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課4《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閱讀歷史地圖,對歷史地圖與現代地圖進行比較,知道同地不同名和同名不同地這兩種現象,從而注意歷史地圖與現代地圖之間的區別。以在歷史地圖上再現歷史情景的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歷史地圖的釋讀,同時培養學生的復述表達能力。以歷史地圖對照小說中的情節,培養學生的全面分析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大地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活動的載體,而地圖是認識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運用歷史地圖能更好的學習歷史,理解歷史。
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白小說不完全等于歷史,必須予以證明,養成學生不輕信,不盲從的科學精神。
三、過程與方法
教學重點:在地圖上再現歷史
教學難點:古今地名的變化
過程設計:全課除導入小結外分成三大塊:認識歷史地圖、在地圖上再現歷史和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其中又分解成七個活動題,兩個練習題。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歷史地圖,結合地理知識和生活經驗,從而認識歷史地圖;能夠在歷史地圖上再現、復述歷史的過程;最后能運用歷史地圖解決問題。
教學方法:演示、組織、引導
學習方法:觀察、比較、分析、歸納
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點擊按鈕由封面進入導入)
導入:
復旦大學譚其驤教授說過:“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臺。”(屏幕演示)你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問)
時間和空間是歷史的兩個最重要的要素,包括各個時域的空間舞臺是我們人類祖祖輩輩居住的屋子和活動的大舞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屏幕演示)
新授:
一、認識“舞臺”(屏幕演示)
活動一:
地圖是認識地理的一個重要工具,結合你們的生活經驗和學過的地理知識,談談怎樣認識地圖?(屏幕演示)
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是地圖的基本要素,要能夠辨別比例尺與方向,認識圖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屏幕演示)
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由于歷史的另一個要素是時間,我們把反映過去地理狀況的地圖稱之為歷史地圖,但歷史地圖與現代的地圖一樣嗎?(屏幕演示)
活動二:
(在屏幕上同時演示圖1和圖2)
圖1是東漢疆域,圖2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圖1是歷史地圖,圖2是現代地圖。
請對照圖1和圖2,然后在下表的空格內填字。(屏幕演示表格)
(在表格的空白處點擊顯示答案)
這是一種同地不同名的現象,剛才大家在比較兩張地圖的時候,關鍵是要找對參照物,比如長安(西安)在黃河“幾”字型的右下角附近。(方法介紹)
練習一:
歷史上這種同地不同名的現象你還知道哪些嗎?(屏幕演示)
建業—建鄴—建康—江寧—南京(今)
暨陽—澄江—江陰(今)(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屏幕演示,注意此處僅是舉例,與學生的答案未必一樣,而且江陰的地名變化屬于鄉土史教學。)
活動三:
(同時在屏幕上顯示圖1、圖4和圖5,并在圖1旁加上注:東漢時把洛陽和長安分別稱為東、西二京。)
圖1是東漢疆域,圖4是北宋疆域(局部),圖5是日本疆域。
請指出圖1、圖4和圖5中的東京分別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圖1:今洛陽、圖4:今開封、圖5:今日本首都(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屏幕演示)
這是一種同名不同地的現象。(屏幕演示)
練習二:
說出下列的“東京”分別指的是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