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精選7篇)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篇1
教學設計示例
1.導入 的過程
教師直接點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黨和政府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了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黨和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國兩制”與祖國的統一大業。
2.新課知識內容的學習指導和“探究”過程
關于“一國兩制”,教師應當首先讓學生結合政治所學知識,解釋其內涵,“一國”指一個國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前提,“兩制”則是指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港、澳、臺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在此基礎上教師重點分析以下問題:A實行和平統一祖國的條件(實現統一,是全國人民的共民愿;中國國際地位提高,贏得國際社會普遍承認;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一個能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B中國共產黨對統一后的中國臺灣的基本政策。 最后教師放香港或澳門回歸時的有關錄像資料,并由此引導學生總結“一國兩制”的偉大意義。“一國兩制”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是對人類歷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貢獻。是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最好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觀看香港或澳門回歸時的錄像,使學生在回到當時莊嚴隆重熱烈的氣氛,再一次感受到祖國的偉大、繁榮與昌盛,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展望中國臺灣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給中國臺灣的同齡人寫一封表達大陸學生渴望中國臺灣回歸的信)。
關于中共十三大。教師簡單向學生介紹、解釋下列概念:A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特指我國在生產力還比較落后,商品經濟還不夠發達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出的依據:是我黨總結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在深刻分析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做出的判斷。C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指出:最早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然后教師明確指出,大會的突出貢獻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講述時要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的,十三大使這一理論在認識上前進了一大步。還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貫徹執行這條基本路線,沿著建設奮勇前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
4.課后學生活動的提示
制作《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簡表》把歷史教材中所學過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以時間、地點、內容、意義(或影響)為欄目,進行總結,并展開評比。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篇2
教學設計示例
1.導入 的過程
教師直接點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黨和政府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了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黨和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國兩制”與祖國的統一大業。
2.新課知識內容的學習指導和“探究”過程
關于“一國兩制”,教師應當首先讓學生結合政治所學知識,解釋其內涵,“一國”指一個國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前提,“兩制”則是指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港、澳、臺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在此基礎上教師重點分析以下問題:A實行和平統一祖國的條件(實現統一,是全國人民的共民愿;中國國際地位提高,贏得國際社會普遍承認;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一個能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B中國共產黨對統一后的中國臺灣的基本政策。 最后教師放香港或澳門回歸時的有關錄像資料,并由此引導學生總結“一國兩制”的偉大意義。“一國兩制”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是對人類歷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貢獻。是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最好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觀看香港或澳門回歸時的錄像,使學生在回到當時莊嚴隆重熱烈的氣氛,再一次感受到祖國的偉大、繁榮與昌盛,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展望中國臺灣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給中國臺灣的同齡人寫一封表達大陸學生渴望中國臺灣回歸的信)。
關于中共十三大。教師簡單向學生介紹、解釋下列概念:A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特指我國在生產力還比較落后,商品經濟還不夠發達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出的依據:是我黨總結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在深刻分析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做出的判斷。C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指出:最早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然后教師明確指出,大會的突出貢獻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講述時要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的,十三大使這一理論在認識上前進了一大步。還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貫徹執行這條基本路線,沿著建設奮勇前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
4.課后學生活動的提示
制作《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簡表》把歷史教材中所學過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以時間、地點、內容、意義(或影響)為欄目,進行總結,并展開評比。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篇3
作為八年級歷史老師的你還在為撰寫教學反思而坐不住嗎?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一篇優秀的范文,希望對您有幫助。
八年級歷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教學反思一
1、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基于學生的發展需要和課標的基本要求,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是:⑴知識與能力:①中共“十三大”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中共“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xx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②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歷史過程,培養學生綜合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觀目標和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激勵人民為現代化建設努力拼搏。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顯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
2、對教學模式、過程的反思:
本課是關于改革開放的歷史,與日常生活聯系較為密切,同學也比較感興趣。在教學中,注重新理念的滲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相互協作、對比分析、批判思辨,來完成學習任務。我讓學生在課前分成小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課堂上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集中展示(分組派代表回答與搶答等回答問題的形式),這樣可能會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通過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是可行的,學生學生積極性明顯提高。
3、對學生完成知識的學習與能力、情感培養完成的反思:
本課的知識目標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總結,經課后的作業檢查,大部分學生掌握較好,個別同學掌握不是太好,這與教師的單獨指導較少、學生本人知識的狹窄有關。
本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的一節綜合探究課,多數學生區別和處理資料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和發展。遺憾的是個別學生依賴性強,不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4、對教學媒體應用的反思:
本節課我全程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多次運用大量的教學圖片,使學生從視覺直觀形象的感知了具體的歷史情節,包括一些書本沒有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內涵,提高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和熱情。實踐證明:歷史課和多學科整合,特別是歷史課與信息技術融合運用,效果比較理想。
5、教學中最大的遺憾:
在本節課的教學之中,有兩點遺憾。首先:因為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且有次問題比較深奧,例如:“什么是市場經濟和什么是計劃經濟?”,在教學此知識點時我舉例作了說明,花費了較多的時間,以至后來下課了還有課后練習(材料解析題)沒有完成。其次:從學生做課后的選擇填空來看,正確率很低,說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掌握不夠,也從側面反映出我的課堂設計還存在不足。
6、對今后教學的啟示:
本節課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他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對今后的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更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新課標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進一步領會新課標的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已有的知識結構,設計貼近學生的學習任務,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學生更大的發展,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實踐過程,我將一如既往,爭取和學生共同進步。
八年級歷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教學反思二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課的內容。在新課程標準解讀內容分析中,本課是中國現代史第八個學習要點的第三個知識點。本課主要介紹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到xx大這一時期,鄧小平設計描繪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藍圖的過程,以及在構想和實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鄧小平理論的過程。這一課是本單元的重點,理論性知識很強,學生掌握吸收較困難。歷史新課程標準提倡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故而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讓學生直接參與教學中來,師生共同合作,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各項教學任務。現在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課的課堂教學進行回顧和總結,本著初中歷史新課標新理念,我主要從“教學中的亮點”、“教學中的不足”、“再教設計”三個方面對本課的課堂教學進行分析。回顧本節課的點點滴滴,我的總結如下:
一、教學中的亮點:
1.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
在新課導入時,我先利用課前學生進教室、做上課準備前的這段時間,播放《春天的故事》這首歌曲的視頻,讓學生能有一個愉悅的心情進入學習。上課后通過對《春天的故事》中的一個老人的提問,講解引入新課。在講解鄧小平南方講話時,通過播放視頻短片《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讓學生感受鄧小平這一偉人形象和他講話的重要觀點,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一知識點。在授課結束后播放了一段音樂視頻《走進新時代》,讓學生更好感知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理論是正確的,使學生確立為祖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多媒體教學的充分運用,激發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教學思路清晰。
通過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明確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圍繞學習目標,提出問題導學,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來解決問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我再進行歸納,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課所學的知識。使本課的學習始終圍繞學習目標進行,再通過板書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主線。
二、教學中的不足: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感覺還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1.由于本課知識理論性強,政治色彩較濃,學生普遍不好理解,而我自己也是第一次講授這一課,所以在教學中我沒有進入更深層次的分析,怕加深學習的難度。
2.由于是借班上課,學生情緒上有所波動,在教學中部分學生有點緊張,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大部分同學都能主動參與,但回答問題不夠積極。
3.我自己在教學環節的過渡上處理的不是很好,還是欠缺教學經驗。
4.在課堂練習的連線問題的處理上,原本的設計是由會議連內容,但由于緊張變成從內容連會議,就沒有處理好。
三、再教設計:
如果再上這節課,我會處理好每個環節之間的聯系,使自己不再緊張,盡量以飽滿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盡量多地展示他們的機智,讓課堂更加和諧。在講課改革開放的成就時,可讓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讓他們更好的參與到教學中,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小結”這一環節中,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來歸納,明確本課所需記憶的知識點可歸納為“一、二、三、四”,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步走、四次會議。教學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遺憾才可以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才可以使我在教學中不斷地向前進,才能促使我不斷地進行學習。這次的教學競賽雖然結束了,但我的努力方向不會變,我今后的教學之路還很漫長,希望各位老師不吝賜教,多給我提出寶貴意見,我會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上好每一節課。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篇4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政治路線;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中共十三大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共xx大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中共十二大提出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整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標志著我國走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2.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保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
3.中共十三大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中共十四大高度評價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4.鄧小平為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他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5.中共xx大是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大會,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指導學生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認識當代一些重大問題的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趨向的能力和動態歷史觀。
教學要點
一、走自己的道路
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政治路線
2.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安定團結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
2.1989年的政治風波
三、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
1.中共十三大:確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中共xx大:確定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課重點: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
本課難點:本課涉及的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多、理論性強,學生較難理解;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講述本課具體內容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和歷史意義,讓學生明確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的組織路線,中國共產黨開始按正確方向尋求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這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三、“走自己的道路”一目,需要講明兩個問題。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現階段黨的政治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決定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教材小字部分指出鄧小平最早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但教師不必補充。
2.十二大是本課難點。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課文中鄧小平在開幕詞中的講話內容,突出說明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進一步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師指出這次大會制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本綱領,豐富和發展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是整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農民購買電視機”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的兩幅圖畫,說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后,教師點題說明中共十二大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中國將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安定團結”一目,需要講明兩個問題。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先讓學生明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鄧小平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極少數人想擺脫共產黨領導、反對社會主義道路的錯誤思潮提出的,為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提供了保證;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教師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這關系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敗,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命運。1982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認了四項基本原則。
2.1989年政治風波,教師應該點明它具有深刻的社會和歷史背景,并從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兩方面加以分析,指出這是一些熱衷于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利用學潮策劃的一場企圖顛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動亂。黨中央平息了這場動亂,鞏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陣地和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教師還要進一步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性。
五、“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一目,需要講清兩個問題。
1.中共十三大是本課重點,也是本課難點。這次大會在認識國情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比較系統地論述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和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教師講述時要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中提出的,十三大使這一理論在認識上前進了一大步。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讓學生明確無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是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都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實事求是。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貫徹執行這條基本路線,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課文中小字部分介紹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把握,不作要求。
2.中共十四大是本課重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難點。講述十四大時應強調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大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一步完善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做出的偉大貢獻;為我國指明了本世紀前進的航程,也確立了邁向21世紀的行動綱領。教師應突出講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并引導學生結合史實認識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六、“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一目,需要講明四個問題。
1.中共xx大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次大會,大會確定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2.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強調全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開拓前進。
3.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號召全黨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全面地實現黨的基本綱領。
4.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跨世紀的戰略部署,為下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指明了方向。
七、新課講完后,教師可圍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問題為中心進行本課小結,既要突出重點,又要揭示各自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本課內容。為拓寬學生的思路,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系國際形勢理解中國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偉大的抉擇。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篇5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政治路線;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中共十三大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共xx大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中共十二大提出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整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標志著我國走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2.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保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
3.中共十三大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中共十四大高度評價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4.鄧小平為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他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5.中共xx大是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大會,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指導學生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認識當代一些重大問題的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趨向的能力和動態歷史觀。
教學要點
一、走自己的道路
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政治路線
2.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安定團結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
2.1989年的政治風波
三、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
1.中共十三大:確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中共xx大:確定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課重點: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
本課難點:本課涉及的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多、理論性強,學生較難理解;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講述本課具體內容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和歷史意義,讓學生明確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的組織路線,中國共產黨開始按正確方向尋求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這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三、“走自己的道路”一目,需要講明兩個問題。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現階段黨的政治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決定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教材小字部分指出鄧小平最早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但教師不必補充。
2.十二大是本課難點。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課文中鄧小平在開幕詞中的講話內容,突出說明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進一步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師指出這次大會制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本綱領,豐富和發展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是整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農民購買電視機”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活動”的兩幅圖畫,說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后,教師點題說明中共十二大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中國將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安定團結”一目,需要講明兩個問題。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先讓學生明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鄧小平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極少數人想擺脫共產黨領導、反對社會主義道路的錯誤思潮提出的,為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提供了保證;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教師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這關系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敗,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命運。1982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認了四項基本原則。
2.1989年政治風波,教師應該點明它具有深刻的社會和歷史背景,并從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兩方面加以分析,指出這是一些熱衷于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利用學潮策劃的一場企圖顛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動亂。黨中央平息了這場動亂,鞏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陣地和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教師還要進一步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性。
五、“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一目,需要講清兩個問題。
1.中共十三大是本課重點,也是本課難點。這次大會在認識國情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比較系統地論述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和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教師講述時要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中提出的,十三大使這一理論在認識上前進了一大步。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讓學生明確無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是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都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實事求是。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貫徹執行這條基本路線,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課文中小字部分介紹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初中已經學過,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把握,不作要求。
2.中共十四大是本課重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難點。講述十四大時應強調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大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一步完善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做出的偉大貢獻;為我國指明了本世紀前進的航程,也確立了邁向21世紀的行動綱領。教師應突出講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并引導學生結合史實認識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六、“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一目,需要講明四個問題。
1.中共xx大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次大會,大會確定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
2.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強調全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開拓前進。
3.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號召全黨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全面地實現黨的基本綱領。
4.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跨世紀的戰略部署,為下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指明了方向。
七、新課講完后,教師可圍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問題為中心進行本課小結,既要突出重點,又要揭示各自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本課內容。為拓寬學生的思路,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系國際形勢理解中國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偉大的抉擇。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篇6
第14課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課標內容]
認識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歷史過程,培養學生綜合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2)通過回顧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發展過程,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察理解歷史事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問題導入法,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形成的標志及其歷史過程。
(2)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認識同計劃經濟相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無限生機與活力,從而加深對鄧小平理論指導作用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觀目標和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激勵人民為現代化建設努力拼搏。
(2)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保障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
(3)鄧小平為創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顯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形成的歷史過程。
難點:(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
[教學方法]
主題知識探究法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什么?這次會議有何重大歷史意義?要求學生回顧第10課的內容作出回答。教師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次大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同時,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也在這次大會上開始形成。
導入新課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形成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制定
2、“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中國共產黨“十四大”的重大決策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1、鄧小平逝世
2、中國共產黨“xx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四、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小結]
本課的主題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課文重點闡述的是理論上的偉大貢獻:(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形成;(2)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明確;(3)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課后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課后習題。
講評第三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三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復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三、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篇7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學設計示例
1.導入 的過程
教師直接點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黨和政府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了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黨和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國兩制”與祖國的統一大業。
2.新課知識內容的學習指導和“探究”過程
關于“一國兩制”,教師應當首先讓學生結合政治所學知識,解釋其內涵,“一國”指一個國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前提,“兩制”則是指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港、澳、臺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在此基礎上教師重點分析以下問題:A實行和平統一祖國的條件(實現統一,是全國人民的共民愿;中國國際地位提高,贏得國際社會普遍承認;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一個能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B中國共產黨對統一后的中國臺灣的基本政策。 最后教師放香港或澳門回歸時的有關錄像資料,并由此引導學生總結“一國兩制”的偉大意義。“一國兩制”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是對人類歷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貢獻。是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最好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觀看香港或澳門回歸時的錄像,使學生在回到當時莊嚴隆重熱烈的氣氛,再一次感受到祖國的偉大、繁榮與昌盛,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展望中國臺灣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給中國臺灣的同齡人寫一封表達大陸學生渴望中國臺灣回歸的信)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關于中共十三大。教師簡單向學生介紹、解釋下列概念:A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特指我國在生產力還比較落后,商品經濟還不夠發達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出的依據:是我黨總結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在深刻分析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做出的判斷。C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指出:最早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然后教師明確指出,大會的突出貢獻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講述時要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的,十三大使這一理論在認識上前進了一大步。還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貫徹執行這條基本路線,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
4.課后學生活動的提示
制作《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簡表》把歷史教材中所學過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以時間、地點、內容、意義(或影響)為欄目,進行總結,并展開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