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導學案3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識記要求
了解
兩漢水利與農業的進步、手工業的提高、商業的繁榮
體會
“兩漢盛世”名不虛傳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綜合歸納
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綜合歸納能力
理解分析認識升華
通過思考和概總結兩漢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辯證觀點
兩漢經濟的發展與400多年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民族自豪感
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有很大發展,手工業取得許多新成就,居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教學重點 兩漢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教學難點 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和兩漢經濟發展原因的分析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復習提問:西漢和東漢初年,統治者采用了什么經濟政策?各出現了什么局面?(啟發學生回答)
a、西漢初年統治者重視農業,輕徭薄賦,獎勵農耕,提倡節儉,出現了“文景之治”。
b、東漢初年,光武帝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出現了“光武中興”。
2、過渡講解:由于兩漢初期的統治者重視經濟,使得當時經濟比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請看66頁“導入框”的內容。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1、指導學生閱讀66-67頁“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和“動腦筋”內容,思考回答:漢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過黃河?分別產生了什么效果?
a、漢武帝治理黃河。由于黃河水患影響了財政收入,漢武帝改變態度,親臨黃河督工,命令隨行官員背柴草堵塞決口。此后,黃河80多年無大災。
b、漢明帝派王景治理黃河。經過幾十萬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變成良田,并維持黃河800多年不改道。漢朝農民為興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2、教師接著指導學生根據67頁“漢代牛耕圖”和“耬車”圖,回答:
a、牛耕在什么時候出現?(春秋后期,那時要用三個人駕馭兩頭牛拉犁耕地。)
b、西漢的牛耕有了什么進步?(已裝上“犁壁”,便于翻土碎土;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提高了效率。)
1.1 耬車起了什么作用?(大大加快了播種速度。)
1.2 當時農作物品種怎樣分布?(南方種水稻,北方種小麥,廣泛種桑麻。)
3、教師過渡講解:隨著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興盛。欲知其究竟,請閱讀67-68頁“絲織和冶煉技術的提高”。
絲織和冶煉技術的提高
1、組織學生結合彩圖20“西漢錦袍”和67頁“馬王堆素紗衣”、68頁“文獻資料·后漢書摘錄”以及37頁“自由閱讀卡·鐵氏三兄弟”和70頁“自由閱讀卡·漢代炒鋼法”,討論回答問題:西漢手工業的興盛,突出地表現在哪些行業?有哪些成就領先于世界?
a、絲織業,使用提花機,產品精美,為外國人嘆服。
b、鋼鐵冶煉業,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1000多年,利用水力鼓風冶鐵,節約了人力,提高了冶煉質量。炒鋼技術是在西漢中期發明的,歐洲到18世紀中期才會使用它。
2、組織學生根據70頁“活動與探究3·議一議”:你怎樣看待日本發現“漢委奴國王”金印這件事?
a、史書的記載與真實的文物完全一致,說明了我國的歷史書籍具有極高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