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導讀分析、活動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還可引導學生發現鄭和與戚繼光這二位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簡析
明朝對外關系中的幾件大事有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前者屬于友好的交往,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
難點: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三、教學準備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請學生中的“故事高手”給同學們講“小鄭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關問題:
(1)鄭和從小立下什么志向?
(2)他的志向后來實現了嗎?
2、教師點撥、導入: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發展得就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鄭和就是這樣的一個。同學們,你們知道成年以后的鄭和是怎樣遠航的嗎?明代的中外關系中還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學過下面課文,你就會明白了。
二、講授新課
(一)鄭和下西洋
1、教師出示《鄭和下西洋路線》的掛圖,明確地講解“西洋”的歷史范圍——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
學生閱讀p94地圖,同桌之間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學生回答: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條件是什么?教師適度引導,讓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幾種觀點——政治原因說;經濟原因為主說;穩定局勢,發展友好說。然后指出:目前史學界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爭論較多,但都不否認“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這一最基本的目的。鄭和下西洋在當時已具備了遠航的物質前提和技術條件:經濟發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術的掌握,指南針的使用,天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等。
1、教師指導學生觀看《鄭和》像,并閱讀小字內容。學生回答:明成祖為什么將遠航的重任交給了鄭和?
2、學生閱讀第95—96面課文,完成表格
1、學生模擬表演:鄭和船隊到達印度洋沿岸某一國家受到熱烈歡迎并與當地人民進行貿易活動的場面。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鄭和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的友好關系。
2、教師對鄭和航海的事跡作適當補充,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學生閱讀導入框,對鄭和有進一步認識:鄭和這位中國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將永遠會得到他曾到達過的亞非地區人民的懷念。
過渡:明朝前期,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屬于中外友好交往;明朝中期,國勢日漸衰落,東南沿海倭患猖獗,為捍衛祖國領土完整和主權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輕將領戚繼光到浙東沿海抗倭,結果如何?
(二)戚繼光抗倭
1、教師指導學生觀看《戚繼光抗倭形勢圖》,讓學生了解倭寇的概念、騷擾范圍及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