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東漢的強盛
〖內容標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要求學生了解光武中興的主要內容以及東漢衰敗的主要史實。
2.能力培養
①引導學生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總結古代中國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②依據歷史圖片想像并手描述漢人的日常生活,培養學生觀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③介紹天干地支表及十二生肖,教會學生換算農歷與公歷、干支紀年與生肖的方法。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通過講解柔術治天下和以文治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興”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使學生懂得國家的興旺,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文化事業的繁榮。
〖教學要點〗
1.重點 光武中興
2.難點 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
〖教學建議〗
1.光武中興
①向學生指出:東漢都城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之東,如同東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鎬京之東,因此歷史上有西漢、東漢、西周、東周之稱。歷代史書黨將西漢稱為前漢,東漢稱為后漢則是從時間上指稱。
②介紹課文小字部分,讓學生懂得,王莽改制是一場失敗的改革,它不但沒有解決嚴重的社會問題,反擊了社會矛盾,以此作為“光武中興”的鋪墊。
③有關光武中興的內容,可讓學生閱讀教材,總結出兩特征(以柔術治天下;注重文治)和五大內容(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廢除捐稅,減輕田租;提倡節儉,精簡機構;整頓吏治;興辦地方官學)。總結課文小字,將光武中興的內容與王莽的統治進行對比,還可適當穿插《后漢書》中的一些小故事,諸如:“尋找嚴子陵”、“獎賞閉門人”等,以突出光武帝重視人才、整頓吏治的中興特色,加深學生對光武中興的理解。同時,對光武帝重視教育也可作一定評論。關于“中興”一詞可稍作解釋:由衰弱轉入重新興盛。
④為使學生對光武帝其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可指導學生收集更多的相減史料,在課外以活動課的形式進行展示、交流。
⑤讓學生依據課文中的三幅插圖想像漢人的日常生活,以此突出“興武中興”的結果與作用。
⑥引導學生以討論的形式比較“興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總結古代盛世凹面的出現的共同原因,即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統治者善于用人、納諫;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長期堅持,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等待。
2.東漢衰敗
①引導學生依據課文及小字分析東漢衰敗的原因,即年幼的皇帝被各種勢力左右、地方割據勢力猖獗、農民起義爆發等,并指出具體表現,諸如官僚、地方兼并土地、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權,左右選官輿論、大地主擁徒附和私人武裝家兵等等,指出這是東漢末年形成割據勢力的原因,更是三國分立的歷史根源。
②關于天干地支及十二生肖的內容,應作一定的解釋與說明,并教會學生換算方式。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復習舊課〕(約2分鐘)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第11課 統一國家的鞏固。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有關漢朝的歷史,將同學們將書翻到:
第12課 東漢的強盛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閱讀教材〕(約10分鐘)
下面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后,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