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示范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鄭和下西洋。
2.掌握戚繼光抗倭。
3.掌握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
4.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
2.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還可引導學生發現鄭和與戚繼光這兩位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教學重點
1.鄭和下西洋
2.戚繼光抗倭
教學難點
鄭和下西洋路線和所經過的地方(古今地名對照)
教學方法
1.多種導入法。本課資料較多,在導入時可采用多種導入法。以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2.圖示法。鄭和下西洋的內容涉及到很多地名,且古今叫法不同,學生的空間概念不容易建立,充分利用地圖可以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
3.縱向聯系法。對于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前面學習過知識的回憶,讓學生在聯系中得出結論。
4.故事穿插法。對于民間流傳的關于戚繼光抗倭的故事,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5.情景教學法。對于課本中一些不太好理解的內容,可以通過設置情景,使學生置身其中。
教具準備
1.投影儀
2.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3.磁帶 錄音機 澳門回歸音像制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請同學們看課本上導入框中的內容:在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至今還保存著不少與鄭和有關的遺跡。比如,印度尼西亞有個港口城市叫三寶壟,附近的山上有個三寶洞,洞中有鄭和塑像。馬來西亞有座三寶山,山下有三寶井,井旁有三寶亭,亭內供奉著鄭和神主。印度有三寶石雕刻像。在非洲東岸的索馬里,有個中國村又名鄭和屯。上述都是鄭和和他的船隊到達過的地方。像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壟市,鄭和遠航時曾在此登陸暫住。那兒原本一片荒涼,后來的華僑卻因鄭和來過就定居在這里,逐漸形成興旺的海港。每年在鄭和登陸的日子,華僑都在這兒舉行盛大游行,鑼鼓喧天,龍獅狂舞,洋溢著節日氣氛,以示對鄭和的紀念。鄭和遠航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怎樣遠航的?明代的中外關系中,還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明代的對外關系一課。
導入語例示二:
請同學們先來聽一首歌曲。(放錄音 投影打出《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投影顯示]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