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通用5篇)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篇1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
一、知識目標
1.掌握經濟體制改革的概念。
2.了解經濟體制改革的措施。
3.掌握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4.理解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
二、德育目標
1.通過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感。
2.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它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培養學生在黨的領導下為祖國振興奮斗的決心。
三、能力目標
1.通過總結在農村和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培養學生歸納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2.通過改革開放實踐和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當前一些重大問題的能力。
重點: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的成就
難點: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教學過程 :
導入
教師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規定黨的中心任務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全黨的中心工作。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來學習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導入 新課。
一、經濟體制改革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教師首先重點分析經濟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展的原因(結合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生活一直比較貧困,歷史上多次農民起義,在毛澤東“沒有農民,便沒有革命”的理論指導下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人民公社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分析),農村經濟改革的過程和的結果重點從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和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兩個方面的措施分析說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改革逐漸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發展)。
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教師重點說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難度和改革的重點(主要是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最后教師要求學生以身邊的事實說明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就。
二、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利用課文中的《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向學生介紹我國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在講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政治課所學的有關內容理解本目知識。
三、改革開放的成就
關于改革開放的成就。教師要求學生分類整理教材中改革開放的成就,同時展示相關的圖片以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
小結
由學生小結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
板書設計
第二節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一、經濟體制改革
1.什么是經濟體制改革?
2.為什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3.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
4.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二、對外開放新格局
1.對外開放的含義
2.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三、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
1.農業經濟的全面振興
2.工業的發展
3.對外貿易和技術交流打開了新局面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篇2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的位置;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特點;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形式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學,培養學生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
(2)通過對農村和城經濟體制改革原因及結果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經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是阻礙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2)通過對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并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4.學法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談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的發展變化,幫助學生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容及意義。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理解和學習歷史的習慣。
(2)通過利用《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電腦軟件,在教學中層層展示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特點。指導學生注重學習歷史過程中的時空結合。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農業現代化和工業現代化,是我國四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實現農業和工業現代化的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合理的經濟體制。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認識改革是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2)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是重點。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既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又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難點分析: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是難點。學生閱歷和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及一些抽象概念,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學中必須結合具體事實,由具體到抽象。
課堂教學設計
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新時期的里程碑,這次大會制定了一系列關系著黨和國家命運的重大決策。請同學們回憶:十一屆三中全會規定黨的中心任務是什么?
生:(回答問題)
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全黨的中心工作。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來學習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板書第二節課題)
師:哪位同學能說說:什么是現代化?
生:(回答)
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要是建立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怎樣進行現代化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投影出下列資料,引導學生分析)現代化福建,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不切合實際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生:(同教師一起閱讀理解資料)
師:資料中所說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主要是指經濟體制。要進行現代化建設,就必須發展生產力,而發民生產力的關鍵是要有適應經濟發展的健全的經濟體制。
一、經濟體制改革
1.什么是經濟體制改革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文字敘述,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概念)
生:(閱讀教材并理解)
師: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如何進行改革?我國首先在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然后又推動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
師:請同學們想想,我國為什么要首先在農村進行改革?
生:(思考回答)
師:鄧小平說過:我們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為什么首先從農村開始?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80%,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我國就不可能擺脫貧困。所以,我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農村改什么?是哪些不利因素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請同學們看教材。(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概括出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
生:(閱讀教材并回答問題)
師:從原因的分析上我們可以看出,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生產管理過于集中,搞大鍋飯。干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農民沒有生產的積極性。怎樣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呢?我們在座的同學有家在農村的,大概很熟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小字內容,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含義及實施后產生的影響)
生:(閱讀教材小字)
師:(學生閱讀完教材后,教師引導學生舉一些身邊的例子,進一步體會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概念及意義)
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子,調整了農村的生產關系,克服了曾經長期存在的生產上的窩工低效和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從而擺脫了束縛農村生產力發展的人民公社的舊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改革的成功,推動了城市改革的全面啟動。
3.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師:農村中由于管理過于集中,束縛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城市中,又是哪些因素影響了企業效益?我們從中共中央《關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可以找到答案。(引導學生閱讀分析130頁中節選的材料)
生:(同教師一起分析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
師:通過材料的分析我們知識,由于所有制成分單一,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使企業沒有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從而使企業失去了活力。如何改革才能使企業有活力?請同學們看教材中的介紹,國家是如何對城市經濟進行改革的?(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
生:(閱讀教材并概括)師:通過這樣的改革,要產生一個什么樣的結果?請同學們繼續來分析中共中央《關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引導學生閱讀分析130頁“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從而明確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分析材料)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進一步理解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
生:(閱讀教材)
二、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1.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及特點
師: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雄辯地證明,實行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決策。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從而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用電腦軟件演示《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展示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的過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從中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特點)
生:(與教師共同學習)
2.對外開放的意義
師:請同學們討論:我國對外開放遵循的原則是什么?對外開放的目的是什么?它同舊中國時的“門戶開放”有什么不同?
生:(互相討論,宣布討論結果)
師:(總結學生的發言)
三、改革開放的成就
1.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農業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績及意義)
生:(閱讀教材并概括)
2.建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師:(利用電腦演示《1978~1999年工業建設部門重要工程示意圖》)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
3.對外貿易和科學文體教育事業得到發展
生:(閱讀教材了解)
師:(簡要介紹我國小康水平的標準)
(小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并取得了顯著成就。與此同時,我國邁出對外開放的步伐并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推動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篇3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
一、知識目標
1.掌握經濟體制改革的概念。
2.了解經濟體制改革的措施。
3.掌握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4.理解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
二、德育目標
1.通過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感。
2.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它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培養學生在黨的領導下為祖國振興奮斗的決心。
三、能力目標
1.通過總結在農村和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培養學生歸納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2.通過改革開放實踐和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當前一些重大問題的能力。
重點: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的成就
難點: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教學過程 :
導入
教師提問:十一屆三中全會規定黨的中心任務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全黨的中心工作。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來學習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導入 新課。
一、經濟體制改革
關于經濟體制改革。教師首先重點分析經濟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展的原因(結合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生活一直比較貧困,歷史上多次農民起義,在毛澤東“沒有農民,便沒有革命”的理論指導下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人民公社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分析),農村經濟改革的過程和的結果重點從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和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兩個方面的措施分析說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改革逐漸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發展)。
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教師重點說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難度和改革的重點(主要是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最后教師要求學生以身邊的事實說明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就。
二、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利用課文中的《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向學生介紹我國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在講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政治課所學的有關內容理解本目知識。
三、改革開放的成就
關于改革開放的成就。教師要求學生分類整理教材中改革開放的成就,同時展示相關的圖片以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
小結
由學生小結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
板書設計
第二節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一、經濟體制改革
1.什么是經濟體制改革?
2.為什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3.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
4.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二、對外開放新格局
1.對外開放的含義
2.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三、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
1.農業經濟的全面振興
2.工業的發展
3.對外貿易和技術交流打開了新局面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篇4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教學設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的位置;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特點;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形式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學,培養學生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
(2)通過對農村和城經濟體制改革原因及結果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經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是阻礙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2)通過對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并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4.學法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談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的發展變化,幫助學生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容及意義。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理解和學習歷史的習慣。
(2)通過利用《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電腦軟件,在教學中層層展示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特點。指導學生注重學習歷史過程中的時空結合。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農業現代化和工業現代化,是我國四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實現農業和工業現代化的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合理的經濟體制。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認識改革是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2)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是重點。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通過這一內容的教學,既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又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難點分析: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是難點。學生閱歷和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及一些抽象概念,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學中必須結合具體事實,由具體到抽象。
課堂教學設計
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新時期的里程碑,這次大會制定了一系列關系著黨和國家命運的重大決策。請同學們回憶:十一屆三中全會規定黨的中心任務是什么?
生:(回答問題)
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全黨的中心工作。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來學習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板書第二節課題)
師:哪位同學能說說:什么是現代化?
生:(回答)
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要是建立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怎樣進行現代化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投影出下列資料,引導學生分析)現代化福建,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不切合實際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生:(同教師一起閱讀理解資料)
師:資料中所說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主要是指經濟體制。要進行現代化建設,就必須發展生產力,而發民生產力的關鍵是要有適應經濟發展的健全的經濟體制。
一、經濟體制改革
1.什么是經濟體制改革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文字敘述,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概念)
生:(閱讀教材并理解)
師: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如何進行改革?我國首先在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然后又推動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
師:請同學們想想,我國為什么要首先在農村進行改革?
生:(思考回答)
師:鄧小平說過:我們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為什么首先從農村開始?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80%,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我國就不可能擺脫貧困。所以,我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農村改什么?是哪些不利因素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請同學們看教材。(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概括出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
生:(閱讀教材并回答問題)
師:從原因的分析上我們可以看出,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生產管理過于集中,搞大鍋飯。干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農民沒有生產的積極性。怎樣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呢?我們在座的同學有家在農村的,大概很熟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小字內容,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含義及實施后產生的影響)
生:(閱讀教材小字)
師:(學生閱讀完教材后,教師引導學生舉一些身邊的例子,進一步體會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概念及意義)
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子,調整了農村的生產關系,克服了曾經長期存在的生產上的窩工低效和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從而擺脫了束縛農村生產力發展的人民公社的舊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改革的成功,推動了城市改革的全面啟動。
3.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師:農村中由于管理過于集中,束縛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城市中,又是哪些因素影響了企業效益?我們從中共中央《關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可以找到答案。(引導學生閱讀分析130頁中節選的材料)
生:(同教師一起分析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
師:通過材料的分析我們知識,由于所有制成分單一,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使企業沒有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從而使企業失去了活力。如何改革才能使企業有活力?請同學們看教材中的介紹,國家是如何對城市經濟進行改革的?(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
生:(閱讀教材并概括)師:通過這樣的改革,要產生一個什么樣的結果?請同學們繼續來分析中共中央《關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引導學生閱讀分析130頁“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從而明確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分析材料)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進一步理解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
生:(閱讀教材)
二、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1.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及特點
師: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雄辯地證明,實行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決策。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從而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用電腦軟件演示《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展示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的過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從中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特點)
生:(與教師共同學習)
2.對外開放的意義
師:請同學們討論:我國對外開放遵循的原則是什么?對外開放的目的是什么?它同舊中國時的“門戶開放”有什么不同?
生:(互相討論,宣布討論結果)
師:(總結學生的發言)
三、改革開放的成就
1.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農業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績及意義)
生:(閱讀教材并概括)
2.建成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師:(利用電腦演示《1978~1999年工業建設部門重要工程示意圖》)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
3.對外貿易和科學文體教育事業得到發展
生:(閱讀教材了解)
師:(簡要介紹我國小康水平的標準)
(小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并取得了顯著成就。與此同時,我國邁出對外開放的步伐并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推動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篇5
第二節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
經濟體制改革的概念、經濟體制改革的措施,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
思想德育目標
1、通過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感。
2、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它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培養學生在黨的領導下為祖國振興奮斗的決心。
能力訓練目標
1、通過總結在農村和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培養學生歸納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2、通過改革開放實踐和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當前一些重大問題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重點: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難點:經濟體制改革為什么首先從農村開始,當今對外開放與舊中國被動開放的區別。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迅速發展,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節的內容。
講授過程:
一、經濟體制改革
1、經濟體制改革的含義
經濟體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礎上的組織管理國民經濟的體系和制度。
經濟體制改革的含義如下:
(1)、改革前提: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2)、改革內容: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
(3)、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5)、改革的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
(1)、必要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恢復國民經濟,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都起過積極作用,但這種體制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必須改革原來的經濟體制,才能使社會主義保持旺盛的生產力。
(2)、可能性:“四人幫”被粉碎,真理標準討論的進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使經濟體制改革成為可能。
3、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經歷幾次生產關系的變革?
新中國成立以后,首先在新解放區進行土改,將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我國開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通過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把小農經濟改造成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建國以后就陸續開始了,在農村實行農業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但在改造的的過程中出現了急躁冒進傾向,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1958年中共提出了社會主義總路線,毛澤東和黨的一些勞動日認為農業合作化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次又輕率發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農村人民公社的體制,經營管理過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義嚴重,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至1978年全國還有一億多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所以以上三種生產關系的變革都不利于現階段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在農村我們又進行了一次生產關系的變革,即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樣,在農村共經歷了4次生產關系的變革——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迄今為止大致經歷了兩步。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這一偉大變革的基礎和中心環節。農村多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廣起來,其中發展最快的是家庭聯纏承包責任制,即包干到戶。這種管理形式的特點,分散經營和統一經營相結合,責、權、利相結合,它適合現階段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農村經濟蓬勃發展,農民收入迅速增加。
b、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這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措施。
作用: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也推動了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a、必要性: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缺乏自主權,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致使企業失去活力,從而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只有對城市經濟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才能建立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b、中心環節:擴大企業自主權
c、主要內容:一是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體制;二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
d、作用,城市經濟生活出現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二、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1、對外開放的含義:
(1)、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為前提和基礎;
(2)、以同世界各國發展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為內容;
(3)、以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目標。
2、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第一步,1980年正式確定設置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第二步,1984年國家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等14個沿海城市;
第三步,1985年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作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第四步,開放內地和邊境城市。
這樣我國逐漸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對外開放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對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起著十分重要的的作用。
請思考,當今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的被動開放有哪些區別呢?
a、背景不同。當今的開放是在我國主權獨立、國力增強的情況下主動進行的,舊中國的開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下的被動開放;b、基礎不同。舊中國開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而今天的開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c、當今的開放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一前提,在舊中國這一點是無從談起的。
三、改革開放的成就:
改革開放取得了哪些成就?
1、農業經濟全面振興
2、工業迅速發展
3、對外貿易與技術交流打開新局面
4、科學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5、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小結
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并取得了顯著成就。與此同時,我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推動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