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導學案3
b、可以肯定,早在東漢時期,我國和日本的交往已很密切。
3、組織學生根據70頁“活動與探究2·找一找”:兩漢時期提高生產效率的科技發明有哪些?(犁壁、耬車、水排、炒鋼法等。)
4、過渡講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盛,而商業的繁榮集中反映在當時的首都長安。請看68頁“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
1、讓學生根據69頁“動腦筋”:你怎樣看待兩漢統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規定?
a、有些是對的。如,春夏不得掏鳥窩的卵、不得“彈射飛鳥”、民宅內必須種樹等,都有利于保護環境。
b、有些是錯的。如,限制市場貿易的時間,就不利于商業的發展。
2、指導學生觀看69頁“長安平面圖”和“活動與探究1·看圖分析”,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a、長安的宮殿是哪兩座?(未央宮、長樂宮)
b、它們的面積大約占了全城的幾分之幾?(三分之一)
c、長安的街道有什么特點?(筆直寬闊,兩旁綠樹成蔭,還有比較完備的排水溝和下水道)
d、長安的商業區叫什么?(東市、西市)
e、它們為什么在城的西北角?又為什么用墻圍了起來?(漢朝統治者采取抑商政策,所以不把商業區設在市中心。用墻圍起來,是為了嚴格管理。)
3、學生討論回答:漢武帝怎樣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a、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
b、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中央財政收入。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按綱要信號講解農業、手工業、商業之間的關系:
2、指導學生填寫“漢朝主要經濟成就”表:
農業
手工業
水利(治黃河)
工具
耕作
作物
絲織
冶鐵
漢武帝
漢明帝(王景)
犁壁
耬車
二牛抬杠法
水稻、小麥
桑麻
提花機
素紗衣
水排(杜詩)
炒鋼法
3、學生當堂完成64頁“練一練”:應選b(除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
4、布置課后作業:新學案43頁[自我測評](必答);新學案90——92頁[一、單項選擇]6、9、14、16、17、19頁(必答);[四、想一想]和[五、知史識圖](選答其中一題)。
5、提醒學生預習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