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
病毒-------教學設計
七年生物: 韓俊豐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識別病毒,說出病毒的結構組成及與人類的關系。
2.能力目標:收集并整理從書籍、報刊雜志有關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運用資料,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關注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2)認同利用病毒可以為人類造福;(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學習重點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與人的關系。
三、學習難點 病毒的結構
四、課前準備
關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在我們的記憶中,有一段歲月不能忘記。在那段日子里,非典惡魔肆虐中華,人人談非色變。然而中華兒女眾志成城下,我們最終贏得了這場抗非戰役的勝利,F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回想重溫一下在過去我們眾志成城抗擊“非典”這難以忘懷的日子。(學生教師一起回想過去抗擊非典的事情或者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看一段動畫)
(1提出問題)噩夢般的日子已經過去,但是現在看來,我們不禁要想:非典因何而起?為什么它的威力那么大?危害那么重?
(2讓學生猜測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
醫學工作者們在不懈的努力之下,終于發現:非典,是由一種肉眼看不到并且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非典病毒引起的。而在人類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天花,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瘋牛病,以及最近時常見諸報端的禽流感,艾滋病和甲型h禽流感等等人類遭受病毒的折磨由來已久。病毒真的那么可怕嗎?作為生命的最簡單形式,由于結構另類和來去無蹤,它成為生命世界中迄今發現和了解得最少,也是人類最難以駕馭的一類生命個體。下面我們一起進入病毒王國,我們共同學習這節主題探究課,也許破解生命之謎,攻克醫學難關的鑰匙就掌握在你手中了。板書:《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齊讀)
(二)實施探究
活動一: 病毒的發現
1.1892年,俄國科學家伊萬諾夫斯基把患病植株的汁液用細菌過濾器過濾,想不到致病的東西連細菌無法通過的過濾器也通過了。后來,科學家又把患病植株的汁液沖淡了一百倍,發現這種液體仍有致病的能力。這就說明這種致病的東西具有傳染性、濾過性和穩定性三個特性,但人們仍然不識它的“廬山真面目”。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明了電子顯微鏡,才終于看見了這類致病的東西——病毒的真面貌。
活動二:常見的病毒有哪些,如何預防?
1.你知道我們生活當中有哪些常見的疾病嗎?