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八年級歷史教案 >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精選8篇)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發布時間:2023-01-07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精選8篇)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篇1

  第16課 彭志文主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還可引導學生發現鄭和與戚繼光這二位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課重點之一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需重點掌握。  戚繼光抗倭是另一重點。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史上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學生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學習這一內容,還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識別善惡美丑,對端正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產生積極的作用。  難點: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可將《鄭和下西洋路線》等做成多媒體教學軟件,將航行路線動態地顯示出來,這樣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并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   二、教法過程  1.利用教材“導入  框”中的內容及提出的問題導入  新課。  2.“鄭和下西洋”一目。充分利用《鄭和下西洋路線》的掛圖,或投影片、計算機課件等,明確地講解出“西洋”的歷史范圍。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史學界對此爭論雖多,但都不否認“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這一最基本的目的,對此不必做過多的補充。  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可適度加以引導,讓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用以分析出當時遠航已具備的物質前提和技術條件。擁有航海方面的人才,也是遠航所要具備的一個重要條件,可指導學生觀察《鄭和》像,并閱讀該頁的小字部分,然后回答提出的問題:明成祖為什么將遠航的重任交給鄭和?以此讓學生對鄭和有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結合《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講明鄭和第一次航海的經過,和七次遠航到達的地區,隨后,師生共同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教法一,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對鄭和航海的事跡做適當補充,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鄭和不畏艱難險阻,將畢生獻給了航海事業,作為一個宦官,史書上對他的家世生平并沒有多少記載,但他的名字卻在他留下的足跡上生根發芽。今天,在鄭和曾經到過的亞非一些地方,仍保存著他留下的遺跡,當地人們也深深地懷念著這位中國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  3.“戚繼光抗倭”一目。  先明確交待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掛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范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斗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戚繼光抗倭斗爭的經過:先指導學生觀看《戚繼光》像,然后讓學生閱讀戚繼光的生平事跡,再結合“動腦筋”一題說一說從戚繼光身上能學到哪些優秀品質?關于“戚家軍”的編練,可以補充戚繼光嚴于治軍的小故事,如條件允許,可嘗試著在課下排練“鴛鴦陣”,然后拿到課上表演,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戚繼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士兵們團結合作的精神風貌,因為這些都是“戚家軍”得以戰勝倭寇的重要因素。利用《戚家軍抗倭形勢》圖,簡要介紹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臺州九捷”。在基本蕩平侵擾浙江的倭寇后,“戚家軍”又開赴福建、廣東,與當地明軍一起剿滅了那里的倭寇。  戚繼光抗倭斗爭的評價:請學生結合所講過的內容,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后回答),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在中國古代史上還有哪支軍隊以紀律嚴明而著稱?對比一下“岳家軍”和“戚家軍”在抗擊對象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對戚繼光及戚繼光抗倭斗爭的正確評價,需要明確的是,抗倭斗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并取得勝利的斗爭,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此時可補充一些民間紀念戚繼光的童謠、民間故事、傳說等,使戚繼光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并由此反襯出戚繼光人格的偉大,使學生進一步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4.“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一目。  也可師生齊唱這支歌,或播放歌曲錄音。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可提示學生在課下看自由閱讀卡內容,然后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的。可播放“澳門回歸”的紀實片片斷,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5.引導學生總結明朝對外關系中的幾件大事,聯系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對明朝對外關系的走勢加以分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借助歷史地圖來掌握歷史知識,養成左圖右書學習歷史的好習慣。  2.引導學生善于從優秀人物身上吸取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  3.練習“動腦筋”的第一題,及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要全面并抓住決定性的因素。  4.以班級為單位辦一期“追尋鄭和(或戚繼光)的足跡”的歷史板報,注意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另外,讓學生設計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運用什么技術知識去克服難關?這樣可以將各科知識聯系起來學習。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鄭和為什么能成功地實現遠航?女生:“鄭和從小就能吃苦耐勞,培養了英勇無畏的氣概。”男生:“宋元以來,我國的造船業發達,能造出巨大的海船。”他們說得對嗎?如果不對,你認為是什么原因?  他們講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講出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鄭和遠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客觀條件,包括當時經濟發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術的掌握,指南針的使用,天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等等,這些都是鄭和遠航能夠實現的科學技術條件。再就是主觀因素,鄭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英勇無畏的氣概,同時,他還具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和組織才能;另外,鄭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蘭教與佛教教義,西洋各國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蘭教,這些也是遠航成功的重要條件。當然,船隊中其他成員也是功不可沒的,比如說,各船的船長、舵手及全體船員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然而,更重要的一點,你們二位并沒有說出來,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是這個航海壯舉得以實現的物質前提,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為鄭和的船隊要遠航,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資金和優質的遠洋船只,如果沒有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辦不到的。  2.戚繼光繼承父職后,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聯系課文中他的詩句,你認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表達了戚繼光決心將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業結合起來,使自己處在時代激流的中心,為民族、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決心。戚繼光能在國家危難之時立下遠大志向,挺身而出,時刻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則更明確地表明戚繼光為驅逐倭患、保衛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  練一練:C  活動與探究  1.編制旅游行程表:為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具體情況,你愿意安排一次旅游嗎?如果愿意,需要先準備一個行程表:包括時間、經過的地點,交通工具、活動內容以及攜帶的必需品。如能給出一張簡單的線路圖(從所在學校出發,經過的省、市和國家、地區等)。(略)  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  2.材料分析與比較:文獻材料:“(16世紀前期)番彝伊朗機假朝貢,占據屯門海澳,時肆剽掠,屠食嬰兒。”請將文獻材料記載的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行徑同鄭和下西洋活動進行比較,說明兩者之間有什么不同?  兩者航海的背景、目的、采用的手段(方式)及結果都不同。鄭和航海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過航海進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以牟取暴利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鄭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貿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國人民歡迎就是一個明證。葡萄牙殖民者伴隨著航海活動而來的,是殘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動。如材料中所說,他們竊居屯門島,在那里建筑堡壘,大造火銃,殺人搶船,掠賣良民,甚至連嬰兒都不肯放過,犯下了野蠻殘暴的罪行。因此,他們所到之處,無不引起了當地人們的痛恨和反抗。這同鄭和下西洋,有著本質的區別。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篇2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模之大、遠航次數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范圍之廣,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

  鄭和

  哥倫布

  達·伽馬

  地點

  下“西洋”

  到達美洲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時間

  1405~1433年

  1492~15XX年

  1497~1498年

  次數

  7次

  4次

  1次

  人數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數

  大號寶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說3艘)

  船只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后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史上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后,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小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篇3

  [課程標準]

  1、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

  2、講述戚繼光抗倭史實,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中國歷史》七年級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明朝的政治、經濟狀況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課內容的把握。但是學生對于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史實,學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對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經驗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探究鄭和下西洋的條件、目的、經過、意義等,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和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教學難點]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教學

  步驟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導入

  新課 一副照片,一張票證,就是一段凝結的歷史。出示一套郵票,問紀念什么歷史事件?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學習新課

  鄭和下西洋

  播放鄭和下西洋的視頻,展示鄭和的資料及其下西洋的路線圖,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根據預習情況及所看的錄相做隨堂鞏固練習。動手繪出鄭和下西洋的路線。

  比一比:

  出示鄭和與哥倫布的對比圖,對鄭和遠航作一評價。

  再次出示郵票,讓學生回答所看到的情景。探討鄭和遠航的意義。

  討論:鄭和遠航成功的原因 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切身感受當年的驚心動魄的場景,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做隨堂鞏固練習,讓學生當堂消化。動手畫路線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中外史的對比學習,培養學生比較分析能力。

  通過史實得出結論,比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印象要深。

  引導學生各抒已見,讓學生自主發展,差異發展。

  戚繼光抗倭

  讓學生分成兩個大組,自己設計問題,提問另外一組的同學,另一組的同學如果回答不上來,可以求助于親友團。

  根據學生的提問查漏補缺,并補充一些資料讓學生加深記憶。如倭寇騷擾及戚繼光抗倭的示意圖。

  讓學生大聲地齊讀戚繼光的詩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讓一生加以解釋。

  根據資料及課本所學讓生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為什么戚繼光被稱為民族英雄?你覺得向他學習什么精神?

  2.戚家軍類似于我們前面講過的哪支軍隊?

  3.對戚繼光和岳飛兩者的評價有何區別?

  對學生的行為加以鼓勵,并獎勵給學生一首歌。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看圖學習,直觀形象加深記憶。

  齊讀可宣染課堂氣氛。根據所學語文及歷史知識回答,注意交叉學科的學習。

  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并對學生適時地進行情感教育,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注意前后知識的比較。

  放松學生緊張的學習的狀態,讓學生學習愉快輕松。同時又很自然地導入到下一目的教學。

  葡萄牙攫取在

  澳門的居住權 放歌曲《七子之歌》

  提問學生:

  1.“媽港”指哪里?為什么這么稱呼?

  2.葡萄牙殖民者什么時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澳門又是什么時候回歸祖國的?為什么現在祖國母親仍在流血?

  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開始學習新的一目內容。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完成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檢查學生是否關注社會現實。

  小

  結 讓學生瀏覽課本后說一說自己學到了哪些知識,并動手自己設計板書。

  梳理知識,加深印象,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板

  書

  設

  計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課后反思:

  1.在設計本節課時,我精心的備好了課,正如我料想的一樣,同學們在這堂課上表現的非常活躍,特別是讓他們暢所欲言時表現的更加異常。同學們在輕松娛樂中上完了這一課。但不否認初一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有時只停留在表面,這需要教師多加以點撥與指導。

  2.在這節課中,多次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從視覺直觀形象的感知具體的歷史情節,包括一些書本沒有的未曾接觸的歷史史實,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內涵,提高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和熱情。實踐證明:歷史課和多學科整合,特別是歷史課與地理課、音樂課等的融合運用,效果很好。

  3.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不足之處,學生因預習的不夠充分,又看錄像,又看課本,有點顧不過來。另外,還應讓學生自己多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以后多指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篇4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模之大、遠航次數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范圍之廣,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點 時間 次數人數船數

  鄭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號寶船63艘(共百余艘)

  哥倫布 到達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達•伽馬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說3艘)

  船只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后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后,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小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作業:課后作業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篇5

  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教學難點   涉及的時空概念較多,古今地名有差異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為何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那么宏偉?(他是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那時明朝經濟發達,國力強盛。)

  導入過渡:這就為當時進行遠洋航行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出現了杰出的航海家鄭和。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鄭和下西洋

  學生閱讀84-87頁“導入框”以及本目課文、插圖、地圖、資料等,在教師啟發下,作讀書標注并思考回答:

  1、這里說的“西洋”指哪些地方?(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

  同桌學生合作,一個翻到新學案63頁,另一個翻到課本85頁,對照回答:

  2、鄭和下西洋從哪里出發?(劉家港)

  3、他們沿途經過的國家或地區,今天各叫什么名稱?(占城——越南;爪哇等——印度尼西亞;滿剌加——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榜葛拉——孟加拉印度;古里——印度;天方——沙特阿拉伯;木骨都束)

  4、完成88頁“練一練”: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里?(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5、學生觀察彩圖23《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結合課本86頁插圖和資料,回答:鄭和下西洋有什么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在航海事業的發展史上居于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

  戚繼光抗倭

  指導學生閱讀87頁本目課文、畫像等,在教師啟發下,作讀書標注并思考回答:

  1、倭寇指哪些人?(元末明初,騷擾我國沿海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盜,以及中國人當中的奸商等)

  2、戚家軍和岳家軍有哪些共同點?(都經過嚴格訓練,紀律嚴明,英勇善戰,戰功赫赫。)

  3、戚家軍和岳家軍最主要的不同點是什么?(時代、領導人、對手等)

  4、87頁“動腦筋”:戚繼光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刻苦好學,深明大義,把志向定位在保衛國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并非追求個人功名和私利。當國家和民族需要時,他能挺身而出,戰功卓著,千古稱頌。)

  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學生閱讀88頁本目課文、89頁“活動與探究2•材料分析與比較”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作標注,然后回答:

  1、“番彝佛郎機”指哪個國家?(葡萄牙)

  2、他們的侵略行徑同鄭和下西洋相比,有什么不同?(背景、目的、手段、結果)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教師指出:明前期,仍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下西洋最能說明當時中國的經濟、科學技術等方面還領先于其他國家,所以在外交上能主動地與外國和平友好地交往。明中后期,倭寇入侵,戚繼光抗倭還能取得勝利,說明此時中國還沒到落后挨打的地步,但是已經被迫采用戰爭自衛,在對外關系上開始處于被動地位了。葡萄牙入侵時,它已成為殖民國家,盡管還不敢發動公開的大規模戰爭,卻能夠耍手段攫取澳門的居住權,說明封建制度下的中國已經顯露出落后軟弱的趨勢了。總之,明朝中后期的中國已經開始落后了。

  1、學生結合89頁“自由閱讀卡•澳門媽祖閣”,交流有關知識。

  2、完成新學案63頁“自我測評”。

  3、提醒預習第17課《君主集權的強化》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篇6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導讀分析、活動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還可引導學生發現鄭和與戚繼光這二位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簡析

  明朝對外關系中的幾件大事有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前者屬于友好的交往,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

  難點: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三、教學準備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請學生中的“故事高手”給同學們講“小鄭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關問題:

  (1)鄭和從小立下什么志向?

  (2)他的志向后來實現了嗎?

  2、教師點撥、導入: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發展得就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鄭和就是這樣的一個。同學們,你們知道成年以后的鄭和是怎樣遠航的嗎?明代的中外關系中還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學過下面課文,你就會明白了。

  二、講授新課

  (一)鄭和下西洋

  1、教師出示《鄭和下西洋路線》的掛圖,明確地講解“西洋”的歷史范圍——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

  學生閱讀p94地圖,同桌之間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學生回答: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條件是什么?教師適度引導,讓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幾種觀點——政治原因說;經濟原因為主說;穩定局勢,發展友好說。然后指出:目前史學界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爭論較多,但都不否認“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這一最基本的目的。鄭和下西洋在當時已具備了遠航的物質前提和技術條件:經濟發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術的掌握,指南針的使用,天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等。

  1、教師指導學生觀看《鄭和》像,并閱讀小字內容。學生回答:明成祖為什么將遠航的重任交給了鄭和?

  2、學生閱讀第95—96面課文,完成表格

  1、學生模擬表演:鄭和船隊到達印度洋沿岸某一國家受到熱烈歡迎并與當地人民進行貿易活動的場面。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鄭和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的友好關系。

  2、教師對鄭和航海的事跡作適當補充,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學生閱讀導入框,對鄭和有進一步認識:鄭和這位中國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將永遠會得到他曾到達過的亞非地區人民的懷念。

  過渡:明朝前期,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屬于中外友好交往;明朝中期,國勢日漸衰落,東南沿海倭患猖獗,為捍衛祖國領土完整和主權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輕將領戚繼光到浙東沿海抗倭,結果如何?

  (二)戚繼光抗倭

  1、教師指導學生觀看《戚繼光抗倭形勢圖》,讓學生了解倭寇的概念、騷擾范圍及危害。

  2、學生自學第96面課文,回答:戚繼光身上能學到哪些優秀的品質?

  教師歸納:戚繼光熱愛祖國、淡泊名利;能在國家危難之時立下遠大志向,挺身而出,時刻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

  3、分組討論:戚繼光抗倭取勝的原因有哪些?各小組代表做要點發言:

  ①         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         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

  ③         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

  ④         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

  4、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在中國古代史上還有哪支軍隊以紀律嚴明而著稱?

  學生作答的基礎上完成:比較“岳家軍”和“戚家軍”在抗擊對象上有什么不同?如何評價戚繼光?

  教師總結:抗倭斗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并取得勝利的斗爭。所以,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我們都要向戚繼光學習,時刻以國家和民族的安危為己任。

  過渡:明中后期,隨著中國國勢日漸衰落,我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也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教師介紹聞一多寫的《七子這歌》,提問: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

  學生看自由閱讀卡內容,弄清有關答案。

  2、學生自學p97課文,然后,說一說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樣攫取澳門的居住權?

  3、學生談談學習了該子目內容后的體會——落后就要挨打;澳門的回歸說明了當今的中國國力正日益走向強盛。

  三、課堂小結

  1、學生簡述明朝歷史上中外交往的三件大事。

  2、教師給學生推薦兩首歌謠。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篇7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鄭和下西洋。

  難點: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教師可將《鄭和下西洋路線》等做成多媒體教學軟件,將航行路線動態地顯示出來,這樣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并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教師可利用教材“導入框”中的內容及提出的問題導入新課。

  3)講授新課:

  一、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

  (教師應充分利用《鄭和下西洋路線》計算機課件等,明確地講解出“西洋”的歷史范圍。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教師結合《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講明鄭和第一次航海的經過,和七次遠航到達的地區,隨后,師生共同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稱它們為倭寇;

  2、明朝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1)這是戚繼光的話,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寇2)主要事跡是:1561年在臺州抗倭

  (先明確交待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掛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范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斗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三、西方殖民者和傳教士的東來;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了我國的澳門,歐洲最著名的傳教士是:利瑪竇。

  4)鞏固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朝對外關系中的幾件大事,聯系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對明朝對外關系的走勢加以分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5)練習:

  戚繼光繼承父職后,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聯系課文中他的詩句,你認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6)作業:

  材料分析與比較:文獻材料:“(16世紀前期)番彝伊朗機假朝貢,占據屯門海澳,時肆剽掠,屠食嬰兒。”請將文獻材料記載的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行徑同鄭和下西洋活動進行比較,說明兩者之間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

  一、鄭和下西洋:

  1、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

  2、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3、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稱它們為倭寇;

  2、明朝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三、西方殖民者和傳教士的東來;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了我國的澳門;

  歐洲最著名的傳教士是:利瑪竇。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鄭和下西洋。

  2.掌握戚繼光抗倭。

  3.掌握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

  4.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

  2.通過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過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事件的學習,除可向學生進行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外,還可引導學生發現鄭和與戚繼光這兩位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教學重點

  1.鄭和下西洋

  2.戚繼光抗倭

  教學難點

  鄭和下西洋路線和所經過的地方(古今地名對照)

  教學方法

  1.多種導入法。本課資料較多,在導入時可采用多種導入法。以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2.圖示法。鄭和下西洋的內容涉及到很多地名,且古今叫法不同,學生的空間概念不容易建立,充分利用地圖可以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

  3.縱向聯系法。對于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前面學習過知識的回憶,讓學生在聯系中得出結論。

  4.故事穿插法。對于民間流傳的關于戚繼光抗倭的故事,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5.情景教學法。對于課本中一些不太好理解的內容,可以通過設置情景,使學生置身其中。

  教具準備

  1.投影儀

  2.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3.磁帶  錄音機  澳門回歸音像制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請同學們看課本上導入框中的內容:在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至今還保存著不少與鄭和有關的遺跡。比如,印度尼西亞有個港口城市叫三寶壟,附近的山上有個三寶洞,洞中有鄭和塑像。馬來西亞有座三寶山,山下有三寶井,井旁有三寶亭,亭內供奉著鄭和神主。印度有三寶石雕刻像。在非洲東岸的索馬里,有個中國村又名鄭和屯。上述都是鄭和和他的船隊到達過的地方。像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壟市,鄭和遠航時曾在此登陸暫住。那兒原本一片荒涼,后來的華僑卻因鄭和來過就定居在這里,逐漸形成興旺的海港。每年在鄭和登陸的日子,華僑都在這兒舉行盛大游行,鑼鼓喧天,龍獅狂舞,洋溢著節日氣氛,以示對鄭和的紀念。鄭和遠航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怎樣遠航的?明代的中外關系中,還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明代的對外關系一課。

  導入語例示二:

  請同學們先來聽一首歌曲。(放錄音  投影打出《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投影顯示]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同學們,歌詞中的“媽港”是什么地方?這首《七子之歌》是誰的作品?澳門和媽港是什么關系?澳門是什么時候被葡萄牙占領的?又是什么時候回歸祖國的?澳門被占前后,中國還有哪些對外交往的大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導入語例示三:

  請同學們先看一幅圖片。

  [投影顯示]

  鄭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

  剛才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最大的海船長44丈,寬18丈。那么,鄭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鄭和下西洋在當時有什么樣的背景?對當時和后來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我們今天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鄭和下西洋{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內容,總結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時間、概況、意義等內容。

  [學生看書]……

  [學生總結]目的是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時間是1405~1433年,先后7次下西洋,最大的海船長44丈,寬18丈,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每次出海2.7~2.8萬人,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課本上的內容和過去學習過的知識,互相交流一下,探討鄭和下西洋具備了哪些條件?

  [學生交流]……

  [學生回答]

  生甲:鄭和從小能吃苦耐勞,培養了英勇無畏的氣概。

  生乙:宋元以來,我國的造船業發達,能造出巨大的海船。

  生丙:當時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生丁:有了遠洋航行的技術。

  生戊:指南針的應用,天文歷史知識的積累。

  生己:鄭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和組織才能。

  [教師補充]鄭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佛教與伊斯蘭教教義,西洋各國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蘭教,這些也是遠航成功的重要條件。當然,船隊中其他成員也是功不可沒的,比如說,各船的船長、舵手及全體船員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更重要的一點是明朝國力的強盛是這個航海壯舉得以實現的物質前提,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因為鄭和的船隊要遠航,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資金和優質的遠洋船只,如果沒有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辦不到的。

  [教師講解]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本人是一個伊斯蘭教徒。明洪武四年(1731年),鄭和出生。那時,元朝已被推翻,可是云南仍處在元朝所封的梁王的統治之下。就在鄭和出生的那一年,明朝收復四川,明升(當時割據四川的夏國國主)投降,云南的政治局勢即刻緊張起來。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里,鄭和一家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其生活困難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軍以博友德、藍玉、沐英為首領,開始進入云南。次年,明軍平定了云南。正在這一年,鄭和的父親病故,這時他才十二歲。由于地方上新經戰爭,創傷未復;加上他的家庭又遭大變,生活更加艱難困苦。在這種境況下,鄭和被送到北平,成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隸,做了宦官。

  在封建統治下,宦官是被人鄙視的。鄭和在做宦官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時,明朝皇室內發生了一場爭奪皇位的斗爭。從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起兵到14XX年六月攻破南京,史稱“靖難之役”。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他一心想要鞏固自己的皇位,接連削廢了五個藩王。面臨削藩威脅的燕王朱棣,靠自己擁有的一支強大軍隊,以“靖難”為名,興師南下,渡淮河、跨長江,雙方經過激烈交戰。朱棣攻取了南京,王宮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在“靖難之役”期間,鄭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戰,建立了不少戰功。因此,朱棣登上皇位(明成祖)以后對鄭和愈加信任。永樂二年(14XX年)初,朱棣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并提升為內宮兼太監。由于鄭和小字“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他“三保太監”或“三寶太監”。

  鄭和的原祖是從西域來到云南的,祖父和父親都曾航海到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去朝圣過。由于受到家庭的影響,鄭和希望長大了也能出海遠航。后來他替燕王效力,航海的愿望卻一直埋在心中。當時印度洋沿岸各國都信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由于鄭和信奉兩個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識而且又擔任管理宮廷事務的大太監,因此,明成祖選拔他擔任正使,率領船隊去完成這一光榮又艱巨的任務。

  [投影顯示]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能描述出鄭和下西洋經過的地方)

  [教師引導]有人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異域,宣揚國威,尋找在靖難之役中失蹤的建文帝的下落。我們先不說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我希望通過看下面的這一段描述,來理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義。

  [投影顯示]

  (1)我們先說意大利人哥倫布。哥倫布于1492年率領西班牙船隊橫渡大西洋,發現了新大陸美洲。其二是葡萄牙人達•伽馬于1497年乘船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第二年抵達印度的西海岸。最后是葡萄牙人麥哲倫于1519年率領西班牙船隊經南美洲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在第三年到達菲律賓,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把美洲南端的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他們的業績確實值得人們稱頌。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早了87年,比達•伽馬早了92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了1XX年。而船隊的規模、船只的大小等,這三位歐洲航海家,更無法同鄭和相比:他們幾次航行,船只只有三四艘,最大的載重量只有一百二十噸;人數僅為一二百人。而鄭和的船隊超過兩百艘,其寶船的載重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因此鄭和下西洋的遠航壯舉,更是彪炳史冊,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

  (2)15XX年,葡萄牙人瓦斯科•達•伽馬率領的二十只船只,配備著大炮和步兵隊,第二次前往印度,沿途燒殺搶劫,真是無惡不作,為所欲為。他們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從麥加回非洲的沒有武裝的船,船上載有七百多個摩爾人。達•伽馬下令把船上的貨物統統搶光,并把摩爾人全部禁閉在船艙里,然后把船燒掉。不僅如此,這支船隊在到達印度的科澤科德(即古里)時,對當地居民大量屠殺,掠奪了許多金銀財寶,并用大炮將這座繁華的城市摧毀。這一切野蠻殘暴的行為,與近一百年前的鄭和的船隊的那種彬彬有禮、和平貿易、平等交換相比,多么不相稱,真是天壤之別。達•伽馬的船隊是一支海盜船隊,而鄭和的船隊卻是一支和平貿易的船隊。

  請同學們再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投影顯示]

  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

  [教師解釋]這是198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而發行的4枚紀念郵票。畫面表現的是鄭和下西洋時到達占城、古里等國受到人民歡迎的情景。4枚郵票中,第一枚是鄭和的半身像,鄭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后是波濤洶涌的大海,海上有鄭和的寶船,反映了鄭和決心完成遠航使命的英勇氣概;第二枚是鄭和到達占城,占城國王騎著大象歡迎鄭和的情景。鄭和和國王同坐在大象上,四周是載歌載舞歡迎鄭和到來的占城人民;第三枚是鄭和的船隊到達阿拉伯,明朝使者用絲綢、瓷器交換當地產品的情景,人們態度友好,氣氛和諧;第4枚是鄭和的船隊到達非洲時的情景,當地的國王穿著禮服歡迎鄭和,人們高興地手舞足蹈,鄭和非常激動,抱拳向人們表示感謝。

  請同學們根據材料的內容總結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義。

  [學生回答]鄭和船隊到達各國,大都受到熱烈歡迎。船上裝載著大量的金銀寶貨,以絲綢和瓷器最受當地人歡迎。他們從各國換回珠寶、香料和藥材等特產。船隊返航時,許多國家的國王和使臣,往往搭乘他們的船只,前來中國訪問。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看課本上第86頁《榜葛剌國王用大象將明朝使臣接到王宮》的插圖)

  [教師小結]同學們,鄭和不畏艱難險阻,將畢生獻給了航海事業,作為一個宦官,史書上對他的家世生平并沒有多少記載,但他的名字卻在他留下的足跡上生根發芽。今天,在鄭和曾經到過的亞非一些地方,仍保存著他留下的遺跡,當地人們也深深地懷念著這位中國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從鄭和身上應該學習什么,這是我們每個同學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現在我們通過板書的形式來把鄭和下西洋一目明示一下。

  條件  明朝前期,我國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目的  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

  經過  (時間、次數、規模、到達地點)

  意義  世界壯舉、和平交往、加強聯系

  [教師過渡]同學們,剛才我們學到的是明朝在對外交往中友好的一面,在明朝的對外交往中,也有沖突的一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板書]二、戚繼光抗倭{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相關內容,找出戚繼光抗倭的背景、過程、結果、意義。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東南沿海的奸商勾結倭寇上岸,共同搶劫分贓。他們到處燒殺搶掠,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明政府派戚繼光到浙東沿海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紀律嚴明、人稱“戚家軍”的抗倭隊伍,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九戰九捷,迅速蕩平了浙江的倭寇。接著,又率部進入福建、廣東,與當地明軍并肩作戰,剿滅了那里的倭寇。東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了保障。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抗倭事跡,被永遠載入史冊。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課本的敘述,討論一下,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生甲: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

  生乙: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

  生丙: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

  生丁: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教師在學生回答完以后,把本目的內容用板書簡略地表示出來)

  背景  倭寇損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破壞了我國的主權。

  過程  九戰九捷,掃平浙江。進入閩粵,肅清倭寇。

  勝因  戰爭的正義性、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愛國軍民的配合。

  評價  戚繼光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師引導]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在中國古代史上還有哪支軍隊以紀律嚴明而著稱?

  [學生回答]岳飛指揮的岳家軍。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對比一下“岳家軍”和“戚家軍”在抗擊對象上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岳家軍抗擊的是金軍,是中華民族內部的兄弟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國內矛盾。戚繼光抗擊的是倭寇,是反抗外來侵略。

  [教師強調]這里需要明確的是,抗倭斗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并取得勝利的斗爭,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動腦筋”的內容:戚繼光繼承父職后,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聯系課文中他的詩句,你認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學生回答]“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表達了戚繼光決心將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業結合起來,使自己處在時代激流的中心,為民族、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決心。戚繼光能在國家危難之時立下遠大志向,挺身而出,時刻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則更明確地表明戚繼光為驅逐倭患、保衛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

  (教師可以先把詩句的意思解釋一下,然后引導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把在課前收集的關于戚繼光的故事、傳說在課堂上講給其他同學聽。大家再次從中體會戚繼光高尚的人格風貌。

  [學生講述]

  生甲:八月十六過中秋(節俗):浙江省臺州市所屬的椒江、臨海、黃巖等縣(市)民間就將中秋節定為八月十六。相傳,當年抗倭形勢吃緊,戚繼光率軍于中秋之夜掃蕩倭寇獲全勝,次日夜,軍民同慶抗倭勝利,并補過中秋佳節。后來為紀念這一事件,百姓過中秋節總是推遲一天,相沿成俗。

  生乙:光餅(食俗):又稱繼光餅、肚臍餅,是浙江省臺州市、溫州市所轄各縣(市)及福建省莆田市、寧德市所轄各沿海縣(市)民間常見的面食。它以小麥兌水調勻,烤制而成,其形扁圓,中有一小孔可穿繩。據說當年戚繼光在浙閩沿海抗倭時,“戚家軍”以光餅穿繩扎于腰間,充戰時干糧。相傳此餅為戚繼光首創,故稱“繼光餅”或“光餅”。

  生丙:口令的來歷(民間故事):戚繼光抗倭時,夜間派士兵沿海警戒,為避免夜幕中敵我難辨,戚繼光讓警戒的士兵都帶著竹哨,如果發現人影就喊一聲:“哨起!”對方若是自己人,就要立刻喊“立正”而原地站直。在部隊操練時,戚繼光不停地讓士兵練習這兩個動作。后幾經演變,“哨起”“立正”就成了軍隊隊列練習的正規口令。

  生丁:在一些地區,在哄嬰孩的時候,唱的歌謠也與戚繼光有關。其內容為:

  “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據說十分靈驗。

  [教師講解]數百年來,在戚繼光曾經任職和生活過的地方,人們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紀念他,而紀念形式之多、數量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許多歷史人物所不能及的。在京北的長城沿線和浙閩沿海地區,修建了許多戚繼光祀祠、塑像、碑刻、紀念館(堂)或亭臺樓閣等紀念性建筑。在他的故鄉山東蓬萊,不僅建有戚繼光紀念館和塑像,還修建了“水城”。紀念性命名也是民間紀念戚繼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上述地區,就分布著相當數量的因戚繼光而命名的山、水、石、木、村、路、橋、井、亭閣等,如浙江余姚有戚家村,溫嶺有繼光路。以民俗的形式紀念戚繼光,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如八月十六過中秋,吃“光餅”等。紀念戚繼光的民間文學,主要有抗倭故事、治軍故事、愛民故事等十余類,此外民間還流傳著相當數量的古謠、兒歌。反映戚繼光事跡的文藝作品,有閩劇《戚繼光斬子》、話劇《戚繼光平倭記》等戲劇,而民間舞蹈《藤牌舞》和《光餅舞》,則分別取材于戚繼光作戰的場面和“光餅”制作過程中的動作;在體育健身方面,人們還發掘整理了民間武術——“繼光拳”。總之,這些紀念形式,無不涵蓋了百姓生活的各個層面,雖經歷數百年人世變遷,依然流傳至今,足可以體現戚繼光在民間影響之深遠。

  [教師過渡]同學們,在明朝的對外關系中,還有一件大事便是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下面我們先來看一組關于澳門回歸的鏡頭。

  (教師放錄像  略)

  同學們,澳門是怎樣被葡萄牙占領的?占領了多長時間?在這期間,中國歷屆政府都作出了哪些反應?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請大家先看書,看在上面能得到哪些信息?

  [板書]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學生看書]……

  [教師講解]15XX年(正德六年),葡萄牙殖民者用武力侵占滿剌加(馬六甲)后,開始騷擾我國沿海。15XX年(正德九年)葡萄牙軍官阿爾瓦雷斯首航至廣東屯門,未得登岸,只是出售了貨物,獲重利而去。1517年(正德十二年)葡萄牙國王又派使臣皮雷斯,以朝覲“中國國王”為名,率船隊進入虎門,闖到廣州城下。皮雷斯買通宦官,冒充滿剌加使臣進入北京。留在廣東沿海的葡萄牙人占據屯門島,劫奪財貨,掠買人口。明政府下令驅逐葡萄牙使臣,并派兵擊敗廣東沿海的葡萄牙人。葡萄牙人轉向浙江寧波和福建漳州等地,亦遭當地中國軍民驅逐。1537年(嘉靖十六年),葡萄牙人再轉回廣東的屯門,后移至臺山縣的上川島。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明政府封閉上川島,僅留浪白澳(今廣東珠海市斗門縣南水)作為臨時對外貿易的港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用欺詐手段,買通明朝廣東海道副使汪柏,得以進入澳門。這件事并沒有得到明朝中央政府的批準,葡萄牙人只是用每年向汪柏私下送交賄賂銀500兩的代價,維持其在澳門貿易十多年。隆慶五年(1571年),汪柏調離廣東,繼任的海道副使發現此事,萬歷元年(1573年)遂將這500兩銀子改為地租交給中國政府。葡萄牙人以此獲得在澳門的租借居住權(以前20年屬于暫時居住性質)。但是澳門的領土主權仍然屬于中國。萬歷二年(1574年),明政府采納廣東籍官員在嘉靖年間的建議,在澳門“建城設官而縣治之”,實行主權管理。

  [課堂小結]同學們,從前面學習過的內容知道,明朝前期,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布置作業]

  1.收集關于澳門的資料,以一個方面為切入點,寫一篇關于澳門的文章,體裁不限,在班上交流。

  2.收集鄭和下西洋的資料,編成歷史小故事,在班上交流。

  板書設計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活動與探究       

  材料分析與比較:文獻材料:“(16世紀前期)番彝伊朗機假朝貢,占據屯門海澳,時肆剽掠,屠食嬰兒。”請將文獻材料記載的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行徑同鄭和下西洋活動進行比較,說明兩者之間有什么不同?

  參考答案:兩者航海的背景、目的、采用的手段(方式)及結果都不同。鄭和航海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過航海進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以牟取暴利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鄭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貿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國人民歡迎。葡萄牙殖民者伴隨著航海活動而來的,是殘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動。如材料中所說,他們竊居屯門島,在那里建筑堡壘,大造火銃,殺人搶船,掠賣良民,甚至連嬰兒都不肯放過,犯下了野蠻殘暴的罪行。因此,他們所到之處,無不引起了當地人們的痛恨和反抗。這同鄭和下西洋,有著本質的區別。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精選8篇) 相關內容:
  • 第18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精選3篇)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教學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

  •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示范教案(精選2篇)

    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教學難點 涉及的時空概念較多,古今地名有差異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復習提問:為何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那么宏偉?(他是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那時明朝經濟發達,國力強盛。...

  •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教案(精選4篇)

    【教學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

  • 第七課 友好交往禮為先教案(精選2篇)

    第七課 友好交往禮為先教案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1)懂得在人際交往中禮貌的作用(2)理解禮貌與尊重之間的關系(3)懂得人際交往中禮儀的作用(4)知道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禮儀2、能力目標(1)在生活中以禮待人的能力(2)在不同的情境中表...

  • 3.3 文明交往(精選14篇)

    第四課第一框文明交往禮為先地點:高密市育才實驗中學《課程標準新教案》(山東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四課掌握交往藝術提高交往能力第一框文明交往禮為先山東省高密市育才實驗中學栗瑞芳【教學內容】1、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2...

  • 文明交往(精選12篇)

    第四課第一框文明交往禮為先地點:高密市育才實驗中學《課程標準新教案》(山東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四課掌握交往藝術提高交往能力第一框文明交往禮為先山東省高密市育才實驗中學栗瑞芳【教學內容】1、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2...

  • 男女生交往(精選5篇)

    在前面幾節課當中,我們知道了友誼的重要性和我們在發展真摯的友誼的過程中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而作為組成人類世界的男女兩性來說,異性交往也是友誼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探討一下男女同學的友誼問題。...

  • 學會交往天地寬(通用4篇)

    八年級上冊政治第二單元(課表要求+中考要點+單元試題)第二單元 學會交往天地寬【課標要求】1.知道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 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

    一、課程標準與課本內容對照課程標準課本內容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新航路開辟的背景探尋通往東方的新航路與世界會合二、三維目標1、知識與能力(1)識記《馬可.波羅行記》、尋金熱、商...

  • 隋唐時期的對外友好交往教學設計

    一、基礎知識目標和新羅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的往來;和中亞、西亞、歐、非各地的交往。二、能力培養目標通過對隋唐時期中國與朝鮮、日本、東南亞、印度半島、西亞和歐非各地交往的情況,以及當時這些國家的歷史...

  • 第18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 第5課唐代的中外交往

    [課標內容]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長安是唐朝陸路交通中心;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唐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國...

  • 第二單元 學會交往天地寬

    第二單元 學會交往天地寬教學要求:1、認識人生活在社會中必須與他人交往,理解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知道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理解交往禮儀的原則,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3、了解基本的交往技能,初步掌握人際交流與溝通的技巧。...

  • 平等交往

    第一單元 第二節 教案一、教學目標:(1)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夠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體、智能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2)體會和諧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寬容和相互幫助,懂得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

  • 教育筆記:不善于交往的豪豪

    案例:中班開學,班級來了一個帥氣的小男孩叫豪豪。豪豪很內向不愛說話,這是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可是隨著兩個星期的觀察我發現,豪豪不是不愛說話只是不善于交往,不知道該怎樣和小朋友溝通。...

  • 八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大全 | AAA级毛片 | 四川老熟女下面又黑又肥 |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50 | 国产肥熟在线高清观看 | 国产探花在线观看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按摩精油 | 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 一本到无码AV专区无码 |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久久影院 | 18禁强伦姧人妻又大又 |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播放 | 成品网站w灬源码三叶草 | 国产91我把她日出白浆 | 国内一级片 | 欲望之岛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乱码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无堂无码 | 波多野吉衣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观看一区久久久 | 巨爆中文字幕巨爆区爆乳 | 中国少妇xx| 伊人五月婷| 成年男人露jiji网站自慰 | 欧美激情在线播放 | 亚洲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成一区二区 | 99久久夜色精品 | 日本在线看片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 最近日本中文字幕 | 黄色影院就爱大片网 | 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人人蜜桃 |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虎 | 国产视频日本 | 国产高潮呻吟久久渣男片 | 一区二三区日韩精品 | 猫咪www免费人成人入口 | 国产毛片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国A级毛片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