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教案
第2課 原始農耕文化 的遺存【課程標準】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 農耕文化的特征。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 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大汶口墓葬所反 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接 近歷史與現實距離)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導入農業及農業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二、新課講授
(一)河姆渡遺址
1.該遺址是何地發現 的?發現了些什么?這些發現能說明什么問題?能畫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嗎?
2.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3.當地的氣候條件怎么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么關系?
4.指導學生閱 讀p12史 海拾貝。
5. 過渡: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否一樣呢?我們一起走進半坡遺址去看一看。
(二)半坡遺址
1.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 民的生產生活是否與河姆 渡原始居 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這 樣的現象?”
2.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3. 你能根據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三)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么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四)課堂小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以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為南北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五)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學生鞏固所學內容。
【教學后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