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食品安全
第四節 食品安全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合理膳食 平衡營養》的擴展和延伸。食品安全在改革開放的近二十年的發展中,又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現象值得人們去探討和思索,所以,本節內容與當今人們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重點是讓學生關注食品安全,增強辨別能力。
學生分析
學生對有害食品有一些了解,但缺乏鑒定食品安全的知識。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知道的更少。食品安全和同學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學生本身有強烈的學習食品安全的要求,而且安排的實驗簡單易行,因此這一節學習起來很容易。
設計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懂得食品安全不僅僅是國家的事、社會的事,而且是我們每個同學及每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自己的事。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舉例說出幾種鑒別食品是否安全的方法。
技能性目標:嘗試利用石蕊試紙測定液體食品是否腐敗的方法。
情感性目標:關注食品安全。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提前一周給學生布置任務:每人收集2~3種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
2、實驗用品:玻璃棒、燒杯、石蕊試紙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提示和建議
一、導入新課
衛生部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1998年,衛生部共收到食物中毒報告55起,中毒人數5836人,死亡88人;而到xx年,收到的中毒報告增至150起,中毒人數為6273人,死亡135人。
從這一段材料中大家發現了什么問題?
怎樣鑒別食品是否合格呢?
二、活動探究
1.怎樣鑒別食品標簽是否規范
請同學們拿出收集的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參照課本第22頁的“小辭典”進行鑒別。
組織討論、交流或個別輔導
組織生生辨析,教師予以肯定、糾正或補充內容
買有包裝的食品時,應怎樣判斷食品是否過了保質期呢?
教師組織討論,及時評價,對提出好的方法的同學給予鼓勵 。
教師可提醒大家購買食品時,盡量不要購買街頭小商小販的食品,以防上當受騙。
2、怎樣鑒別食品是否安全
出示新鮮的粥和已在溫暖的地方放置一段時間的粥(已變質)
請學生設計方案說出鑒別的方法。
教師予以評價并歸納,聞味法、觀色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鑒別方法,今天大家來嘗試用實驗法進行科學的鑒定。
教師巡視、引導、評價
為了防止食物變質,我們經常把食物放在冰箱里保存,冰箱是食品的“保險箱”嗎?從食品安全方面考慮,使用冰箱應注意什么?
教師組織討論, 補充、歸納并提醒大家平時要樹立食品安全意識。
三、知識整合
食品安全關系到每個人的健康,除了食品腐敗變質問題外,食品安全問題還涉及哪些?
教師引導學生去聯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歸納或補充后歸納:
食品安全問題,歸納起來可分為四種情況。
1、 食品腐敗變質問題
2、 食品污染問題
3、有毒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
4、新型食品中的安全問題
食品的安全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它關系到社會的每一個成員,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樹立食品安全意識,增強辨別能力。
學生回答
如:食品中毒的案件越來越多。食品安全和人的生命息息相關,食品安全非常重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閱讀食品包裝上的文字說明,
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節選),分析、討論。
小組代表發言
如:1、規范,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