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附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知識:
(1)描述細胞的生命活動;
(2)說明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3)應用有關細胞結構的知識解決相關的問題。
2.能力:
(1)練習使用顯微鏡,進一步強化顯微鏡的操作技能;
(2)嘗試觀察生活細胞的方法,學會用顯微鏡從微觀水平研究微觀世界里的生命活動,通過交流增強團結協作的能力;
(3)通過對細胞核作用的了解,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中形成膽大心細、處亂不驚的心理素質;
(2)通過對細胞膜、線粒體、細胞核及其功能的簡明的系統學習,建立起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整體認識觀;
(3)通過使用顯微鏡細致觀察草履蟲的生命活動,增強學習興趣,樹立起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這一生物學基本觀念。
〖教學重點〗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
〖教學難點〗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
制作草履蟲的裝片;
觀察草履蟲。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解法、類比法、視聽強化多媒體教學法。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教學時間為2課時,分別是:
活動:“觀察草履蟲” 1課時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 1課時
〖設計思路〗
本節是以單細胞動物變形蟲為例,通過實驗和講解介紹動物細胞的運動、取食、物質交換、能量供應等生命活動以及完成這些活動的細胞結構基礎。但由于變形蟲的材料不容易獲得,本次實驗材料由同樣是單細胞動物的草履蟲代替。在實驗前幾周,帶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到附近的小河、池塘或長時間沒換水的魚缸中采集水樣并進行分離培養。因為教材中沒有關于草履蟲的相關介紹,教師有必要在課堂上提供有關草履蟲的資料,讓學生帶著前攝知識信息,有目的地、能動地利用顯微鏡去觀察草履蟲的生命活動,由草履蟲的生活環境、運動方式、攝取食物等引入相關生物學知識的學習。由于教材中有變形蟲相關知識的介紹,因此在教學中安排播放變形蟲、太陽蟲、草履蟲和鐘蟲的生活錄像,擴展了學生對單細胞生物的了解,也對物質交換、能量供應等較抽象的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為學生認識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打好了基礎。此外,引導學生對生物學家的“變形蟲分割及細胞核移植實驗”進行分析推理,從而深刻理解細胞核在細胞中的作用,認識細胞核與細胞的其他結構的關系,了解細胞由細胞核與細胞的其他結構構成,并進一步認識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在學習了單細胞動物生命活動的相關知識后,及時進行知識的擴展(多細胞生物的特點)和遷移(綠色植物細胞的特點)。
教師需要通過課前提供相關資料,先讓學生對實驗進行初步的設計,進而才能積極引導學生把獲得的相關信息引入到本節教學中來。此外,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本節教學內容較抽象難懂,在實施教學時只針對相關知識點做講解,不必做知識深度上的擴展,在此基礎上要讓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同時把握一般性的理論知識。
〖教學條件及學生狀況分析〗
遵義市第十一中學是一所初級中學,是市級課程改革示范學校,位于市中心的文化中心區,學校周邊文化氛圍較為濃郁。學校現有三個年級38個教學班(七年級13個班,八年級13個班,九年級12個班),班額編制平均60人左右,生物教師5人,實驗員1人。在生物學教學上,學校擁有現代化的生物實驗室兩間,實驗準備室、生物標本室一間,還配有多功能教室,校園內有多種植物,這些都有利于生物學教學的開展。就生源而言,多數學生來自城區,少數學生來自近郊農村,城區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與手段多樣化,知識面較廣,城郊學生在思維的多樣性上稍遜,他們都對生物學有強烈的興趣,但又有所偏重;另外,這一屆學生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新教材、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探究式自主學習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挑戰,這些都為生物學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要求教師把握兩類學生的認知與思維特點,在同一教材環境中(特別是教改以后的教材)積極地調動學生探詢生物奧秘的主動性、積極性,把生物教學作為對生物的一般感性認識的細化與生物學知識空間的拓展手段,可以說教學環境提供了一個師生間有效、充分地進行知識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