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示范教案
[教師強調]這里需要明確的是,抗倭斗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并取得勝利的斗爭,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動腦筋”的內容:戚繼光繼承父職后,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聯系課文中他的詩句,你認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學生回答]“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表達了戚繼光決心將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業結合起來,使自己處在時代激流的中心,為民族、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決心。戚繼光能在國家危難之時立下遠大志向,挺身而出,時刻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則更明確地表明戚繼光為驅逐倭患、保衛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
(教師可以先把詩句的意思解釋一下,然后引導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把在課前收集的關于戚繼光的故事、傳說在課堂上講給其他同學聽。大家再次從中體會戚繼光高尚的人格風貌。
[學生講述]
生甲:八月十六過中秋(節俗):浙江省臺州市所屬的椒江、臨海、黃巖等縣(市)民間就將中秋節定為八月十六。相傳,當年抗倭形勢吃緊,戚繼光率軍于中秋之夜掃蕩倭寇獲全勝,次日夜,軍民同慶抗倭勝利,并補過中秋佳節。后來為紀念這一事件,百姓過中秋節總是推遲一天,相沿成俗。
生乙:光餅(食俗):又稱繼光餅、肚臍餅,是浙江省臺州市、溫州市所轄各縣(市)及福建省莆田市、寧德市所轄各沿海縣(市)民間常見的面食。它以小麥兌水調勻,烤制而成,其形扁圓,中有一小孔可穿繩。據說當年戚繼光在浙閩沿海抗倭時,“戚家軍”以光餅穿繩扎于腰間,充戰時干糧。相傳此餅為戚繼光首創,故稱“繼光餅”或“光餅”。
生丙:口令的來歷(民間故事):戚繼光抗倭時,夜間派士兵沿海警戒,為避免夜幕中敵我難辨,戚繼光讓警戒的士兵都帶著竹哨,如果發現人影就喊一聲:“哨起!”對方若是自己人,就要立刻喊“立正”而原地站直。在部隊操練時,戚繼光不停地讓士兵練習這兩個動作。后幾經演變,“哨起”“立正”就成了軍隊隊列練習的正規口令。
生丁:在一些地區,在哄嬰孩的時候,唱的歌謠也與戚繼光有關。其內容為:
“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據說十分靈驗。
[教師講解]數百年來,在戚繼光曾經任職和生活過的地方,人們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紀念他,而紀念形式之多、數量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許多歷史人物所不能及的。在京北的長城沿線和浙閩沿海地區,修建了許多戚繼光祀祠、塑像、碑刻、紀念館(堂)或亭臺樓閣等紀念性建筑。在他的故鄉山東蓬萊,不僅建有戚繼光紀念館和塑像,還修建了“水城”。紀念性命名也是民間紀念戚繼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上述地區,就分布著相當數量的因戚繼光而命名的山、水、石、木、村、路、橋、井、亭閣等,如浙江余姚有戚家村,溫嶺有繼光路。以民俗的形式紀念戚繼光,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如八月十六過中秋,吃“光餅”等。紀念戚繼光的民間文學,主要有抗倭故事、治軍故事、愛民故事等十余類,此外民間還流傳著相當數量的古謠、兒歌。反映戚繼光事跡的文藝作品,有閩劇《戚繼光斬子》、話劇《戚繼光平倭記》等戲劇,而民間舞蹈《藤牌舞》和《光餅舞》,則分別取材于戚繼光作戰的場面和“光餅”制作過程中的動作;在體育健身方面,人們還發掘整理了民間武術——“繼光拳”。總之,這些紀念形式,無不涵蓋了百姓生活的各個層面,雖經歷數百年人世變遷,依然流傳至今,足可以體現戚繼光在民間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