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模之大、遠航次數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范圍之廣,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
鄭和
哥倫布
達·伽馬
地點
下“西洋”
到達美洲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時間
1405~1433年
1492~15XX年
1497~1498年
次數
7次
4次
1次
人數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數
大號寶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說3艘)
船只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后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史上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