淖兓瘜恿魉坑泻斡绊?(學生:夏季,氣溫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河流水量就大;冬季,氣溫下降,高山冰雪融水消失,河水大大減少,河流結冰,甚至斷流)
(教師小結)
(課堂活動)3.回答下面的問題。
(1)上述四條河流分布在我國什么地區?(學生:松花江在東北,湘江、西江分布在南方)
(2)從北到南,河流汛期開始時期和結束時間有何不同?汛期長短有何變化?(學生:①北方河流汛期開始時間晚,結束時間早;南方河流情況正相反。②松花江汛期3個月;湘江汛期長達6個月;西江汛期長達7個月。我國東部河流的汛期由北向南越來越長)
(3)四條河流什么季節流量最大?(學生:夏季)什么季節流量最小?(學生:冬季)為什么?(學生: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4)東北松花江為什么在冬季出現枯水期,甚至斷流?(學生:松花江位于北方地區,冬季平均氣溫很低,降水很少,結冰期長,人們生產生活用水量大,上游地區蓄水多)
(5)以黃河花園口站和西江梧州站為例,說一說這兩條河流流量年內變化有何不同?這些變化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可能會產生什么影響?
(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代表發言后,教師及時肯定并鼓勵學生。補充:①黃河(花園口站)流量年內變化不大,汛期短(僅將近3個月),不利于長期航運、捕魚、灌溉、淡水供應,容易造成冬季水源供應緊張,冬季氣溫很低,容易結冰,產生凌汛,影響航運。②西江(梧州站)流量年內變化很大,汛期長達7個月,有利于長期航運、捕魚、灌溉、淡水供應,夏季水位很高,水量很大,有可能發生洪水災害,影響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閱讀地圖)引導學生閱讀《塔里木河和羅布泊》(圖2.3),觀察思考我國西北內陸河流有何特點?為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略
(讀圖)引導學生結合《京杭運河示意圖》,重點閱讀資料《京杭運河》,了解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長度最長、開鑿時間最早的人工河流,全長1800千米,自北向南溝通了我國二市四省五大水系,在歷史上和南水北調工程的作用。
(過渡)我國的外流河有些什么共同的水文特征?為何會形成這些共同的水文特征?
(板書)3、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從河流的水量大小、水位高低、有無結冰期或結冰期長短等方面,分析討論河流的水文特征。討論后小組派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
(過渡)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雖有共性,但各地也有很大差異。
(板書)2.我國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異
(讀圖)引導學生閱讀《我國東部主要河流年徑流量變化曲線圖》,比較各河流量的大小和汛期的長短。
(提問)①圖中四條河流,哪條河流流量最大?哪兩條河流流量較小?②珠江、長江、黃河的汛期分別從何月開始至何月結束?③我國東部河流(除東北河流外)的汛期變化自南向北有何規律?
(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小結歸納“四最”)
黑龍江。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外流河(湖)、外流區、內流河(湖)、內流區的概念,認識了我國主要的內(外)流河,了解了我國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分析了季風氣候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響。同時也懂得了由于我國季風氣候面積廣大,各地區氣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條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性。
●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河流與湖泊
一、 眾多的河湖
1、我國主要河流
2、我國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劃分與分布
3、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第二課時 黃河的治理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黃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黃河的三個奉獻;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黃河。
(2)技能目標
力求通過讀圖、填圖,使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黃河治理的今昔對比,培養愛國情感;通過黃河多沙的人為原因分析,加深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通過黃河利與弊共存的事實,增強辯證觀,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
(2)根治黃河的措施。
教學難點:分析下游“地上河”成因。
三、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活動探究法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齊唱“黃河大合唱”歌曲。創設情景,營造氣氛。
(導入新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簡要介紹水循環,為高中地理學習打下伏筆)。要想知道黃河之水哪里來,又流到哪里去?就讓我們來學習《黃河的治理》這部分內容。
(板 書)二 黃河的治理
1.源流概況
(過 渡)要了解黃河,必須先了解黃河概況,首先我們來看看黃河的形狀。
(學生活動)照課本畫出黃河干流圖。并歸納黃河形狀為“幾”字型。
(提 問)黃河水真的是從天上來的嗎?這里的“天上”指的是哪里?“!庇种傅氖悄膫海呢?
(學生閱讀《黃河流域圖》并回答,教師糾正)
(提 問)1、黃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是怎樣劃分的?誰能在圖上找出黃河流經的省區,并按源頭→下游方向說出來?
2、說出黃河流經的地形區。
(學生找出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河口,舊孟津,并標注在黃河干流圖上,強調其位置特征;主要支流汾河、渭河;強調其流經省區,地形區。教師糾正。)
(承 轉)黃河像一條巨龍,蜿蜒在華夏大地上。它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具體講都有哪些貢獻呢?
(學生在閱讀書本之后,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回答)
(板 書)2、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教師小結)
(1)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2)提供豐富的水能資源(黃河上中游于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建國前,黃河上沒有一座大壩。新中國成立后,已陸續建成了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等八座大型水利樞紐和水電站,(說明位置特點),并對黃河水能實行梯級開發。(板畫示意梯級開發,并指出龍羊峽到青銅峽之間是梯級開發集中地段,建有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大峽、黑山峽、青銅峽等水電站,讓學生知道梯級開發成串分市的特點。)
(3)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和華北平原。黃河流經地區,一般降水量都不足,黃河水使一塊塊的干涸土地展現了生機。早在二千多年前,寧夏人民就揭開了引黃灌溉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又修建了許多引黃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黃河流域的灌溉面積大大增加。也正是黃河水塑造了“塞上江南”。說明華北平原主要是由黃河、淮河和海河沖積而成。)
(承 轉)千百年來,黃河流域的人民,正是在黃河的哺育下,創造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但是,歷史上黃河也曾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直至今天,它仍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憂患。
(板 書)3、黃河水患
(讀 圖)黃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圖,黃河下游河床一般都比兩岸地面高出3—4米,有些地方甚至高出近 10米。因此,黃河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歷史上黃河幾次大決口都發生在下游地區,都與河床遠遠高出地面有直接的關系。
(展示資料)歷史上黃河決口泛濫時房倒屋塌,人們流離失所的凄慘景象。
(提 問)高懸于空中的地上河是怎樣形成的呢?
(提示學生結合圖2.33,圖2.34從黃河含沙量大,聯想到泥沙來源,進而分析黃土高原的地形特征來考慮。)
(教師小結)黃河下游地上河-------泥沙含量大(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流經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
展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圖”,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冱S土土質疏松,容易被沖刷;
②黃土高原地區的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覆蓋很差,加大了沖刷之便;
、埸S土高原地區降水往往集中于7—8月份的幾場暴雨,沖刷力強,加劇了沖刷程度;
④本區支流眾多,沖刷量大。因此,一遇暴雨,黃土高原上泥沙俱下,一起匯人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啟發提問]攜帶了這么多泥沙的黃河,出黃土高原,浩浩蕩蕩地進入下游的華北平原。水流速度怎樣變化?攜帶泥沙的能力又會怎樣變化?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分析歸納)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地上河”
(提 問)我們分析了黃河帶來的憂患以及形成的原因。那么你認為治理黃河該采取哪些措施呢?(組織學生討論完成活動1)。
(板 書) 癥狀 治理方案
上游: 荒漠化問題、凌汛 建設大型水庫
中游: 水土流失問題 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根本)
下游: 地上河 加固黃河大堤
(歸納小結)黃河上、中、下游的三個治理措施:加固堤防,保持水土,修建水庫。加固堤防是權宜之計,根本問題是加強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修建水庫,使治沙與防洪并舉也是治黃的重要手段。已建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在防洪和減淤方面就發揮了顯著作用,現在另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正在建設之中。請看來自小浪底工地的報道。
(錄 像)小浪底截流實況錄像,小浪底工程模型及其防洪、減淤、防凌、供水、發電、灌溉功效介紹。
(課堂小結)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獻。但由于它飽含泥沙,下游成為“地上河”,始終有決口的危險,因此它也是中國的一大憂患。治理黃河,每一個炎黃子孫責無旁貸。各段治理措施不盡相同,其中中游保持水土是治黃的根本。黃河的問題,歷來是指它的水患問題,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它面臨的問題已不僅僅是水患問題了,近年來下游地區頻繁發生的斷流現象,局部地區的生態問題,以及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保護母親河呢,刻不容緩!
六、板書設計
二 黃河的治理
1.源流概況
2.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1)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2)提供豐富的水能資源
(3)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
3、黃河水患
癥狀 治理方案
上游: 荒漠化問題、凌汛 建設大型水庫
中游: 水土流失問題 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根本)
下游: 地上河 加固黃河大堤
第三課時《長江的開發》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讀中國地形圖、長江水系圖,說出長江的發源地、流經省區、注入的海洋、長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對長江中上游地區豐富的水能資源有初步的感官認識;通過長江航運圖認識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通過有關圖文資料的分析,了解長江的開發利用狀況。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學會用地圖等資料,說明長江的基本概況;能初步提出長江開發利用的方向及措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長江開發的案例,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興利除弊的觀念、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樹立保護環境、保護“母親河”的思想,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理解長江“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稱號的意義,
教學難點:
運用資料分析探究長江作為“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的含義,今后開發利用方向及措施。
教學方法:
1、“問題解決式”教學。
2、小組合作學習。
3、角色扮演。
4、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具準備:
掛圖、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播放長江全貌的視頻或圖片(播放背景音樂《長江之歌》),激發學生興趣。
[師語言過渡]吻別圣潔的唐古拉山,走過歲月的悠久綿長,牽手平原和高山,挽起東海的臂膀。它一路奔騰著,從我們門前經過,今天,讓我們以一顆感恩的心,走近我們的母親河——長江!
[新課展示]
一、 初識長江
[讀圖思考]讀《中國地形圖》,學生在《中國地形圖》上找出“母親河”——長江,思考:根據中國的地形地勢,長江的流向是什么呢?(西高東低,東流入海)
[讀圖思考]展示《長江流域圖》,指導學生讀圖、思考,填注以下問題:
長江源頭: 注入海洋:
流經省(區、市):
長江上、中、下游分界處:
主要支流: 沿途湖泊:
[討論歸納]學生分組討論,并派代表回答。教師糾正、歸納,強調四大支流及湘江、贛江通過湖泊注入長江,指出沿途重要的四大城市(重慶、武漢、南京、上海)。
[過 渡]長江是我國當之無愧的第一大河,是不是僅僅因為它的長度呢?它的“大”體現在哪些方面?
[思考回答]不是,“大”體現在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過 渡]同學們,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是世界最長的嗎?
[學生回答]:不是。尼羅河世界最長,其次有亞馬孫河、……,
[過 渡]同學們,長江是我國流量最大的河流,是世界最大的嗎?
[學生回答]:不是。有亞馬孫河、剛果河……,
二、 水能寶庫
[過 渡]長江從唐古拉山出發,流經我國一級階梯的(青藏高原),穿過二級階梯中的(四川盆地),通過巫山,來到三級階梯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水能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我國的“水能寶庫”。
[讀圖思考]展示“長江干流剖面圖”,分析其豐富的水能資源。指導學生讀圖:
1、 找出長江上、中、下游的分界處。觀察哪一段起伏最大?(上游)
2、 計算唐古拉山、宜昌兩地的高差(6000多米),看看宜昌、湖口、上海的高差(小)。上、中、下游,哪段高差最大?(上游)說明什么資源豐富?(水能資源)
[歸納總結]教師歸納:長江落差最大的是上游河段,水能資源十分豐富,蘊藏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可利用水能資源占全國一半。特別是源頭至宜賓一段水能資源更是占到整個資源的百分之九十。這么豐富的水能資源,如何開發利用?(修水電站)最著名的有哪些?
[學生活動]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水電站(二灘、葛洲壩、三峽),教師指導學生在圖2.36找出來。
[講 解]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按髩螜M跨長江天塹,電能照亮半個中國,萬噸巨輪直達重慶,下游六省再無水禍”形象的說明了三峽工程的功效,而為了實現這一夢想,三峽百萬移民背井離鄉。
[播放移民視頻]
三、黃金水道
[過 渡]長江不僅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航運價值。
[讀圖思考]閱讀“長江航運圖”,思考:
1、 長江的支流有多少?哪個城市以下可終年通航?(3600多條,宜賓)
2、 它的通航里程、貨運量情況如何?(近8萬千米,占全國三分之二,貨運量占百分之六十,黃金水道)
[過 渡]長江是不是一開始就具有如此巨大的航運能力?(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長江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整治,如灘多流急的川江(炸礁),九曲回腸的荊江河段。
[講 解]荊江河段的治理
[過 渡]即使這樣,長江的航運依然還存在一些障礙,如何更好的發揮“黃金水道”的作用?
[學生活動]同桌討論:(活動1),教師巡視,學生只要回答2-3點即可。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港口建設
2、疏通航道,消除淺灘
3、更新船舶設備,確保航行安全
4、干流修建水利設施,調節航道水位(三峽工程)
四、長江洪災
[過 渡]就是這條亙古流淌的河流,就是這條賦予我們生命的河流。它養育著我們,可它在歷史上也多次發生大洪水,吞滅我們的家園,吞噬我們的同胞。
[學生活動]閱讀活動2,尋找長江洪水頻發的原因。
思考:
1、長江洪水的主要來源?(宜昌以上干支流,鄱陽湖、洞庭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2、長江洪災頻發的自然原因?(流經地區降水豐富,遇暴雨同時漲水)
3、長江洪災頻發的社會原因?(中上游濫砍濫伐,植被破壞,湖泊面積縮小,生態環境惡化、圍湖造田等)
4、如何解決?(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退湖還田、平垸行洪、興修水利等)
[教師小結]長江洪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長江生態已不堪重負!我們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人和自然必須和諧相處。面對長江頻發的洪災,人類也明白:防止洪澇災害就是為了更好的利用長江資源,開發其潛能。就在10月27日,三峽工程成功實現156米蓄水目標,滾滾長江從此澤被天下,平靜安瀾。長江必將更好的發揮其作用,為子孫后代造福。
五、課堂小結
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收獲。
板書設計
三、長江的開發
初識長江
中國第一大河
源頭 注入海洋 流經省(區、市) 上、中、下游分界處 主要支流 沿途湖泊
水能寶庫
上游河段水能資源十分豐富,蘊藏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可利用水能資源占全國一半 三峽工程
黃金水道
通航里程 貨運量
長江洪災
長江洪災的原因 可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河流和湖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通過讀圖,使學生知道我國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和流入的海洋;我國主要湖泊分布的省區和特點。
通過讀圖,使學生能在圖上確認內外流區域的界限;并結合地形圖指出它與地形區的關系,結合季風區非季風區圖指出它與氣候區的關系。
通過閱讀珠江流域圖和廣州降水量柱狀圖及中國地形圖,幫助學生理解珠江水量大、汛期長、水運發達的特點;理解紅水河段水能豐富的知識內容。
通過引導閱讀京杭運河示意圖,使學生能夠讀出運河的起止點、經過的省區、勾通的水系。
通過學習我國河湖眾多、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等知識點,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
通過珠江的水文特征是結合流域內降水、地形特點分析得出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響,即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意識。
教材分析
引言這部分簡要概括地說明河流湖泊的意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并通過“想一想”提出河湖對人類提供了“利”,同時也造成“害”。
正文中四個標題,實際上可歸納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是“內流區和外流區”:介紹了外流河、內流河;外流湖、內流湖。通過這部分內容,可看出我國河湖眾多,且多大江大河的特點。教材在后兩節對長江和黃河做專題介紹,但珠江水量在我國居第二位,也是學生應該有所了解的一條河流。因此,第二部分內容是“南方大河——珠江”:介紹了珠江的源流概況、水量、水能、航運等知識。第三部分是“京杭運河”:介紹了運河在世界上的地位、長度、在歷史上的作用、現狀,并通過讀圖練習的形式,使學生讀出運河的起止點、經過的省區及溝通的水系。
教法建議
建議以學習指導法為主結合講授法進行本節的教學。教學中要注意讀圖環節。由于河湖的分布、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等是在地形和氣候要素的影響下形成的,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章節的各種地圖外,還要引導學生查閱中國地形圖、三級階梯示意圖、我國降水量分布圖 、某地的氣溫曲線降水量柱狀圖等。即通過閱讀本章的地圖,歸納得出現象和特征;通過閱讀前兩章的相關地圖,分析得出這些現象和特征的成因,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因果關系,逐漸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關于內流區和外流區的教學,可從讀圖練習入手。通過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總結出外流河、內流河的概念,進一步得出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讀圖,觀察內、外流區的界線,與季風區、非季風區的界線進行比較,并給出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外流河的特點。(生源較差的學?刹恢v水文特征。)
關于我國的湖泊的教學,可把此標題提前至第二個標題。在講完內流河、外流河后,自然過渡到湖泊,湖泊也分為內流湖、外流湖,內流湖多為咸水湖,外流湖為淡水湖,兩大湖區也分別為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區。這樣安排,教學過程會比較順暢。
關于南方大河--珠江的教學,要講清這里所說的南方與以秦嶺-淮河為界線劃分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中的南方是不同的概念,其含義應該是南疆的大河。其水資源豐富、水量居全國第二的特點,要結合廣州的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其水能蘊藏豐富的特點,要結合地形圖分析;其他特點讀圖即可。
關于京杭運河的教學,結合課本中的讀圖練習,指導學生通過讀圖完成練習題即可,因為這里沒有難點。但要順便補充一點關于南水北調工程中,古運河的現實作用,為后面講南水北調時埋下優筆。
教學設計方案1
〈教學重點〉
我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內流區和外流區,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學難點〉
我國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內流湖,外流湖的含鹽度的差異。
〈教學手段〉
地圖:我國季風區、非季風區圖;降水量分布圖;降水量柱狀圖;我國地形圖;我國的外流區和內流區圖;我國主要水系圖。
景觀圖:鄱陽湖、青海湖
〈教學過程〉
。ㄒn)
有一首歌有這樣幾句歌詞:“你從雪山走來,……你向東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這些歌是贊美長江的。
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分布著許許多多“從雪山走來,奔向大!钡拇蠼蠛印:恿鞅环Q為大地的動脈,湖泊被譽為大地的明珠。本章我們來學習河流湖泊的知識。
。▽W生活動)思考討論:河流和湖泊能給我們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給我們造成了哪些災害?
。ń處熆偨Y)今后的生產活動中,我們將更多地開發、利用其“利”,防治其“害”。
。ò鍟┑1節 河流和湖泊概況
。▽W生活動)完成練習:查閱地圖冊,找出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額爾齊斯河各注入哪個大洋。
(展示)我國的外流區和內流區圖
。ㄖv述)我們把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的區域叫做外流區。
。▽W生活動)找出塔里木河河水的去向,與長江、黃河、珠江等的區別?
(講述)我們把流入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稱為內流河,內流河的流域叫做內河區。
(板書)一、內流區和外流區
1、 外流區、內流區的界線
(學生活動)讀圖找到內流區、外流區的分界線,觀察其位置,思考:1、與氣候一章中的哪條氣侯區的分界線位置接近?(可查閱地圖)2、外流區的氣候特征和外流河的水文。(給出廣州的降水量柱狀圖)3、內流區的氣候特征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征。(給出烏魯木齊的降水量柱狀圖)
。ò鍟2、外流河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ㄖv述)除河流外,我國還擁有眾多的湖泊。分布在內流區的叫內流湖,多為咸水湖,分布在外流區的叫外流湖,是淡水湖。
。▽W生活動)觀察“咸水湖和淡水湖”示意圖,分析說明內流湖多為咸水湖,外流湖則為淡水湖的原因。
(板書)3、外流湖和內流湖
。ㄖv述)這些湖泊的分布相對集中在兩大湖區,即青藏高原湖區和東部平原湖區。
。▽W生活動)讀圖,找出兩大湖區的主要湖泊。
(展示):青海湖和鄱陽湖的風光圖片
鄱陽湖
青海湖
。1)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
。2)東部平愿湖區:鄱陽湖
〈板書設計〉
第五章 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節 河流和湖泊的概況
一、外流區和內流區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
2、外流區和內流區的水文特征
3、外流湖和內流湖
。1)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
(2)東部平原湖區:鄱陽湖
教學設計方案2
〈教學重點〉
珠江水資源豐富的特點;京杭運河的起止點及途徑地區。
〈教學手段〉
地圖:我國季風區、非季風區圖;降水量分布圖;我國地形圖;珠江流域示意圖;京杭運河示意圖。
景觀圖:西江、京杭運河
〈教學過程〉
。ㄖv述)在我國眾多的河流中,長江、黃河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文明的兩條大河,在后面會做專題介紹。在祖國的南疆還有一條大河,在我國也占有重要地位,這就是珠江。
(展示)珠江流域示意圖
(板書)二、江南大河—珠江
。ㄖv述 )珠江長2214千米,流域面積45.3萬平方千米,水系由西江、東江、北江匯合而成。
(學生活動)珠江的位置有何特點?結合地形、氣候,想一想,珠江的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
珠江位于我國南方,因而雨季長,所以珠江的風期最長,水量豐沛,僅次于長江,是黃河的7倍。珠江流經地勢二、三級階梯,加之水量豐沛,因此水能豐富。
。ㄕ故荆┪鹘娘L光
(講述)除天然河流外,我國還有很多人工河,如剛提到的靈渠等,其中京杭運河為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運河。
(板書)三、京杭運河
。ㄕ故荆┚┖歼\河示意圖
。▽W生活動)讀“京杭運河示意圖”,完成教材中的讀圖練習:
從京杭運河示意圖上看:
1、京杭運河北起___________市,南至___________市;
2、京杭運河自北向南經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省、市;
3、京杭運河自北向南溝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大水系。
。ㄕ故荆┯嘘P京杭運河的圖片
京杭運河揚州段景觀
《河流和湖泊》教案 篇3
一、教學設計(課堂實錄)
二、案例分析
一、《河流和湖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學會搜集并運用地圖與統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流、湖泊的基本情況;
2、 通過地圖、噴鼻息和資料的分析,能夠解釋黃河各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夠初步提出長江各段河流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3、 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1、中國河流、湖泊的基本情況;
2、黃河各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長江各段河流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教學難點:
1、黃河各段產生災害的原因;長江各段河流開發利用的方向;
2、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分層次提問學生。
1、內流河、外流河的特征是什么?
2、我國南北河流流量年變化呈現什么特點?
3、什么是河流汛期?研究河流汛期有什么意義?
二、預習:學生閱讀“黃河的治理”。
1、任務1:黃河的憂患主要是什么?
2、任務2:如何治理黃河憂患?
三、研習:
1、指導學生讀圖2.32黃河流域水系,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掌握了什么內容。
、、發源地:巴顏喀拉山、約古宗列曲
、、干流形態:“幾”字形
、、干流流經的省級行政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山西、陜西、河南、山東
、、注入的海洋:渤海
⑤、上、中、下游各段:河口、孟津
2、指導學生讀圖2.33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掌握了什么內容。
、、黃河在流經哪個地段產生泥沙最多?
中游。
、、黃河中游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多泥沙?
自然原因:黃土高原土質疏松、雨水集中(多暴雨)
人為原因:植被破壞嚴重、過度放牧、濫砍濫伐等造成水土流失
、、學生談談如何治理。
可以提示學生針對人為原因不回答。
3、指導學生讀圖2.34歷史上黃河下游泛濫范圍,然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掌握了什么內容。
①、黃河下游有什么特點?
下游為華北平原,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水流速減慢。
、、黃河下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形成的“地上河”。
③、黃河下游如何治理?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4、教師補充介紹上游治理情況:
上游因氣候變暖、過度墾荒、過度放牧、濫砍濫伐等,也存在水土流失問題;還有工農業用水量增大,造成河流上游缺水、斷流、污染等現象。
治理措施: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合理布局工農業等。
5、結合“閱讀材料”,教育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6、總結本節課。
四、練習:
1、繪制黃河流域圖;
2、完成課本中“活動”內容。
3、教師評價作業。
五、作業:完成填充圖冊相關作業。
第三課時(略)
二、案例分析
本節課的整體教學思路是:復習-預習-研習-練習。
安排“復習”,是因為“溫幫而知新”,特別是地理學科,每周只有兩課時,往往讓學生忽視它的存在,做好復習,不僅是提醒舊知,還能導入新知。安排“預習”,是因為現在地理還不是中考科目,學生、家長不重視這一學科,課余要求學生預習,學生是不會預習的,為了提高實效性,在課堂上安排“預習”,非常必要!把辛暋辈糠,主要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知識,教師進行糾正、拓展、引申。課堂練習能及時反饋教學成果,在課堂上擠出時間“練習”,務求教學實效。
整個教學過程是依照上述思路進行的。
從教學設計看,備課比較充分,注意安排好學生活動步驟、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教學重點、難點明確。從教學過程看,每一步驟,突出學生主體作用,教師處在引導地位;由中游教學作為起始,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好讓學生把握“黃河的治理”這一主題;補充上游的治理的內容,安排在后,與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緊密結合,教學處理巧妙;抓住地圖教學,突出學科特點。從教學效果看,學生完成“活動”內容較好,繪制“黃河流域水系”圖基本符合要求(形態明晰、河口和孟津標注準確、各省級行政區位置基本正確)。從學情看,這個班級學生整體成績要好一點,理解力強一點,所以在活動過程中消耗的時間較少。
教法探討基本符合學生實際和農村地理學科教學現狀。
“復習-預習-研習-練習”這“四習”教法,是在地理學科教學現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教學實踐的產物,特別是課內預習,有效地解決學生自主“研習”前提問題。
存在問題:有關黃河的視頻沒有,直觀性未能充分挖掘;“四習”教法需要理論支持,也有待進一步探索。
《河流和湖泊》教案 篇4
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選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河流和湖泊》,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就我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重點難點的確立等方面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水資源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它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在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地區、城市都存在著嚴重的水危機,水的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河流、湖泊是人類重要的水源地。我國是一個河湖眾多的國家,豐富的河流和湖泊,既給我們提供了灌溉、航運、旅游之便利,又蘊藏著豐富的水產、水力資源,但是,在我國因為各地自然環境的差異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河流湖泊表現出來的問題也大不相同。所以了解我國河流的分布情況,認識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對抵御各類自然災害,實現人地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內容
本節的教學內容從結構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眾多的河流、湖泊、黃河和長江。從知識體系的設置來看,前兩個知識點是從總體上研究我國河流湖泊的基本狀況,而黃河、長江是我國最重要,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兩條河流,教材也專門設置一定的篇幅加以介紹。
在眾多的河流中,教材從活動入手,借助我國外流區、內流區分布圖,讓學生明確外流河、內流河、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認識我國一些主要河流的空間分布狀況,并在讀圖過程中,認識外流區、內流區的分布特點。教材把內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內部差異作為一個重點內容講述,意在讓學生掌握我國河流的水文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河流、利用河流,為生產生活服務。此外教材還補充了典型內流河——塔里木河的閱讀材料,意在加深學生對內流河的認識,并了解在干旱地區如何協調水與人類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除了對天然河流研究外,教材也提到了京杭運河這樣典型的人工河,讓學生了解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自然的改造、利用,也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
關于湖泊,教材沒有濃墨重彩的介紹,而是通過學習活動和補充閱讀材料,了解我國湖泊的分布情況,并探究湖泊對河流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對于黃河、長江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由于教學環節的設置的影響,在這里就不加以分析了。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后,我結合自身的業務素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并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我覺得這個標準是對學生的最低要求。為了更好地掌握河流、湖泊情況,辨析各自然要素對河流湖泊的影響,探究河流湖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我決定在本次教學活動中,確定下面這樣的學習目標和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我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基本狀況。
2、在地圖上能描述出我國外流區和內流區位置、界線,并能闡述他們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3、掌握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并理解河流水文特征與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的關系。
4、知道京杭運河時世界最長的運河,了解它在古代和今天的航運意義。
5、掌握我國主要湖泊的名稱和空間分布情況,了解湖泊對河流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6、在知識掌握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用圖以及辨析自然要素間相互影響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反復閱讀地圖信息,使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掌握我國河流、湖泊的基本狀況,建立河流、湖泊空間分布的觀念。通過教師的提示和學生的討論,掌握河流、湖泊的空間分布、水文特征的形成與其它自然要素間的關系。
態度、情感、價值觀
教學中,通過學習我國河湖眾多、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等知識點,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通過河流水文特征的研究,使學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響,即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意識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稱、分布狀況,外流區和內流區,外流河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征,湖泊對河流的影響。
難點:辨析河流與地形、氣候等自然要素間的影響關系,外流河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征,湖泊對河流的影響。
2)確定教學策略——說教法
明確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后,結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決定在教學中以講授法為主,結合讀圖分析、討論和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學、板圖板畫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課標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展,知識上有所收獲。
3)課時安排
因為教學過程需要連續性,同時在教學中,我能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和板圖板畫等教學方法,所以我把本節教學內容安排在3個課時進行。眾多的河流、湖泊作為一課時,長江、黃河各一課時。這樣的安排既能體現教學的整體性,同時又能實現由一般到特殊,由普遍到個例的研究,從而從橫向和縱深兩個維度認識我國的河流、湖泊,加深對中國自然環境的認識。
二、教學流程
1、導言:
在導言中我由學生熟悉的家鄉入手,設置了幾個小問題。我覺得這樣的設置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同時,在討論中還可以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豐富教學。
2、新課講授
一、眾多的河流
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中,我設計讓學生在3.22圖中找出長江、黃河、珠江和塔里木河這幾條河流,判斷河流河水最終流向哪里,從而認識什么是外流河、內流河,進而掌握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同時,可以借助中國主要山脈、季風區非季風區示意圖,掌握內流區外流區的界線。
對于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借助對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圖的分析,結合前面學習過的中國的一月氣溫分布、降水空間分布等示意圖,認識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和差異。內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是借助對內流河分布地區自然環境的研究,認識內流河河水的來源,掌握內流河水文特征。同時又研究了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并通過對塔里木河文字材料的閱讀,了解河流在利用過程中,應該怎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京杭運河是通過教材上設置的兩個問題和補充的學習材料,來了解京杭運河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的。
我國是一個湖泊眾多的國家,但湖泊的分布、性質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湖泊對河流和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在這部分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研究為主,認識我國外流湖、內流湖的分布,咸水湖、淡水湖的成因,及幾個重要湖泊的分布情況,并在研究中了解湖泊的作用。
3、鞏固練習
把知識的檢驗,融合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掌握知識。
4、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講授的主要內容,并為下一節講授長江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