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北師七上)
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以及出現的貧富分化現象。
能力目標
以北京人、山頂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進步的史實,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和認識人類社會是在不斷發展的觀察能力。
思想目標: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別種植水稻和粟,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國家。這不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對中國文明的貢獻,也是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2.由于生產的發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現了私有制和貧富分化。
教學重點: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產狀況。
教學難點: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貧富分化現象。
教學設計:學習本課正文前,要指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提要,明確聚落、氏族的含義。接著可以以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自學,教師提供自學要點:三個專題(半坡聚落的位置、生產和生活狀況,河姆渡氏族的位置、生產和生活狀況,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位置、生產和生活狀況)。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并匯報自學所得,并鼓勵學生畫一幅想象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請同學們讀課文提示,指導學生看書上“中國氏族聚落重要遺址分布圖”,我們剛剛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并指出繼山頂洞人之后,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又出現了很多氏族聚落。我們剛剛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由于這些氏族聚落的居民的辛勤勞動,他們的生活和生產狀況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那么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和生產狀況是怎樣的呢?他們住在什么地方?他們會種植什么作物?他們使用什么樣的工具等等。今天我想請同學們分成小組自學探究這些問題。
板書:
氏族聚落 位置 生活狀況 生產狀況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大汶口原始居民
注意講解:
1、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居民都是中華大地上距今六七千年出現的典型氏族聚落,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孕育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搖籃。 2、我國在約七八千年前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早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處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這時社會生產力的標志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所謂“普遍使用”有三層含義:第一是磨制石器的數量大,第二是磨制石器的種類多,第三是出現帶有鉆孔裝有木柄的磨制石器。
3、關于農耕文化的出現可以結合每課一得的內容講解,并指出原始農業出現于距今大約一萬年前后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畜牧業的出現要晚一些,出現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時期,農業和畜牧業已成為社會生產的重要部門。
4、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成的,一說起源于我國的云貴高原,一說起源于我國云南和印度阿薩姆地區。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的水稻,已經有了秈(xīɑn)稻和粳(jīng)稻之分,說明我國水稻栽培的歷史是相當悠久的。
5、粟是由野生狗尾草逐步培養成的,起源于黃河中上游的高緯度、高海拔地區,半坡原始居民種粟已有相當的規模,說明在此之前粟的栽培也已經過了一個較長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